《李清照詞全集》中49首詞,幾乎都寫到了“愁”,一個“愁”字貫穿李清照的創作生涯。然而,細細品味,則會感受到憂愁中飽含著不容遮蓋的美調。
一、千般愁情遮不住
(一)閑愁——“無愁之愁”
李清照少年時期的作品大抵是以清新歡快的筆調吟唱出來的閑愁。生長在官宦人家的李清照,少年時期可謂無憂無慮,如《點絳唇》:“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劃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雖未著一個愁字,卻把少女“無愁之愁”充分表現出來。這個累得不愿動彈的少女突然看見陌生人進入花園,感到驚詫,“襪劃金釵溜”,來不及整理急忙回避,她“和羞走”,想必來者是位翩翩少年,所以她“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想看卻又不能不回避——愁矣,只好以嗅青梅掩飾自己內心的萌動。
(二)凄愁——“錐心之愁”
離愁——李清照嫁給志同道合的太學生趙明誠,婚后生活幸福。殊不料丈夫負笈遠游,這給她生活涂上了一層淡淡的憂愁:“悔教夫婿覓封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是鎖在深閨的離愁。
哀愁——戰亂中趙明誠病故,這個時期李清照是真正識盡愁滋味,“尋尋覓覓……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一字一句纏綿哀怨中,把失去丈夫的孤寂無依之感點染透了。她的愁不只停留在個人生離死別,出身于大家,李清照的視野并不像一般女作家只限于閨情之中,她慣于涉及國家社稷,在連續遭受國破家亡夫死的苦難后,她的愁既有為自己不幸的哀嘆,更有為國家淪陷,人民苦難而感時傷懷。“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傷心枕上三更雨”,她唱盡許多人離鄉背井,骨肉分散的共同感受。
二、千般愁態盡淋漓
李清照寫愁,憑著對生活感受的入微,又別出心裁善于運用語言藝術自鑄新辭。在她筆下的哀怨、幽怨之愁,竟有各種形態,生動形象,盡寫哀愁至深:“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后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只是以水之多比愁之多而已;秦觀“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把愁物質化,李清照進一步把愁搬上了船,于是愁有重量,不但可以隨水流,還用“舴艋舟”載不動,形象地使愁流走靈動,更富新鮮感,讓人感受到哀愁沉甸甸的分量。她寫愁的獨到之處不僅寫愁之形,“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愁竟然有腳,從詞人身心上爬行了,將情緒物理化、空間化……一語愁字,竟有萬般變化,在李清照筆下的愁是流動的,具體可感的。
三、回環起伏愁更愁
李清照寫愁,在愁喻的新穎上更是顯示出深厚的文學功底,她善于表現情感的微妙,從愁情的起伏回旋中,剖露出詞人復雜的心境。如《永遇樂》的下闕,在追憶“中州盛日”元宵佳節的繁華氣氛之后,先是說“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經國破家傾、夫亡親逝之痛,詞人由楚楚動人的少女變為蓬頭霜鬢的老婦,心靈衰老了。現時的人語歡騰的景象,是內心寂涼的主人公所不敢面對的,她寧可把自己留在孤獨之中,以“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作全篇結束,這一結尾愈見悲涼。
四、愁情既盡美自見
(一)意境美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詞中用海棠花的凋殘喻指自身之瘦,傳神顯形,使人聯想到刻骨的相思是怎樣銷損了她的精神和形骸,達到了露與隱的辨證統一,極富美學意味。
(二)音樂美
李詞十分注重音律聲調的和諧美。詞中憂愁的情調在音樂的調和下,形成一曲曲旋律優美,富于感情變化和韻味濃厚的美樂,表達出詞人起伏變化的情感。如《聲聲慢》中,開頭連用七個疊字,其中“尋尋覓覓”四個字音調由平緩轉入急促,而后十字音調則又由急促轉入平緩,結尾前又出現“到黃昏,點點滴滴”顯得格外深沉,如泣如訴。作者通過雙聲疊韻的音調,渲染出一種冷落凄清的環境氣氛,表達了凄楚與哀愁的心情,給人以“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感。
(三)傷感美
傷感也稱感傷,這種情調是李清照詞的一大特色。其詞傷春傷別,哀怨淋漓,體現了一種飽含哲理而又脫俗的傷感美。她的感傷詞并非如他人那樣單純的凄凄慘慘,而是含蓄深沉,柔中有剛,在淺言淺語中蘊藉著深沉的情致,給人一種不可抗拒的凄涼與悲傷。
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