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邀請,我于5月1日前往臺北,參加“紀念五四90周年學術研討會”。會議的主題是《胡適與近代中國的追尋》。馬英九先生不但出席這次會議,還坐在主席臺下恭恭敬敬地聆聽著名學者林毓生演講。這讓我想起學界的一件軼事。早在抗日戰爭前夕,竺可楨請馬一浮去浙江大學授課,馬一浮提出應該讓學生“登門請業”,理由是“古聞來學,未聞往教”。因此我以為,馬英九能夠親自“登門請業”,而不是讓學者去“總統府”講課,體現了他對學問的尊重。這種尊重對于政治領導人具有示范作用。
第一次到臺灣旅行,本想到各地玩玩,但由于允許停留的時間只有7天,便只能在臺北逛逛,順便買點舊書。轉眼間已經是5月7日,因為我預訂了晚上的機票,所以還有一個白天的時間可以利用。于是我與同伴相約,想去參觀一下市政府、市議會、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和“總統府”等政治性場所。中午時分,我們來到“總統府”附近的丁字路口。臺灣“總統府”是一座五層樓高的西洋式建筑。建筑物中部,還有一個高高的塔樓。遠遠看去,猶如鶴立雞群,頗為壯觀。
由于烈日當空,“總統府”周圍沒有一個行人,我們打消了前去參觀的念頭。正在這時,我發現馬路的另一邊好像還有一個很高、很獨特的建筑。走近一看,上面鐫刻著“白色恐怖受難者紀念碑”幾個大字。這讓我嚇了一跳。自從懂事以后,只知道“白色恐怖”是共產黨對國民黨的指控,沒想到這種指控居然以紀念碑的形式,赫然屹立在臺灣“總統府”的對面,這怎能不讓人感到驚詫?
為了弄清真相,我對它進行仔細觀察。紀念碑分兩部分:主體部分由黑色的方形基座和一個幾十米高的三棱柱組成。三棱柱下部呈暗紅色,上部是白色,給人以莊嚴肅穆的感覺。紀念碑的另一部分是一面護墻,有兩米多高,呈半圓形圍繞著三棱柱展開。護墻并不完整,到邊緣處有斷開部分,使墻體形成一個個石柱。護墻正面鐫刻著一段碑文,讀完之后,讓我感到強烈的震撼。碑文不長,僅300余字,故照抄于下:
臺灣實施戒嚴期間(1949年5月20日-1987年7月14日)及其前后。有許多仁人志士遭受逮捕,羈押或槍殺,時間長達四十多年。此種慘痛事實形成恐怖氣氛,籠罩整個社會,成為臺灣人民揮之不去的夢魘,影響社會發展至深且鉅。史稱“白色恐怖”。
昔日威權體制下,統治者高高在上,迫害人權剝奪自由,造成無數生命的隕落,家庭的破碎和種種不公不義,舉國上下遂長期處于不安與恐懼之中。1990年代之后,在國人流血流汗,持續努力下,臺灣走出威權統治,逐漸形成自由民主的社會。
保障人權,追求社會公平正義,是民主國家所服膺的普世價值。我們不僅要追求歷史真相,追究責任,更應記取教訓,使執政者不再重蹈覆轍。因此建立此碑,祈愿臺灣從此成為民主、自由、人權和正義的國家。
白色恐怖受難者紀念碑委員會謹立
2008年4月7日
在這里,有必要對碑文中“臺灣實施戒嚴期間”和“昔日威權體制”略加解釋。
先說“戒嚴”。上世紀20年代末,基于內戰原因,南京國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0日宣布在全國實行戒嚴。一開始,由于臺灣離戰場較遠,不在戒嚴范圍之內。1949年5月19日,時任臺灣省政府主席的陳誠秉承蔣介石旨意,通過臺灣“警備司令部”頒布戒嚴令,宣布從5月20日開始,臺灣地區處于“戰時動員狀態”。隨后,當局又頒布涉及黨禁、報禁等內容的100多項管制法令,對整個社會進行全面控制。據有關人士統計,在戒嚴期間,臺灣共發生與政治有關的案件29000余件,牽涉人數高達14萬人左右,被處決的大約有三四千人。直到1987年7月14日,蔣經國為了順應時代的變化,才頒布“總統令”,宣布從15日零時起解除戒嚴,取消黨禁和報禁。于是,臺灣民眾把這一天當作憲政的開始,把這歷史上時間最長的戒嚴稱為“白色恐怖”時代。在臺灣期間,我曾經與出租車司機、著名學者、社會名流、書店老板等各方面人士接觸過,許多人都提到1987年7月14日,可見這是臺灣歷史上劃時代的一天。
說罷“戒嚴”,再說“威權”。近年來學界對威權主義的討論很多,但由于“學術性”較強,往往增加了理解的難度。有些人甚至以“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跡為理由,為威權主義涂脂抹粉,大唱贊歌。看到這個紀念碑以后,我發現大陸學界對威權主義的理解,與臺灣民眾的認識大相徑庭。另外,這次臺灣之行,我在書店淘到一本舊書,是臺灣傳記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滄波文存》。其中有一篇解釋威權主義的文章,也可以印證我的這一“發現”。
文章說:“威權主義是一種反民主的政治哲學,也是一種反民主的政治制度。”它有三個特征:第一,威權主義政權無須征得被統治者的同意。第二,政府的權力不受憲法的限制。第三,政府往往以“決策”的名義獨斷專行,并對言論、選舉進行嚴格控制。
文章還說,從歷史上看,威權主義的理論根據大約有三類。一是“神權論威權主義”,這種類型在政教合一的國家比較普遍。二是“制度化威權主義”,這種類型需要盲目服從,與黑格爾國家至上的理論有關。三是“超人論威權主義”,這種類型受叔本華和尼采的影響,認為某個人或一群人具有超人智慧,因此他們永遠是正確的。他們的行動不應該受到質疑,他們的權力不應該受到限制。這些解釋,與白色恐怖受難者紀念碑的用意基本上一致。
看到白色恐怖受難者紀念碑之后,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從紀念碑落款來看,所謂“白色恐怖受難者紀念碑委員會”可能是個臨時機構。但是它卻代表了臺灣民眾的基本訴求和一致愿望。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把這個紀念碑矗立在“總統府”對面,其目的就是為了強調:“保障人權,追求社會公平正義,是民主國家所服膺的普世價值。我們不僅要追求歷史真相,追究責任,更應記取教訓,使執政者不再重蹈覆轍。”
(責任編輯 蕭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