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授人以漁,可享一生。綠之韻自從入駐工業園區建立希望小學開始,賦有獨特理念的慈善活動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一曲李谷一演唱的湖南民歌《瀏陽河》讓瀏陽多年前就聞名大江南北。但在瀏陽老屋希望小學學生的耳朵里,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莫過于下課鈴聲了。
這不,下課鈴聲剛剛響起,教室門口就露出幾個小腦瓜。片刻,孩子們嘰嘰喳喳地都從教室里沖出來。這場景,蘇文干老師簡直再熟悉不過,他看著看著,眼睛就有些潮濕。
蘇文干曾是瀏陽綠之韻老屋希望小學(現更名為綠之韻工業園希望小學,以下簡稱“老屋希望小學”)的老師,現在他年紀大了,主動承擔起了學校的保衛工作。雖然不再任課,但蘇文干還是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他離不開孩子和學校。
“請原老屋小學的老師馬上到辦公室開會”。2009年4月7日,總務主任王貴永一邊用擴音器大聲喊話,一邊快步向辦公室走來。陸續,蘇文干和幾個老師相繼跑了過來,他們中有的還沒有來得及放下手中的筆。
“一級危房”中的師生
寬敞明亮的大辦公桌在陽光下反射出一道七彩強光。這光線讓這七八位由原來老屋小學調過來的老師們感到分外溫暖。
“現在開會條件好多了,有自己的辦公室,以前,我們只能在老師的臥室開會。”在老屋小學工作了七年的蘇文干用手指愛惜地擦拭桌子上的一縷灰塵。他說的以前是指老屋希望小學的前身老屋小學。那是個破舊不堪,土木結構的四合院改造后的學校,三百多名學生擠在年久失修的教室里。
在那樣狹窄、陰暗、破舊的教室中,只有一盞電燈,即使開燈后也一團漆黑,幾個老師形容當時的心情是既擔心又壓抑,陰天下雨就擔心學生的安全。老師們常常是一邊教課,一邊還要留意天氣的變化,為此都練就了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好本領。
在老屋小學工作一年的歐陽金才老師還能記著,每逢下雨時,學校的教室就漏個沒完沒了,塑料布、苫布、能用的全都要派上用場,堵也堵不住。臉盆,水桶,都盛滿了雨水,泥水順著墻角流下來。教室里除了學生的讀書聲,就是滴滴嗒嗒的水流聲和偶爾“啪”的一聲掉下來的泥塊。有時候,外面的雨停了,教室里的小雨還在淅淅瀝瀝地下著。
“一走進教室就怕死了,感覺房子馬上要塌下來,尤其是下雨的時候。”周細仁老師說,每每此時,老師則像老母雞護著小雞一樣,把哆哆嗦嗦的學生聚攏在自己身邊,很怕房頂落下東西不小心砸傷哪個學生。
據了解,老屋小學四合院的中間就是所謂的學校操場,沒有硬化設施的空地,總是塵土飛揚,孩子的小手、小臉都弄得臟兮兮的。而操場上沒有一棵樹,夏天時荒草叢生,把這里的蚊子個個養得肥頭大耳,成為當地學校的一絕。怕喂蚊子,有些女教師夏天都不敢露出自己的胳膊。提起這些往事,老師們感慨頗多。
那時候,條件簡陋。兩個老師住一間房,很擠,墻上雨跡斑斑,老師不得不都備了一塊塑料布以便下雨的時候蒙在床上。而小小的臥室除了床就幾乎沒有下腳的地方,辦公要在臥室里,開會的時候,老師們在狹窄的臥室里或蹲或站,說完就散。
據了解,1972年建起來的老屋小學由于多年的風吹雨淋,到2002年房屋已嚴重老化,被當地政府定為一級危房。學校一直想改建,但苦于沒有資金改造。
有著30多年歷史的老屋小學一度淪落為瀏陽最差,倒數一二的小學,學校的困境和窘境讓老師和家長們憂心忡忡,也糾扯著一些愛心人士和企業的心。
第108個和第1個
直到香港綠之韻集團出資18.18萬元建起了老屋希望小學,老屋小學才得以喬遷新校址,并獲得新生。
2007年綠之韻牽手香港明星尹志強、米雪等聯合開展的助學行活動上,公司再次捐助給老屋希望小學8萬元錢,用于學校的教學設施建設。
“當時由于上面并沒有資金投入給學校,這些善款太解決問題了。”總務主任王貴永說,學校用這錢購買了30臺電腦以及全新的學生課桌,在操場搞綠化,并添置了會議室的辦公桌。而所有的捐款全部用于學校基礎建設。
“天壤之別”,在老屋小學任教20多年的老師周艷羅,不善言辭,樸實的她說不出更多感謝的語言,她用這四個字概括了老屋小學的今昔變化,也表達了自己的心情。
周艷羅說的沒錯,如今的老屋希望小學擁有一棟四層的辦公樓。30個班級班班都配備一臺電腦,教室寬敞明亮,教學設施煥然一新,操場綠化規格雖然不高,但也是綠樹掩映,學校環境在瀏陽絕對說得過去。
在長沙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原瀏陽生物醫藥園)內,老屋希望小學已經小有名氣,學生由原來的300多人發展為今天的9000多人,并擁有42名教師,由瀏陽市最差的學校一躍成為瀏陽市數一數二的學校。學生有來自工業園區的子弟,也有當地居民的子女,甚至還有遠處慕名而來的學生。學校還為家庭較遠的學生配備了兩臺接送班車。

“沒有這個錢,我們這些孩子就沒有這么好的學習環境。”對于老屋小學今天的發展,蘇文干和其他老師們都對善款的捐助者綠之韻集團充滿感謝之情。
而更讓所有老師感動的一個細節是,2004年老屋希望小學破土動工的同時,在不遠處的對面,綠之韻企業的基礎設施也在剛剛建設中。
盡管現在的長沙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已經是高樓林立,但在2004年,這里還很荒涼,許多企業的基礎設施都在建設中。在如今的綠之韻路38號綠之韻生物工業園內,當時除了國際會議中心這一棟樓外,其余都是荒地。
“現在園區總共有200多家企業,當時我們是第108家入駐園區的企業,但直到今天為止我們仍是第一家援建希望小學的企業。”綠之韻的董事長助理馬艷對此很自豪。
作為第108家入駐園區的企業,綠之韻絕對不是園區最大的企業納稅大戶,事實上,當時比他們強勢的園區企業還有很多。在2004年,企業資金相對緊張時,盡管一邊是剛剛開始動工的企業基礎設施建設,綠之韻還是選擇了同時在園區建一所希望小學,因為他們在考察了老屋小學后,發現孩子的安全存在重大隱患,這讓他們感到心痛。在園區建設一所老屋希望小學已經刻不容緩,主要領導隨即拍板:“捐!”
“先做人,后做事;小勝靠智,大勝靠德。”是綠之韻公司一貫的宗旨。
在瀏陽,記者了解到老屋希望小學僅是綠之韻捐助的第一所希望小學,而該公司的目標是捐助38所希望小學。截止到目前,綠之韻在幾年間已經先后捐助了6所希望小學,其中包括老屋希望小學(湖南瀏陽)、沙龍希望小學(湖南瀏陽)、珠山希望小學(黑龍江依蘭)、大橋希望學校(湖南安化)、后官希望小學(吉林松原)、汶川希望小學(四川汶川)等。今年他們還將計劃在黑龍江和湖南再捐助兩所希望小學。
復制和傳遞綠色的愛
資金不足,依靠銀行貸款同步建起的希望小學讓瀏陽人感動。馬艷回憶道:“以前只在電視中看到過希望小學感人的畫面,還以為不是真的,沒想到那天在身邊竟然真實發生了。”2008年12月20日,老屋希望小學的學生代表把他們親手做成的卡片、風鈴、圖畫等小禮物交到了關愛他們的綠之韻慈善大使的手中時,很多人的眼睛都濕潤了。
在長沙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綠之韻路上,遠遠地就會看到公司辦公大樓前豎立著一個大的牌匾,然而,走近就會發現:這并不是該公司的產品廣告,而是一幅“樹人行動”的公益廣告牌。
自從入駐工業園區建立希望小學開始,似乎這個企業的慈善活動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援助希望工程、救助弱勢群體,非典、印尼大海嘯、抗洪救災、抗擊冰雪、抗震救災期間,到處都可以發現他們的身影。
多年來,綠之韻的董事長助理馬艷親歷了公司的整個慈善之路。
當零星的捐贈活動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后,像如今許多的企業和個人一樣,成立專項基金已經是必然的選擇。
2006年7月18日,綠之韻成立“慈善基金”。倡導企業捐贈一天的利潤或節約某項開支;倡導員工每人每天捐贈1元錢,一年捐贈365元錢,天天獻愛心。"
2007年5月20日,公司向湖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捐贈100萬元,成立了“文化扶貧基金”,用于開展農村青年文化扶貧計劃。

扶貧的同時,公司也始終牢記“尊老愛幼”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年年底綠之韻計劃在全國開展尋找100位“百歲老人”的活動,屆時希望能對尋找到的這100位老人的健康保健和生活起居進行“一對一”的服務,以此喚醒和激發更多人的愛心。
至目前為止,該企業已累計捐款800多萬元,而善舉還在持續進行中。
有很多人樂于探究綠之韻為何要如此熱衷于慈善事業,熟悉的人都知道這自然離不開該公司的當家人胡國安。
出生于湖南益陽安化縣農村的他自小就記住了“貧困”這個主題。在那個“養豬為過年,養雞為換鹽”的年代,胡國安很早就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照顧兩個年幼的弟弟,幫助母親打豬草,砍柴禾。他從父母和爺爺奶奶那里獲得了最初的愛的教育,由此而激發的“愛心”構筑起他人格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同時也讓他對社會充滿感恩之情。當胡國安有了自己親手培植的企業后,他毅然決然地把“造福人類,回饋社會”作為企業的理念,多次不顧嚴寒現場考察希望小學的現狀,多次在大災大難前慷慨解囊。
都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綠之韻的員工更是積極捐款。“有一對綠之韻的經銷商母子,聽說需要捐款后,甚至沒有要求公司從每月工資里扣除捐款,母親曹鳳華當即派兒子從附近的銀行取出五萬元現金交到捐款箱里,還問我夠了不?”馬艷每次想起的時候都還能記住這對母子的表情。
基于種種善舉,原湖南省委書記熊清泉為綠之韻慈善事業題詞“綠色的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如今,當人們路過“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個公益廣告牌時,都會不自覺地停留幾分鐘。
“我們不能做很大的事,但我們要盡自己的能力,傳遞愛,為社會打造一個愛的氛圍。”綠之韻董事長胡國安表示。
捐資助學歷來是綠之韻慈善基金的核心。為了保證希望工程的連貫性,公司在繼續援建希望小學的同時,把目標由捐助學校轉移到了大學生和小學生身上。
在多次捐獻活動中,胡國安逐漸發現,以往社會許多企業的慈善捐獻多局限于幫助學子完成學業,幫助他們提供物質和硬件上的保障。但忽略了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精神扶貧和文化扶貧,這很容易在被捐助者那里出現斷層。為此,他有了一個新的觀點:那就是單純的資金投入是不可能建立起有效的“造血”機制的,要想讓他們徹底擺脫貧困,助學方式也必須實現從扶物到人的根本性轉變,走“文化扶貧,扶智扶人”的新路子。
從2009年4月開始,該基金會的“綠之韻樹人行動”即將在全國展開。
綠之韻計劃總投入1000萬元并尋找2000名貧困大學生。通過名牌大學的參與和推薦,在對品學兼優的貧困大學生提供資助的基礎上,要求每位大學生主動在1個學期內到希望小學教育支援1周時間,以搭建起大學生與希望學校學生心靈互動的橋梁。
“我們希望通過這個活動能以大學生影響小學生,開展‘精神扶貧、勵志教育’活動。讓每個人都知道,他在接受別人關愛的同時,也要盡自己的能力去關愛別人。”綠之韻集團執行總經理龔振如此解釋道。
據悉,“樹人行動”今年將在內蒙古、黑龍江、遼寧、山東等地相繼開展,進而在全國推廣普及。
“我們要找到最需要幫助的人,實行點對點的捐助。首先讓捐款真正捐贈到位,但這種捐贈并不是無止境地給予,而是要給他們一個方向,培養愛心,讓他們主動來參與愛心的傳遞,讓整個社會充滿愛。”龔振的話說出了很多慈善者的心聲。
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授人以漁,可享一生。綠之韻秉承的正是這樣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