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藝術公社的藝術家和當地村民已融為一體、和諧共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家扎根于農民之中的生存和創作狀態

它是古老的中原大地上一個極其普通的小鄉村,街道狹窄、民房低矮、村民樸實;但它也是一個藝術文化生態公園,不同流派、不同風格、不同門類的現代藝術,如同村頭一棵棵枝繁葉茂的樹、院里一株株蔓粗莖壯的花,扎根于黃土地、渴飲著黃河水,與周邊的街道民房、村民一起,和諧共生、相互依偎、共同生長……
它便是位于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石佛村。
靜物 一尊久遠的石佛
關于石佛村的名字,還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
相傳,在北魏時,一位貴妃娘娘出行途中遭遇敵人伏擊,幸得一員猛將隨駕護行,僥幸保命,倉皇躲避。
然而,經過一夜顛簸,當車隊行至石佛村附近時,娘娘所乘坐馬車的車軸意外斷裂。眼看追兵逼近,這員大將情急之下,將胳膊伸進車轱轆的軸孔中,以臂為軸,強忍疼痛繼續前行。
終于脫險了,但這位大將卻因受傷過重,永遠地倒了下去。鮮紅的血沿著他紅腫的胳膊,一滴滴地滲進了身下的泥土中……娘娘回到宮中,奏明皇帝為這員大將請功。為彰其忠心,皇帝就在大將倒地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研紅寺”,后又改為“延洪寺”。
至唐朝時,大名鼎鼎的尉遲恭將軍又請來著名的工匠,刻了一尊石佛,奉于寺中。真可謂是英雄羨英雄、英雄惜英雄。
因為供奉著一尊石佛,于是延洪寺又稱為“石佛寺”,這個村也因此稱為“石佛村”。這個故事可能有演義的成份,但今天在石佛村西北一公里處,確有一座“延洪寺”,寺有確有一尊石佛。這尊石佛刀工細膩、生動逼真,據考證有1300多年的歷史。
1300多年前,龍門石窟不也正在建造之中,我曾想,雕刻石佛的這位工匠,是否也在之前或之后參加了石雕藝術寶庫——龍門石窟的建造呢?抑或就是尉遲將軍,直接從龍門石窟的工地上臨時“借調”而來的。
當然,這已無從考證,猶如一滴水,無聲又無息入了匯入了歷史的巨濤洪流之中。
風景 一條狹窄的街道
傳說雖然美麗,但畢竟已久遠。今天,讓石佛村走進人們的視野,甚至海外聞名的,不是那位儀態萬方的娘娘,不是那位忠勇護主的將軍,不是那尊法相莊嚴的石佛,而是一群藝術家,和藝術家們組成的“石佛藝術公社”。
早春的一個傍晚,我再次穿過村口那個富有伊斯蘭風情的牌樓,走進了石佛村。村里稍大些的街道,只有這么一條。
兩旁堆砌的大沙、磚瓦,讓原來狹窄的街道,變得更加狹小和擁擠。各種色彩夸張的字母和漢字涂鴉,不時出現在街邊墻上,似乎在提醒著我,所置身的這個小村子的與眾不同。
從2006年第一位藝術家來到石佛村,至今村里已匯聚了一百多位從事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新媒體、詩歌等方面的藝術創作者。因為畫家們的到來,村民們已經不再擔心房子空置了,有了一定的租房收入;一些店鋪冷清的生意也開始好轉,沉寂古老的村子被注入了現代時尚的基因。在這條街道上,不僅各式各樣的“工作室”、“藝術空間”的牌子隨處可見,而且還有一個在現代都市才會有的“酒吧”。
在街道的中部有一個文革時期建設的劇院,兩層的劇院是這道街上最大的建筑。年久失修,這個劇院已經棄用,脫落的墻體斑斑駁駁,門窗也早已看不到原來的形狀。但樓頂水泥做成的“石佛人民公社影劇院”幾個大字依稀可辨,門前四根粗大的柱子仍巍然屹立,仿佛在訴說著昔日的光鮮。據說,不久后這個劇院要改造成一個專業化的展廳,長年展出藝術家的作品。
雖然,今天劇院還未曾正式改造,但劇院正面的墻上,有一個涂鴉作品:五個大的紅色五角星,下面是五個大字“愛美,愛中國”。

人物 一群樸實的村民
天色漸暗,斜陽下的小村子更顯靜謐。在一座破舊的農家小院的院門口,掛著一塊牌子,上書:河南石佛藝術公社。院門口紅色的鐵門上貼著一張介紹“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當代藝術展”的宣傳海報。通過半開的大門,能看到門樓的墻壁上也貼著鮮艷的海報和畫作。我掏出了隨身攜帶的相機,在外面拍了幾張。想進到院子里再拍,但有些猶豫。
正在我緊張張望,尋思著是否走進院子里拍照時,一位老大爺迎著我從大門里走了出來,熱情地說道:“進來照吧,里邊走廊上還有。”
老大爺告訴我,租住在他家的藝術家下午外出辦事了。他領著我在院子里參觀著一個個藝術家放置在室外的作品,沒想到老大爺對這些作品,還多少有些了解,是一個優秀的“導游”。聽了我的夸獎,老大爺頗有些不好意思:“和他們天天住在一起,聽的多了、看的多了,就記住了一兩句?!?/p>
告別老大爺,離開這個院子之后,我突然想起剛才忘記在門口留影了。于是原路返回,不愿再進院子麻煩剛才那位老大爺。這時看到街邊有兩個十二三歲模樣的小孩子,在一面高大的涂鴉墻壁前玩耍,我想先給他們拍了一張。面對陌生人的拍照,孩子們沒有躲閃,仍然是一臉的天真爛漫。后來,其中一個小男孩,非常熟練地給我也拍了一張留影。
生活在這個村子里,他們一定是已經習慣了陌生人的鏡頭,所以才會有那份難得的自然和天真、熱情和友好。
走出石佛村時,已經暮色四合,村邊科學大道上的路燈已經亮起。
走在路上,我想雖然在村子里沒有見到那些藝術家,但是從街道上的涂鴉作品、從村民的舉止言談,已經深深感受到了藝術對這個小村子的改變。
同時,也能感受到這個寧靜的村落,以及純樸的民風,給予藝術的營養。正如一位藝術家曾講過的:“石佛藝術公社的藝術家和當地村民已融為一體、和諧共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家扎根于農民之中的生存和創作狀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