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生病后服藥時,用藥應適可而止,病一痊愈,便馬上減藥停藥,唯恐多服。人們之所以這樣做,往往是因為忌憚藥物的副作用。但治病不是烹飪,把用藥搞得像撒“胡椒面”似的“雨過地皮濕”,到頭來往往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最近,我就吃了撒“胡椒面”的虧。
前些時,自己因感冒引起呼吸道感染,感冒好了,卻沒完沒了地咳嗽起來。在醫生的建議下,我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同時服用兩種藥物對癥施治,不出幾日,就不再咳嗽,病就這么“好了”。然而,醫生卻建議我繼續服藥一周,以鞏固療效。這在我眼里顯得有些“多余”,明明病已痊愈,再繼續用藥不等于做“無用功”嗎?再說,是藥三分毒,多吃一個星期藥,還會給身體帶來毒副作用,何苦呢?
想到這里,我就自作主張把藥給停了。沒想到,不出幾日,咳嗽這個“老相識”又找上門來,而且似乎比先前更厲害了。我只好再按照醫生當初給出的診療方案,重新走一遍剛剛走過的“老路”。等咳嗽初步痊愈后,我再不敢自作主張停藥,而是乖乖鞏固服藥半個月,慢慢減藥、停藥。
通過這場不算大的病,我總結出一個道理:服藥一定要足量、足時,切不可被暫時的“痊愈”所迷惑,擅自減少藥量、縮短療程、放棄鞏固治療。這樣做很可能使尚未痊愈的疾病出現反復,甚至卷土重來,給健康帶來新的、更大的麻煩。
正如毛澤東在《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中所寫:“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用藥亦是如此,遵醫囑一鼓作氣用足藥,才能把病治好得勝利;斷斷續續,像撒“胡椒面”一般頻繁換藥、停藥,不僅對健康無益,而且還會延誤“戰機”,錯過“全殲來犯之敵”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