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限薪令”,更多是剛性的規定,讓人們不平衡的情緒得到安撫,并不能真正實現高管人員薪酬和價值對等
財政部在4月9日下發通知稱,為規范國有金融機構高管人員的薪酬分配秩序,明確規定,國有金融機構在清算2008年度高管人員薪酬時,不得超過上一年薪酬的90%。而在2008年,經營業績降幅較大的,高管人員薪酬的降幅還應增加。
此外,2007年度,高管人員薪酬明顯高于同業平均水平的,應主動加大調整力度,逐步縮小與同業平均水平的差距。
對于這一舉動,財政部稱,旨在為公平社會收入分配,規范薪酬決策程序。但這本身來說,并不是一個有效的規范,倒像是一個為了安撫民眾情緒而實施的權宜之計。
2008年年報已披露過半,在已公布年報的金融保險企業中,高管薪酬總額已經逼近2億元。這樣龐大的數額,著實讓危機中的人們在比較中感到不公平。
類似天價薪酬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是被人們廣泛關注的。
2008年,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以6600萬元的天價年度薪酬,入主《福布斯》中文版的“中國上市公司老總收入榜”。這引起了公眾的一致爭議,認為平安高管薪酬與績效不掛鉤。而平安股票的業績,也經歷了“過山車運動”,最新年報也顯示,2008年公司凈利潤下滑了99%。
而國外則是美國國際集團(AIG)因向部分高管支付了1.65億美元的獎金,而惹起了上至白宮、下至百姓的憤怒。因為瀕臨倒閉的AIG,是在政府用納稅人的錢維持其生存的背景下,發放獎金的。財政部與司法部則努力尋求“一切可行途徑”,力圖讓AIG把這筆錢“吐出來”。
但如何解決高管薪酬的問題,卻是大家所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在G20峰會后,奧巴馬則表示,他處理高管薪酬爭議的理想方式,則是賦予股東更多權力,讓他們就高管薪酬進行投票表決,而非通過立法限制薪酬水平。而國內,則出臺了“限薪令”。
和美國的金融機構性質不同的是,中國的大多數金融機構盡管經過了股改上市,但國有性質并沒有改變。而如果完全采用高管薪酬和績效掛鉤的市場機制,并不可行。因為這些金融機構的高管在對企業進行管理時,風險則由全民共同承擔。而不能完全承擔相應風險,自然不能完全享受豐厚的收益。
另外,國內金融機構的高管,還享受著更高的就業安全感和一些無形的好處。據美國一家咨詢公司的調查,2005年,美國公司約31.3%的高管辭職是因為表現不佳,迫于投資者的壓力而辭職。而同期中國上市公司,只有4.08%的高管遭到解雇。
即使是在金融危機之下,全球很多金融機構都陷入破產或倒閉的邊緣,國內金融機構仍然在中國政府投資的強力拉動下,在今年1月,新增貸款仍然高達1.62萬億元。
在這些情況下,如何保證國有金融機構高管的薪酬,既能夠體現其價值,也能保證其公平合理是一個問題。但當前的“限薪令”卻更多是剛性的規定,讓人們不平衡的情緒得到安撫,并不能真正實現高管人員薪酬和價值對等。
要解決這一問題,讓金融機構高管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需要的是具體的權責明晰的制度,而非“一刀切”的限薪令。一旦投資出現了問題,少則降薪,多則應該遭到解雇。這樣,才能讓高管們真正對國有金融機構負責,即使拿天價薪酬,人們也能夠接受。
其實,我們能夠接受高管薪酬和普通市民的收入之間有一個合理的差距。畢竟,業績和收入應該成正相關。之所以要“限薪”,也并非仇富。但如果是在其不用承擔風險的前提下,卻拿著天價薪酬,這是每個納稅人所不能容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