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行走“江湖”多年,閱人閱事無數。常常會走走停停,靜下心來思考些什么。特別是像世界自然文化遺產這些文物古跡會給我留下深深烙印。
武周山麓的云岡石窟,是北魏孝文帝時期的恢宏巨制,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云岡石窟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三大石窟群之一,同時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因石窟建在武周山麓,而其最高處名云岡,故取名為云岡石窟。

汽車行駛在云岡旅游專線上,聽導游給我們講解云岡石窟的歷史文化,在場游客無不為云岡石窟的巨制而動容。
53個洞窟,現存5萬1千余尊佛像,最高者17米,最小者僅幾厘米。所有的數字,都在深深地吸引著在場的每一個游客。
見到這個1 500年前的宏篇巨制時,我們都被它的恢弘所震撼。公元453年(北魏興安二年),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石窟。大部分完成于公元495年,歷時40余年,加上其余小窟,先后近50年時間。參加開鑿人數,多達四萬余人,連當時的獅子國(斯里蘭卡)的佛教徒,也參與了這一舉世聞名的藝術創作。
云岡石窟的雕刻在吸收和借鑒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同時,有機地融合了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步入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曇曜五窟,見到這座高大的佛像的時候,心靈的震撼感讓我完全忘卻了導游所講述的內容。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通常我只懂得用鏡頭來表現我所看到的一切,而曇曜五窟讓我更相信眼睛所看到的是其他任何模擬設備無法比擬的現場效果。曇曜五窟開鑿最早,氣魄最為宏偉,被稱作是云岡藝術的精華。它位于云岡石窟中部,與六窟為一組雙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岡石窟最大的佛像。
1973年,法國總統蓬皮杜訪華,指名要參觀云岡石窟,當時他就被曇曜五窟所深深地震撼。如今自己同樣站在它下面,不由得想起了曇曜這個奇人。
曇曜這個人,少年出家,原是涼州(現甘肅省武威市)的高僧,到達平城后受到太子拓跋晃的禮遇,開始管理眾僧。太武帝滅佛時,他逃離了平城。文成帝興佛后,曇曜在路邊巧遇文成帝車隊,俗話說:“馬識善人”,文成帝的馬咬住曇曜的袈裟不放,于是曇曜就成為管理全國僧尼事務的“沙門統”。曇曜是以禪業著稱的高僧,在文成帝的贊同下,選擇了武周山南麓這塊幽靜之處,進行開窟修禪。從公元460年開始,曇曜組織了開鑿石窟的建設。
《魏書·釋老志》是一篇記載北魏佛教的史料,稱:“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五窟的主佛形體高大,氣勢非凡,“雕飾奇偉,冠于一世。”五窟的內容,強烈地反映出國家集杈色彩,表現出佛教對王權的依賴性,佛教徒們忠君禮佛、拜佛如同禮皇帝。五窟的主佛像是北魏的皇帝,從第16至20窟依次為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帝(未繼位)、文成帝。他們面相半圓,深目高鼻,眉眼細長,蓄八字須,兩肩齊挺,肩寬體壯,右袒或通肩服裝,具有濃厚的西方風格。
而云岡石窟為什么開鑿在這武周山?這與武周山這塊風水寶地密切相關。武周山坐北向南,武周山內山清水秀,可以說是“藏風得水”的好地方。武周山,又稱武周塞,從北魏的舊都盛樂(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到達新都平城(大同市)均要經過這里。武周山位于內外長城之間,是北魏通向北方的咽喉要道,當時人馬商隊來往頻繁,還駐扎了重要的軍隊,皇帝經常在這里議論國家大事。武周山成為北魏皇帝祈福的“神山”,他們在這里遙拜北方,祈求神靈保佑江山社稷。因此,北魏皇帝在“神山”開鑿石窟,創建寺院,也在情理之中。
說起曇曜開鑿石窟,應該從“魏太武滅佛”講起。北魏從道武帝拓跋洼定都平城(現大同市)開始,注意推祟佛教,平城一度造寺建佛盛行,僧侶人數增多。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太武帝拓跋燾繼位后,仍然祟信佛法,但更祟尚武力,通過戰爭兼并了北方大部分地區。司徒崔浩是太武帝的謀臣,在戰爭中出謀劃策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他信奉道教。在崔浩的引導下,太武帝對道教產生了興趣,太延六年(公元440年)將年號改為“太平真君”,大肆宣揚道教。恰好在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陜西發生蓋吳起義,在起義過程中,太武帝在長安座寺院內發現了兵器、藏在寺院中的女人。于是,太武帝在崔浩的鼓動下,開始下令全國性滅佛、毀壞寺院、燒經書、坑殺僧人,使佛教傳入中國后首次遭到沉重打擊,這是歷史上有名的滅佛事件,佛教界稱為“法難”。佛教史將太武帝滅佛、以后的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五代后周世宗滅佛,統稱“三武一宗”。據說太武帝滅佛后身染重病,對滅佛深感后悔,并且誅殺了崔浩等人。太武帝的孫子文成帝繼位后,開始恢復佛教,很快各地建寺造佛,允許高僧復興佛法。

云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云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筑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云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筑、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此外,云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云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會貫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岡模式”成為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轉折點。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中的北魏時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岡石窟的影響。
步行至最后,來到山門,回頭望去,似乎開鑿石窟的聲聲敲打仍不絕于耳。云岡石窟,歷經1500多年滄桑,屹立不倒,不愧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
(責任編輯 段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