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希望能和蒙牛一起站在法庭上,問問他們到底是蒙牛的包裝珍貴還是老百姓的權益和情感珍貴”
作為一名職業律師,唐建華的這個春節過得很不是滋味。
直到2009年除夕前,法院也沒有受理他和同事共同起訴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蒙牛)的案件。
2008年11月21日,正當公眾對結石事件人心唯危的時節,唐建華和同事陳瑞在北京朝陽區某超市購物,看見“蒙牛”的液態奶在外包裝上印有“國家免檢產品”、“中國名牌產品”保證質量的字樣,便放心地購買了十包。
爾后,一次網上瀏覽,唐建華發現:2008年9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最早發布了《關于廢止食品質量免檢制度的通知》。
“看到這個通知后,想起購買的蒙牛牛奶包裝上信誓旦旦的廣告文字,覺得自己和廣大消費者有被生產廠家欺詐之嫌。”唐建華直言了自己執著起訴的初衷。
為了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唐建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將“蒙牛”告上法庭。
“受騙”引發艱難立案
對于這場“官司”,唐建華并不是孤軍“奮斗”。
他的同事陳瑞,毅然和唐建華一起作為原告起訴“蒙牛”以維護自己的權益。
起訴之前,唐建華所在的北京廣盛律師事務所的同事圈內專門為“這場訴訟是否有必要”進行過討論。
“所里的人都認為蒙牛這種行為肯定是侵害了消費者權益,但沒有一個人同意打這場官司。原因是一個律師以個人名義與一個大型知名企業打官司,風險太大。”
而固執的唐建華堅持一定要打這場官司,“也有很多人說我較真,但我覺得就是現在較真的人太少了,老百姓維權才這么難。只有人人依法主張權利,社會才能正常運轉。”
2008年11月27日,唐建華和陳瑞按照侵權行為地及合同履行地,到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遞交訴狀,起訴蒙牛集團及銷售牛奶的超市。
據唐建華介紹,無論是按照合同履行地,還是按照侵權行為地,都應該是到朝陽區人民法院起訴。但朝陽區人民法院的法官以“訴狀不夠規范”、“案由不夠確定”為由拒絕立案。
當唐建華從立案庭里走出來,感到莫名地失落,他對這樣的答復表示不滿。用他自己的話說,平時作為律師一直是在幫助老百姓維權打官司,可這次自己作為原告,才知道老百姓維權道路艱難。
抱著有一絲希望也決不放棄的態度,唐建華和陳瑞決定到其他法院立案。
2008年12月1日,根據被告之一即負責產品銷售的某超市住所所在地,他們來到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遞交訴狀。海淀區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員留下了材料,但告知需要立案庭研究后決定是否受理,并且建議先到相關部門進行投訴。
唐建華想不通的是,為什么就是消費者維權的一個小案子,連最基本的起訴受理都那么困難。當公民權利受到侵害時,調解、投訴都不是必經程序,況且他們的起訴在形式上也完全符合民事訴訟的要求。
雖然立案是隨機抽號,由于唐建華的多次前行,值班的法官都已和他熟識。又經歷了與法官的多次溝通案情后,在遞交起訴狀的第90天后,新一年的春暖花開時,唐建華和陳瑞共同訴訟蒙牛集團的案件終于在海淀區人民法院正式立案。
有法律界人士認為,法律有明確的規定,法院在接到起訴材料7日之內應當決定受理或者不予受理,而此案卻在唐建華律師多方努力下歷經三個月才被法院受理。由此可見,公民個人維權道路的艱難。
法辯“牛奶包裝”
無論國貨還是進口商品,關于牛奶的問題似乎沒完沒了。從三聚氰胺到OMP,再到對舊包裝等材料的處理方式……
“蒙牛的做法違反法律規定,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加倍賠償消費者的損失。這是現代法治社會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體現。”北京京鼎律師事務所律師陳剛表示。
事實上,當三聚氰胺事件后,除國務院辦公廳最早發布了《關于廢止食品質量免檢制度的通知》外,國家質檢總局也發布了《關于撤銷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企業液態奶產品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的公告》。
隨后,國家工商總局和國家質檢總局又先后發布了針對這些被撤銷“國家免檢產品”、“中國名牌產品”企業產品舊包裝處理方式的通知。
2008年10月17日,國家工商總局發布了《關于禁止在廣告中使用“免檢”內容的通知》。
第二天,國家質檢總局又針對舊包裝發布了《關于被撤銷中國名牌產品稱號乳制品標志使用問題的通知》。
“工商總局、質檢總局的通知確實是給蒙牛等違法企業的行政命令,而蒙牛卻沒有按照這個行政命令規范自己的商業行為。首先蒙牛沒有廢止其帶有免檢產品、名牌產品等包裝,使用上述宣傳廣告的包裝也沒有進行相應的覆蓋,也沒有向社會公開聲明其已不再具有中國名牌產品資格。”陳剛表示。
唐建華認為蒙牛集團這些行為違背了上述通知,完全構成虛假廣告宣傳,構成對消費者的欺詐。
根據《廣告法》第三十八條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唐建華請求法院判令被告退還牛奶價款人民幣20.30元,賠償損失人民幣20.30元。
蒙牛理由“遭質疑”
蒙牛集團對這些質疑也有自己的一番解釋。
其對外新聞發言人姚海濤接受《市民》電話采訪時稱:“蒙牛沒有公開向社會聲明,因為國家已經在網站上公開了取消蒙牛的中國名牌產品等稱號,不需要企業再發布聲明了。”
姚海濤還表示:“我們是按照國務院辦公廳2008年9月18日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廢止食品質量免檢制度的通知》做的,其中規定了‘舊包裝可使用到2009年1月1日’,從法律法規網就可以查到,并且國家質檢總局也在同一天發了。”
“國家不允許登免檢了,但沒有要求馬上停止,國家是給一個期限的,是允許你的舊包裝使用到多長時間。若該消費者是在2009年1月1日之前買的,那是屬于國家規定舊包裝的使用期限范圍內;若是在2009年1月1日以后買的,出現問題蒙牛愿意承擔法律責任。”姚海濤告訴記者。
唐建華表示,2008年9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廢止食品質量免檢制度的通知》原文中并沒有“舊包裝可使用到2009年1月1日”的有關內容。
為此,記者還向中國政府網、政府網絡電話的工作人員咨詢,2008年9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廢止食品質量免檢制度的通知》中是否包括“舊包裝可使用到2009年1月1日”的內容,政府網絡電話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只是負責將國務院辦公廳發來的文件拿到網上照搬,“如果能夠搜索到相關資料就憑自己理解,搜索不到也沒有辦法”。
唐建華告訴《市民》,在2009年3月26日,有自稱是蒙牛公司的工作人員給他和陳瑞打電話說“約談調解”,當時他正忙于開庭,便請對方另行安排,后來對方再無音信。“我很希望能和蒙牛一起站在法庭上,問問他們到底是蒙牛的包裝珍貴還是老百姓的權益和情感珍貴。”唐建華說。
在贏得很多消費者和同事、朋友聲援的同時,唐建華正在積極開展工作,等待人民法院的開庭通知。
“法律是最公正的,現在就等待開庭,等待法院的判決。”唐建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