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過對船舶運動的分析,利用相對運動作圖法,來計算出目標船的運動要素,并且針對不同方位的來船,得出了在船舶避讓過程中擬定采取的一些措施的重要結論。最后對相對運動作圖過程中所遇到的特殊情況做了詳盡的論述,給出了切線的選擇方法,為船舶的駕引人員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關鍵詞:船舶;相對運動;運動要素;標繪
中圖分類號:U67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17953(2009)04000704
Research on Radar Plotting of Relative Motion
XIAO Zhongming,ZHANG Yuxi,LI Guoshuai
(Navigation College,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116026,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calculate the ship′s movement elemen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hip′s motion, by using relative motion plotting, and draw some important conclusion on navigator′s pre-action corresponding to ships from different bearings. Finally, state some special circumstances during relative motion plotting , in this paper, the tangent selective mode, which i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ship′s navigatorswas provided.
Key words: ship;relative motion;movement elements;plotting
在任何能見度,特別是在夜間和能見度不良時,駕駛員可使用雷達在較遠距離上發現目標,為估計局面和碰撞危險留有足夠的時間,并對測到的物標進行雷達標繪或其相當的系統觀察。一般在采取避讓行動之前,進行雷達標繪以獲取正確的避讓措施,判斷避讓效果。筆者在學校的教學過程中,一直探索研究,得出一些心得體會,以供人工雷達標繪相關研究者參考。
1 基本概念
1.1 船舶運動
船舶真運動是以地球為定坐標,船舶對于地球的運動;例如:雷達標繪中包含我船的真速度V0、他船的真速度Vt和船舶相對運動Vr。船舶牽連運動就是我船對于地球的運動即我船的真速度V0。船舶的真運動,相對運動和牽連運動三者速度矢量關系為:
Vt=V0+Vr
1.2 運動要素
船舶的運動要素包括航向、航速、DCPA和TCPA。最近會遇距離DCPA衡量了兩船是否會導致碰撞的標準。到達最近會遇點的時間TCPA是判斷兩船潛在的碰撞危險程度,也就是說即使兩船DCPA為0,如果TCPA為無窮大,那么兩船不會發生碰撞危險。
1.3 相對運動線
是在我船相對運動顯示方式的雷達上觀察到的他船相對運動軌跡,是不同時刻他船觀察點的連線。不要錯誤地認為是他船的實際運動方向的MA3,而是視覺上的相對運動軌跡A1A3。
2 相對運動人工雷達標繪
筆者結合理論知識和教學過程中的體會,總結出2個原則:1)自始反航向終連;2)中心不變。原則一是指如何畫出前面提到的矢量三角形,如圖一①所示,圖中 A1 、A2、A3分別為在t1 、t2、t3時刻在相對運動顯示方式的雷達上觀察到他船回波,A1A3連線為相對運動線,A1稱為始點,A3稱為終點。“自始反航”可理解為從始點A1沿我船航向線的反航向作我船在t1t3時間段的航程,末點記為M。“向終連”可理解為由點M向終點A3連接。這樣,船舶運動矢量三角形就畫好了,T同時滿足上述的速度矢量關系。其中MA1方向為我船航向,A1A3方向為他船相對運動方向,MA3方向為他船航向。原則二是指當我船或(和)他船采取避讓行動后,中心點N在構成新的基本矢量三角形過程中保持不變的位置。變化的只是基本矢量三角形中的兩個觀察點B1、B3。如圖一②所示,圖四中③、④、⑤類似。
圖一②為我船改向,他船保向保速,
圖一③為我船變速,他船保向保速,
圖一④為他船改向,我船保向保速,
圖一⑤為他船變速,我船保向保速,
具體畫法可參照本文的參考文獻[1]。
3 常見問題的相對運動作圖法
3.1 求他船的運動要素
例1文獻[1]:本船航向 180°,航速 12 kn,測得目標船回波:
2340 右舷 46.5°距離 8 4 n mile
2346 右舷 46° 距離 6.3 n mile
求:1)目標船的航向及航速。
2)2346時保持 2 n mile會遇最近距我船應右轉多少度?或減速至多少節?
3)2346時采取向右轉向和減速哪一種措施可以先通過?
作圖步驟(見圖二):
1)根據雷達觀測資料,在雷達標繪圖上標定目標船在2340和2346時刻的觀測點A1、A3。
2)連接點A1、A3,得相對運動線A1A3。
為我船和目標船初始的DCPA。
4)運用原則“自始反航向終連”畫出矢量三角形ΔMA1A3。
5)在ΔMA1A3中,求出目標船的航向084°及航速16 kn。
6)根據第2問要求,在2346時(即A3位置處)向離我船2 n mile的圓作切線,切點為P′,即為新最近會遇點,則A3P為我船避讓后的新相對運動線。
7)延長PA3,運用原則“中心不變”,以點M為圓心,為MA1半徑作弧,交延長線PA3于點A1′,得新的矢量三角形ΔMA1′A3,∠A1MA1′為轉向角ΔC,測得為40°。
8)延長線PA3與MA1交于點A′′,的新的矢量三角形ΔMA1′′A3,求出本船新航速為6 kn。
9)從圖二中可以看出,2346時我船右轉40°或減速至6 kn的新相對運動線一致,都在A3P上,不同的是相對運動速度Vr不一致。
TCPA轉向=A3P′′×6=14 min;
TCPA變速=A3P′′′×6=21 min
則我船右轉先于我船減速行動。
3.2 行動后新的DCPA
例2文獻[1]:本船真航向080°,航速10 kn,雷達測得兩船的真方位和距離如下:
A船 B船
1400 TB 115°——11.0′TB 170°——9.5′
1406 TB 115°——9.0′TB 169°——8.5′
1412 TB 115°——7.0′TB 168°——7.5′
求:1)為讓A船.本船與A船相距6 n mile時右轉,擬保持2 n mile的DCPA,應改駛的新航向。
2)1415 得知B船已改駛 040°,航速為 7.5kn,求 DCPA。
3)發現與B船的DCPA太小.決定停車.若本船停車沖程為1n mile,歷時9 min,欲使B船在本船前方2 n mile通過,本船應何時停車?
4)到最近點的時間TCPA。
作圖步驟(見圖三):
1)根據雷達觀測資料,在雷達標繪圖上標定目標船A的觀測點A1、A2、A3和目標船B的觀測點B1、B2、B3。
2)運用原則“自始反航向終連”分別畫出矢量三角形ΔMA1A3和ΔNB1B3。
3)在相對運動線A1A3與6海里圓相交點A4的作與2海里的切線,然后平移至A3,運用原則“中心不變”,以點M為圓心,為MA1半徑作弧,交平移線于點A1′,得A船新的矢量三角形ΔMA1′A3,∠A1MA1′為轉向角ΔC,測得為47°,則我船應行駛航向127°。
4)作B船在1415時刻后12分鐘內的航向與航程,即為NB3′ ,然后平移MA1′至NB1′,得B船新的矢量三角形ΔNB1′B3′,將B1′B3′平移至1415時刻點B4,以中心點O向該平移線作垂線,垂足為點PB,即為我船與B船的最近會遇點,DCPA為0.3 n mile。
5)將NB3′平移,并向與離我船2 n mile的圓作切線,然后將NB1′平移,根據我船沖程為1 n mile,僅量取平移線1 n mile與該切線和B船新的相對運動線B4PB相交,得交點N′、B5,B5即為本船開始采取停車行動處。同理根據我船沖時9 min,可計算:
N′B6=(9/60)×7.5=1.125 n mile。
6.tB4B5=B4B5B1′B3′×12=15 min,則本船停車時刻1430。
tB6PA′=B6PA′NB3′×12=9 min,則TCPA=1430+沖時+tB6PA′=1448。
4 相對運動作圖的特殊情況處理
在上述問題(1)中,涉及到他船與我船在最近會遇距離2海里通過,新的相對運動線作為切線應當切于我船船首還是船尾的問題。
1)先根據《1972年國際海上避碰規則》(以下簡稱《規則》)[2]中互見情況第13、14、15條,能見度不良情況第19條的\"駕駛和航行規則\"的規定,判斷我船此時應當向向右轉向,還是向左轉向(變速和轉向問題作圖類似,見例1)
2)人工標繪
如圖四①所示。若兩船互見,則根據《規則》第15條的規定,我船為讓路船,他船為直航船。本船應當向右轉向,且避免橫越他船的前方。因此,相對運動線應當切于我船船首方向。若能見度不良,根據《規則》第19條的規定,我船避免對正橫前的船舶采取向左轉向,即應當向右轉向。因此,相對運動線也應當切于我船船首方向。
如圖六②所示。若兩船互見,則根據《規則》第15條的規定,我船為直航船。但一般的標繪題要求僅我船采取行動,而他船保向保速。則我船此時采取有效的協助避讓,向右轉向。若能見度不良,根據《規則》第19條的規定,我船也應當向右轉向。相對運動線切于我船船尾方向時,我船右轉小角度∠B1NB1′,即ΔCB,避讓后TCPA 有限,但無危險;相對運動線切于我船船首方向時,我船右轉大角度∠B1NB1′′,即ΔCB′,避讓后TCPA 無限。
5 結論
人工雷達標繪需要多繪畫,熟練掌握,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得到準確的避讓措施。海上實際,由于儀器設備的誤差、觀測誤差、標繪誤差、船舶環境、船舶慣性等影響,按標繪所得幅度采取措施達不到預期的DCPA值,需要加大幅度或聯合轉向和變速行動或提前行動。另外,在查核避讓行動的有效性時,如果發現新相對運動線不是人工標繪時預期的,則說明他船可能也采取了行動,要仔細查核協調性,以確保與他船在安全距離上駛過讓清。
參考文獻
[1] 方泉根.雷達觀測與模擬器[M].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務監督局,1998.
[2] 吳兆麟,趙月林.船舶值班與避碰[M].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