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排行榜從高校的參考坐標,演變成當今權錢交易的衍生物,已成為了一種可以給排行機構帶來豐厚利潤的商品
“真是亂花漸欲迷人眼,中國20年里‘出爐’了100多個大學排行榜!”一位教育界人士驚嘆道。
隨著質疑聲的愈加強烈,排行榜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關于大學排名機構收取贊助費等潛規則的猜測幾年前就已存在,近日天津大學校長龔克的披露,首次打開了這只“潘多拉”的盒子,大學排行的公信力從此陷入僵局。
天大校長龔克是在3月19日晚的天津大學“對話北洋”訪談活動中,披露“排名贊助費”的存在。并表示所有排名機構沒有一家跟學校要過任何數據,而且排名沒有經過任何專家評議,都是課題組自己排出來的。
一時之間,不同版本、不同機構的高校排行榜突然成為飽受質疑和爭議的對象。
被掩蓋的排名“黑幕”
中國學者對中國大學的排名探索始自1985年,那時,《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了“對高等學校的辦學水平進行評估”。
但是,很多由此產生的排行榜指標不一、標準不同,讓人莫衷一是。
《市民》記者發現,在版本繁多的大學排行榜中,主要有4個版本最具影響力,流傳也最為廣泛,分別為:中國大學評價科學組版本、深圳網大公司版本、中國校友會版本以及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版本。
在最新的2009年排行榜中,四個版本就前10位已出現很大差異。就連第一、二名清華、北大的排名都各不相同。
同一學校在不同榜單上位次也大相徑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網大版中排第四名,而在其中另外2個版本根本沒有排入前十;四川大學在中國校友會版中排名第十,而在另外3個版本中都排在十名以外。
更加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目前國內的大學排名機構,幾乎都不是權威的、公認的評價體系。據知情人士透露,這些排名機構或者是營利性質的公司,或者是打著研究機構旗號的組織但實為個人,或者是一些讓人們搞不清楚頭銜的機構。
近日天津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叢屹也公開對媒體表達了對大學排行榜亂象的不滿。他指出,目前國內不同的機構,對于大學排行榜,都采取了不同的指標體系,但是嚴格來講都缺乏權威性,因為實際上現在對大學的評價,并沒有形成一個公認的評價指標體系。
作為《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組長的武書連,自然也成為飽受質疑的對象。有媒體指出,2004年曾有網民揭發“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武書連團隊的“黑幕”——繳納50萬元贊助費可提高排名。但這一說法被武書連本人否認。
其他大學排行機構也斷然否定涉及潛規則。
中國人民大學國民經濟管理辦法教研室主任顧海兵就曾對媒體公開表示,大學排行必須有公認的公正排名機構。
中國傳媒大學政治與法律學院副院長張曉峰也表示:“大學排行榜可參照國際大學排行榜,根據中國大學的實際情況來分析、研究。”
另外在調查中發現,部分大學排行榜沒有公開排行中最具有說服力的部分:數據來源、評價方法、研究人員名單等等。
“排名榜”背后潛規則泛濫
眼見某些個高校在各方面都乏善可陳,在某個排行榜上的排名卻一直十分靠前,反之則是公認優秀的高校在某些大學排行榜上一直得不到體現。這不但有失公正,還造成不同高校學生之間的謾罵。
大學排行榜從高校的參考坐標演變成當今權錢交易的衍生物,已成為了一種商品,而且是可以給排行機構帶來豐厚利潤的商品。某機構負責人曾公開表示,收一些費用理所當然,因為他要養活評價組的雇員。
對于高校而言,排行榜的吸引力則源于高校可因此獲得各種資源,比如生源、社會影響力、科研資金等等,在財政撥款辦學的國情下,排名更是涉及“政績”。
但如果學校拒絕了這份“好意”,就有可能在排行榜上的名次跌落。據天津另外一所名牌大學的知情者透露,他們這幾年多次接待了國內某個高校排行榜的負責人,對方開口就要幫助學校做有償咨詢,并稱之后可以提升學校在該排行榜上的位置,被校方拒絕。結果這所高校的排名就從此不見反彈。
“排行榜本不該這樣!”張曉峰告訴記者,現在無論是大學排行榜、課題申報以及各種獎項的爭取,潛規則都泛濫其中,已經成為了一種病態。
教育部新聞發言人也曾表示,教育部不贊成當前對高校進行簡單的綜合排名,尤其不贊成不實事求是、沒有科學基礎的大學排行榜。
而實際上,大學評價的結果主要是為高中生報考大學、大學生報考研究生服務的,并不是主要為大學服務的。
但是混亂不堪的大學排名,難免會對考生及家長產生錯誤的導向。千千萬萬考生和家長并不清楚,所謂大學排外榜背后有更大的利益驅使。
為此顧海兵強調,大學排名必須以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穩定的制度為前提。否則會導致不正當競爭、不充分競爭,大學更容易用非正常手段爭取資源、爭取獲獎,更容易用非法手段破壞競爭對手。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衡量大學的標準十分復雜。
據《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組長武書連介紹,在《中國大學評價》的指標體系中,設有兩個一級指標: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而每個一級指標下又包含兩個二級指標。比如在科學研究一級指標下,設有兩個二級指標:自然科學研究、社會科學研究。而自然科學含理學、工學、農學、醫學四個學科,社會科學含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管理學七個學科。
北京大學肖鳴政同志在《大學排名何時走向科學與公正》一文中提到,根據國內外研究成果提出了這樣的指標體系:學術資源與聲望、學生質量、師資、財力、物力資源、研究成果、人才培養、內部管理。并且每個一級指標中都包含幾個二級指標,在二級指標中,有些指標進一步由若干三級指標組成。
大學排名的紛繁、復雜程度使得任何一種綜合的、大型的統計分析,都需要長期的復雜計算。面對中國幾百上千所高校,對它們進行統一的綜合性排名,本身就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大學排名應該更加科學化,‘術業有專攻’,所有大學都拿來一起排行,顯然是不公平的。”張曉峰說。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楊玉圣也表示,大學評價的公正性,就像拳擊比賽中,不同的重量級要分門別類比賽一樣。
另外顧海兵提到,與一些發達國家比較,我國的調查問卷有效返回率低等缺陷,也反映在大學排行榜中。中國仍處于教育體制的轉軌之中,用于排名的任何年度客觀指標都不可能充分反映當年大學改革的長遠效果。
張曉峰表示,給大學排名并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更不能單純地以營利為目的來制作。
正如龔克校長所言,“我們不能簡單否定它,它有社會需求,你去罵排名沒有用,唯一的出路是使這些排名逐漸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