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8500億元巨款,能否真正解決中國公民“看病難、看病貴”的跨世紀難題,人們拭目以待
經過三年醞釀、爭論,新醫改方案終于在眾人的期盼中破繭而出。
2009年4月6日,國務院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標志著中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正式步入一個“新時代”。
凝聚眾人心血的新醫改方案,涉及了百姓最關注的問題和各類醫院管理、藥品監管、醫療保障等多項新舉措。
新方案明確規定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確立基本藥物制度為公共產品、主張以技養醫,醫院“市場化”回歸“公益化”,政府將分三年(2009-2011年)累計投入8500萬元財政巨款用于醫療體制改革。
如此眾多的關系民生的舉措,達成2011年全民醫保的目標,正是三年醫改歷史進程見證的開始。
全民醫保破解“看病貴”
“看病貴”一直是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之一。針對這個問題,《意見》提出的全民醫保被認為是最有效緩解看病貴的方案。
財政部科研所所長賈康在4月6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改革的基本原則“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是《意見》的最大亮點,標志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和整合。
“這次醫改主要完成了它的定位,讓整體或是大多數國民享受到公共醫療的陽光。”中國問題學者胡星斗教授表示。他認為此次改革方案的目標是醫療保險覆蓋達到90%,減輕人民看病負擔。通過試行醫藥分開,重新建立國家藥物制度,降低醫療服務的價格或是降低藥價。
在胡星斗看來,主要的醫療費用應該由國家買單,個人承擔少部分。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體制,讓人人都看得起病成為一個現實。
對此,《意見》進一步細化了規定:明年,各級財政對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的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增幅為50%,并逐步提高政策范圍內的住院報銷比例和門診費用報銷范圍比例。
賈康表示,中國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財政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具備了將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解決包括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在內民生問題的物質基礎。
而專家也認為,通過醫療保障機構和醫院協商,實現醫藥費用的合理分擔,這也是解決老百姓“看病貴”的重要措施。
“個人付少部分費用,或者不付。”胡星斗表示,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不會有人去喊看病“貴”。在他看來,三年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看病難看病貴,但是可在三年內建立一個覆蓋90%的低水平的醫療網。藥價稍微有所降低,使用藥物價格之內的藥。
如果老百姓要花幾十萬甚至更多治大病,還需要靠進一步完善大病統籌等基金來解決。比如大量的創辦慈善醫院,允許有錢人去創辦慈善醫院,專門給下崗職工,低保家庭等看病。
先“診治”公立醫院
“在北京,幾乎所有大醫院都是公立醫院。未來要保證公立醫院的公益性”,胡星斗說,要大力發展社區醫院,做到小病不出社區,做好大醫院和小醫院的銜接工作。
事實上給公立醫院“看病”也正是新醫改的重點內容之一,誰來養醫生也成為關注的焦點。
胡星斗分析,目前在公立醫院,醫院經營所需費用政府的投入還不到10%,一般認為醫院的收入約50%是賣藥收入及其他醫療服務。如果取消藥品加價提成后,現有一個較低的藥師服務費并不足以彌補藥品的加大提成,主要還是靠政府加大投入。
胡認為,未來公立醫院的數量要減少,有些可以轉為民營醫院,保留一些重點的公立醫院,改掉“以藥養醫”,國家投入還是重點,而給醫生體面的生活和待遇,讓他們回歸這個職業應該有的人道主義,從根子上解決問題是關鍵。
否則,醫務人員的待遇無法正常提高,老百姓就不能得到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拿手術刀不如拿剃頭刀。”這句流傳很久的話真實反映了醫生的一種收入狀態。目前,中國對醫療人才是封閉式的管理,醫師為醫院所有,不能到另一個醫院執業。事實上近年來許多專家都有到外地執業的經歷。
此次,新醫改傳遞了鼓舞醫務工作人員積極性的信號,《意見》指出,要穩步推動醫務人員的合理流動,促進不同醫療機構之間人才的縱向和橫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冊醫師多點執業。
醫生多點執業在新醫改中成為了一種可能。
“這不光激發了醫療工作者的積極性,也優化了資源配置,同時提高了醫生的收入。”胡星斗說,中國醫生收入低,制度不規范,好的醫生緊缺,所以會出現要收取紅包這樣的方式才能享受到專家的服務。
在胡星斗看來,公立醫院是解決普通老百姓或患者基本醫療的服務,私立醫院是解決比較高端的服務。他認為公立醫院不能市場化,如果有人要享受特別優質的服務(VIP病房或是高干病房等)可以到私立醫院去。但意味著走市場線路要花更多的錢。
“后勤人員太龐大,這要重點改革,財務上要透明公開。”胡星斗認為對于公立醫院的改革還要加大力度,解決方案一是要恢復獨立法人的地位,要讓公立醫院有人財物的支配權;同時賬目要公開,主要是內部賬目公開和醫生收費的項目要公開;對患者收費要公開,降低公立醫院運行成本。
胡表示,后勤人員、非醫務工作者多而真正有從醫資格的人還是太少。以后要降低成本,一方面要賦予院長有人文關懷的權利,另一方面要防止利用個人權利把親戚、熟人等調進后勤,購買個人物資、回扣等。
8500億七成用于患者
新醫改中8500億的預算如何投入?將流向何方?這也是一個備受矚目的問題。
4月8日,衛生部副部長張茅、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彭森、衛生部副部長馬曉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財政部副部長王軍五位“部長”齊聚國務院新聞辦就醫改舉行新聞發布會。財政部副部長王軍在會上詳細解答了8500億的資金走向和監督措施。
在增加的8500億投入中,王軍表示有三分之二是用于需方,三分之一用于供方。投入供方的錢,其著力點也主要是用于提升基層醫療衛生和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和人員的服務能力與水平,使供方能夠更好地向需方提供服務。換句話說,8500億將有七成用于患者身上。
“這些費用重點用在老百姓疾病的預防、控制。”胡星斗表示,政府投入8500億,是一個非常大的投入。
在胡星斗看來,建立相關的體制,搞好疾病的預防是一個重點。
他認為這些年乙肝、血吸蟲等一些病在一些地方死灰復燃,疾病的預防要大量花錢,如農村的小孩要提高免疫力,農村小孩的免疫力一直在下降,近兩年才有所好轉。另外也有一個就醫觀念的改變,預防為先,不要等到大病才去醫院。
“方向是正確的,如果能落實,三年內普通老百姓看病難看貴的問題應當得到初步的解決。”胡星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