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墻,不屬于歷史,甚至不屬于任何一個時代。它站在千年戰火的遺址上,看千年后的塵世如煙,繁華似夢
西安古城墻是我國古代城垣建筑中保留至今最為完整的一處,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城墻。
古城墻是西安風貌最杰出的代表,它扎根于這座城市的深厚比斗轉星移的歲月更令人感動和感慨。
一旦踏上青石砌成的古城墻,便讓人覺得那戰火紛飛、金戈鐵馬、硝煙彌漫的歷史似乎正在上演。驀然回首才發現,戰場上剎那間的氣勢磅礴早已經在此時、此地凝結成了永恒。
歷史與現代的交融

去年6月,應好友之約踏上前往西安的列車。車到古城正是正午十分,艷陽高照連空氣里都仿佛能夠聞到一股豪放、粗狂的西北味道。由于朋友公務在身,分身乏術,在電話里一個勁地說抱歉不能來接。好在這些年一直獨來獨往,早已經習慣。于是便找她要來已經預定好的青年旅社地址,直接前往。
一路轉車,問路,在濃郁的陜西方言陪伴下,幾經輾轉才到達目的地。西安,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這里沒有普通話。不論是街頭小販還是執勤民警都是一口標準的西安話。
這家青年旅社位于南門古城墻腳下。選擇這里,其實都是好奇心的趨使。經常在網上看一些喜歡旅游的朋友提起青年旅社,但卻從來沒有住過。走進大門,整個建筑似乎就是一個仿古的木雕。全部都被油漆漆成了紅色,非常明顯的陜西風格。
大廳里,三三兩兩的坐著一些游客。由于本人眼神不好,走近了才發現全部清一色的老外。墻壁邊的柜子里,擺放的都是些外文的介紹西安的歷史與文化類書籍。隨便拿了本翻翻,不由一陣感嘆。看來,這里主要是為外國人服務的。
很快辦好手續,來到后院打開房間門。四個床位,上下鋪的,兩個老外正睡覺。角落里放了兩個很大的旅游包,老外的。這些就是所謂的背包族,外國窮人。放下行李,立馬飛奔出門。餓了。
出門抬頭就是古城墻,沿城門樓子兩側有很多當地的小吃。走進一家肉夾饃店,要了一個嘗嘗。吃了一半,飛奔而出。肉夾饃的味道不好說,來西安不吃肉夾饃后悔,吃了更后悔。轉身進入一家川菜館,回鍋肉、麻婆豆腐、冬菜粉絲湯吃了個安逸。
吃完飯,精神也來了。信步來到書院門逛起來。書院門,是在明代萬歷年間的關中書院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今,古城墻下的書院門已經成了集文物、書法、字畫、古董、民間工藝品為一身的交易市場。青石鋪成的街道,古色古香的建筑,斑駁的青銅器,漫步其間可以悠閑地體味歷史的滄桑。
晚上,朋友帶我來到古城墻下面的一家酒吧。
這家名叫“西行路上”的酒吧同樣也是古香古色的裝飾。在昏暗的燈光下,我們找了一個斜對舞臺的位置坐下。喝啤酒,看舞臺上一個老外邊彈吉他邊唱歌。坐了一會,西安的朋友說沒意思,來西安得喝白酒。正好我也不是很習慣這種老外的東西,特別是在古城。不土不洋,不中不西的味道讓人煩惱。
隨即離開,找了家火鍋店拼酒去了。西安人豪爽,就連同路的做文字工作的姑娘喝起白酒來也是杯杯見底。當晚,酩酊大醉。
歷代構筑西安城
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漢武帝為了抵御匈奴人的進攻,在西安(當時叫長安)城修建了最早的城墻。那時僅有12個城門,雖然是作為戰爭用途但名字卻非常古雅動聽,如: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覆盎門、西安門、廚城門、洛城門、雍門等。
唐朝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唐高宗指派當時的工部尚書閆玄德負責在春、秋兩季先后修建唐城外部城墻和東、西、南三面的九座城門及城樓。外部城墻周長36.7公里,其寬有12米,高5米多。工程竣工后,唐代長安的外城門共有15個之多。分別是:東邊有通化門、春明門、延興門;南邊為啟夏門、明德門、安化門;西面是開遠門、金光門、延平門;北面開設丹鳳門、芳林門、景耀門、光化門玄武門和安禮門與宮城共用。單從這些充滿內蘊豐美的城門名稱就可以看出唐代經濟文化的極度繁盛。
然而,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唐朝末年,黃巢起義軍于公元881年攻陷長安之后,不久唐朝政府軍又收復了長安。史料記載云:“黃巢力戰不勝焚宮室遁去”、“官軍暴掠無異于‘賊’”、“長安室屋及民所存無幾”。 至此西安古城墻漸漸失去了光彩,接下來的宋、元時期也一直未見修繕。
明朝初年,朱元璋認為“天下山川,惟秦中號為險固”,因此將次子朱封為秦王,就藩西安府。洪武三年(1370年)起,開始在唐朝舊城墻的基礎上興建西安城墻。城墻修建時,西、南兩面在原唐長安城皇城的基礎上增修加長而成,東墻和北墻進行了新建。整個建設歷時八年,到洪武十一年(1378年)基本完工。
明朝城墻在完全圍繞“防御”戰略體系為核心的指導思想下,城墻的厚度大于高度,穩固如山,墻頂可以跑車和操練。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此后隆慶二年(1568年),在墻頂和外壁面砌造了青磚。明末崇禎九年(1636年),陜西巡撫孫傳庭為防備李自成進攻,修建了四門的“甕城”。
清代基本沿襲明制,對西安城墻進行過十二次補修。其中規模最大的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工程,將包墻增厚,鋪設海墁,并增修排水道等。竣工后,城墻的內側有十條登城馬道;城墻的外側有護城河,寬20米,深10米,終年積水,和城墻共同構成完整的防御體系,從而大大增強了西安城的防御能力。
隋唐盛世朱雀門
西安人都說,城門是古城墻的魂。到西安爬古城墻而不去細細品味那斑駁古城門中的千年歷史滄桑,就相當于沒有去過古城墻一樣。而說起西安古城墻的城門,就不得不提到久負盛名的朱雀門。
朱雀門是唐朝時期長安皇城的正南門,門下便是城市中央的朱雀大街。門分為三重三樓,由外向內,分別是閘樓、箭樓和正樓。樓下都設拱形門洞,門洞高、寬各6米,深19米。正樓為重樓,面闊七間,進深二間,高36米,三層檐歇山頂,周圍有回廊。箭樓面闊十一間,進深二間,高33米,單檐歇山頂。箭樓的正面設四層箭窗,每層12孔,左右兩面各三層,每層3孔,利于射擊。
1987年人們在修復西安城墻時,發掘出了包括明城墻在內的朱雀門遺址。它果然如隋唐文人描寫的那樣宏偉華麗,城門柱礎用大理石制成,青石制作的門坎上刻有線條優美神采飛揚的蔓草花紋,磨磚對縫的門洞隔墻厚實端正,殘垣斷壁處處流露出當年的華貴風采。
據記載:公元589年,隋王朝統一天下,隋文帝曾在朱雀門城樓檢閱凱旋大軍。
唐朝時,在朱雀門又發生了一件舉世聞名的歷史事件。那就是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僧(玄奘)從古印度返回長安,他隨身帶回了657部梵文佛經。取經歸來唐僧受到唐朝百萬臣民的盛大歡迎。唐太宗也派宰相房玄齡在朱雀門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迎接唐僧。之所以能看出唐王朝對唐僧取經歸來的重視,主要是因為那時宏偉壯觀的朱雀門是皇城的正門同時也是只有皇帝能出入的南門。
唐末社會動蕩時期,這座城門便被封閉。1986年,國家又一次開通了朱雀門,現在的朱雀門位于古代城門遺址的西側。
生死玉祥門

城墻本身就是因為戰爭而生,因為戰爭而存在的事物。在見證歷代朝代更迭的同時,西安古城墻從建成那天起也飽受了戰火的蹂躪。
明朝末年,闖王李自成攻入長安時見到懸掛在城門樓上的“長樂門”匾額。他舉劍說道:“若讓皇帝長樂百姓就要長苦了。”此言一出,隨行的將士們立即群情激憤地點火燒毀了長樂門城樓。
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軍集中火力轟擊清軍彈藥庫致使清兵受到致命打擊從而全線潰敗。此次戰斗雖然結束了清朝對西安長達200多年的封建統治,但遺憾的是雄偉壯美的安遠門城樓也在戰火中化為烏有。
1926年,西安古城墻又經歷了一次攻守戰斗最激烈、持續八個月之久的艱苦戰役。此役也使得時任國民革命軍師長的楊虎城將軍一戰成名。
1926年春天,北洋軍閥吳佩孚的手下劉鎮華率所部“鎮嵩軍”12萬多人馬由河南進入陜西,企圖攻占由陜西國民軍隊控制的西安城。由于人多勢眾,很快劉鎮華的部隊便把西安包圍得嚴嚴實實。
當時負責守衛西安的便是后來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楊虎城將軍和他僅有的3萬人馬。楊虎城一方面動員全體士兵和全城百姓以城墻為屏障頑強抵抗,一方面又向廣州國民政府求援。城外的“鎮嵩軍”隨即也加緊了攻勢。久攻不下之后,窮兇極惡的“鎮嵩軍”便想困死城內的軍民。他們放火燒了城外已經成熟的40萬畝麥田。沖天的火光持續了五六日,城內軍民餓死的高達兩萬余人。“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就是當時真實的寫照,全城40萬人被圍困長達八個月之久,守城戰堅持得非常艱苦。
1926年10月,接受廣州國民政府整編的馮玉祥部隊奉命增援西安。他們星夜兼程,出奇制勝連打四仗使得“鎮嵩軍”全線潰退狼狽逃出潼關,才解了西安之圍。1928年,西安人民為紀念馮將軍的歷史功績在城西豁口處建一門取名玉祥門。
古城墻上的過客
每天黃昏時分,古城墻南門外的吊橋廣場上旌旗飛舞,紅燈高懸。一陣號角聲之后,便鑼鼓喧天拉開了號稱“中華迎賓第一式”的仿古入城式序幕。
在古樸、雄渾的大唐樂曲聲中,只見威武雄壯的儀仗軍士身著金盔鐵甲,手持儀仗兵器列隊出迎。隨后,掌燈的侍女、文臣武將及多國使臣依次迎出城門。婀娜多姿的唐代仕女翩躚起舞向觀眾敬獻起了“鮮花、禮果”。接著,仿古迎賓入城儀式開始。在侍女引導下,觀眾們沿御道通過吊橋入城。在甕城舉行入城簽字儀式后,還可以欣賞唐代風韻的鼓樂表演。
古城墻的仿古迎賓儀式,主要是參照古禮中的賓禮和盛唐時期的《開元之禮》儀規同時參考了古代民間禮儀而形成的。
漫步在青灰色的城墻之上,我突然覺得腳下的每一塊磚上都密密麻麻刻著古代的文字。同樣青灰色的箭樓,那些硝煙早已經散去,唯留下徐徐的清風迎面撫過。放眼望去,城墻外,野草重生,城墻內,繁華似錦。古城墻,把這里分割成了兩個世界。
原來,我僅僅是一個孤寂的旅行者,一個過客。我喜歡享受這里的清靜,喜歡這種遺世獨立的孤獨。
古城墻,不屬于歷史,甚至不屬于任何一個時代。它站在千年戰火的遺址上,看千年后的塵世如煙,繁華似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