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上還有風景嗎?我說,有的,鞋子就是腳上的風景。隨著時代的變遷,腳上的風景,也在變換著。
小時候,腳上的風景是鄉村的風景,有鄉土的氣息。冬天,穿的是茅窩子,那是父親用蘆花纓編的,底子是草繩結的,暖和,但不耐磨。放學后,去小河或池塘的冰上打倒滑,“哧溜、哧溜”地來往滑著,不知不覺,底子磨透了,玩得很高興,腳底上也沒有什么感覺,一停下來,沒穿襪子的光腳板,才感到有點涼。夏天,是母親納的千層底布鞋,穿著去上學,一來家,就脫了,割草,放牛,捉魚,是光腳,習慣了,那腳底老皮很厚,走在路上,也不硌腳。可是,經常有刺攮在腳上,不好受,回到家,母親給挑,有的刺攮得很深,母親一手緊緊地捏著有刺的部位,一手用針撥,好長時間,才挑出刺,母親一松手,還有點疼。過時,早忘了,呼朋喚友去偷瓜,被看瓜老頭發現,我們這幾個小“賊”,漫山遍野地跑,后面,看瓜老頭追著,罵著,我們腳底生風,跑得無影無蹤,氣得看瓜老頭直跺腳。到小樹林里,樹蔭下,喘著粗氣,啃著香瓜,很甜,只是,亂石上跑過的光腳,溝溝壑壑,滿是泥土,腳底還火辣辣的。

去縣城讀書,母親做的新布鞋,放在書包里,舍不得穿,30多里的黃砂公路,是光腳板量出來的。到學校附近的小河旁,洗了腳,穿上新布鞋,那一刻,感覺,腳上很美,也很幸福。“文革”大串聯,跑到大上海,住在淮海路一家招待所,下雨的午后,去南京路一家新華書店買《毛主席詩詞》,腳上的一雙布鞋跑爛了,在這雨天,穿不出去,只能赤腳登上無軌電車,車上的人很驚訝,看著我膀子上“紅衛兵”袖章,指著我的光腳,說:“小紅衛兵,依這光腳,會觸電的。”濃重的上海話,我還是聽懂了意思,一靠站,逃也似地下了車。跑在南京路上,迎著小雨,兩邊是高樓大廈,那雙光腳,比在村莊的泥濘路上,感覺,到底不一樣。
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在家勞動,平常,穿著解放鞋,推小車,干重活,穿的是自行車、小推車轱轆舊大皮做的鞋墊,很耐磨的。臘月,聽說市里有賣部隊退下來的大頭皮棉鞋,跑了幾十里路,在舊貨店,一大堆破破爛爛的皮棉鞋,找了半天,好不容易配了一雙,兩元錢。下雪天,穿著大頭皮棉鞋,雖然是舊的,有點丑看,但里面是羊毛,很暖和。
恢復高考,考上了大學,從水利工地接到錄取通知書,匆匆上路,去學校的火車上,我一身舊衣裳,上面還有星星點點的泥巴,背包也是從水利工地帶來的舊背包,關鍵是腳上的那一雙膠皮鞋墊,列車員懷疑我是言流,背包翻了個底朝天,生怕有什么違禁物品,當她一無所獲的時候,看看我出示的車票和大學錄取通知書,又看看我腳上那雙土不拉嘰膠皮轱轆做的鞋墊,一臉的茫然。
參加工作后,生活質量越來越好,早就告別了茅窩子、膠皮鞋墊、解放鞋,夏天有皮涼鞋,冬天有皮棉鞋,春秋有皮鞋,出門有旅游鞋,鍛煉有運動鞋,散步有北京布鞋,而且不是一雙,來往換著穿。大街上,各種皮鞋、運動鞋、旅游鞋、休閑鞋等,隨著季節變換著,花樣繁多,時尚得很,有些還叫不出名字來,腳上的風景,“亂花漸欲迷人眼”,多姿多彩呀!
在今天,女人,是絕對不能忽略腳上的風景的。“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當然,他不僅看見了你的美麗和優雅,還看見了你的完美,你對細節主義的追求。
休閑又淑女的款式,讓你簡潔;時尚而前衛的設計,讓你熱烈。每一個細節,都能彰顯女性輕盈靈動氣質。

鞋面上的簡潔設計,顯得更加清爽休閑,更是吸引人氣。
恰到好處的根部處理,穿著倍感舒適,又能展現你纖細美腿。
在這個屬于你的季節,擁有一款如此優秀的鞋,再搭配上休閑的衣物,你絕對是這個夏天最美的一道風景。
(責任編輯 施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