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觀察》的身價

2009-04-12 00:00:00
炎黃春秋 2009年6期

引子:通貨的氣球到底能膨脹到多大?

既然生活在“地球村”,就不能不關注“村”里的事。08年大事不少,但最讓我觸目驚心的卻是津巴布韋的通貨膨脹。其官方2008年7月公布的年通貨膨脹率高達2200000%,貨幣的紙面價值已經大大低于紙的價值;無奈之下,津巴布韋于7月21日發行單張面額1000億津元的鈔票。但1000億津元還不夠買一個面包或支付一天的公交車費。所以一些津巴布韋人士要求發行面額更高的鈔票。有報道稱,黑市上1美元可兌換8億津元。我深深祈愿津巴布韋的通貨膨脹能降溫,因為這實在不是“笑談”——那里的人民一定到了不能聊生的地步。

1000億元該是世界上面額最大的鈔票了吧?不!這個世界紀錄要歸匈牙利,這個國家在1946年6月3日發行過面額為1,000,000,000,一000,000,000,000帕戈(100 quintillion,10的21次方,十萬億億)的鈔票。排在第二位的是前南斯拉夫曾發行過五千億“戴納”的鈔票。這樣說來,津巴布韋的千億元面鈔只能排在第三位。

至于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通貨膨脹,則發生在一戰后的德國。1923年德國的紙幣馬克流通量達到496×10的18次方,價格指數由1922年1月的100上升到1923年11月的10的13次方(十萬億)。從1922年1月到1924年12月,德國貨幣和物價都以驚人的比率上升。例如,一份報紙的價格從1921年1月的0.3馬克上升到1922年5月的1馬克、1922年10月的8馬克、1923年2月的100馬克、1923年9月的1000馬克、10月1日的2000馬克、10月15日的12萬馬克、10月29日的100萬馬克、11月9日的500萬馬克、11月17日的7000萬馬克。在1923年底,200000000(兩億)馬克只夠買一個面包。在危機最嚴重的時候,通貨膨脹率每月上升2500%。工人們的工資一天要分兩次支付,到了傍晚,一只面包的價格等于早上一幢房屋的價值……這該是何等惶恐的日子呀!

中國雖然沒有創造這樣的“世界之最”,但相關數據足以讓人瞠目結舌:中國面額最大的鈔票是一張面值六十億元的紙幣,那是1949年5月10日由國民政府的新疆省銀行發行的……關于中國在1946-1949年的通貨膨脹,坊間有著種種的傳說,比如扛一麻袋金元券去理發等等。但作為一個研究者,不能以此為據。恰好,儲安平主編的《觀察》自1946年9月1日創刊,至1948年12月被查禁,大體上處于這一時期,它的身價:售價、稿費、發行量及其他關于經濟危機的文字,可以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當時的經濟是如何全面崩盤的——這似乎也是一個王朝之所以滅亡的重要注腳吧。

《觀察》“售價”兩年飆升1800倍

《觀察》是1940年代最著名的自由主義刊物,上接三十年代的《新月》,下啟五十年代臺灣的《自由中國》,使中國自由主義傳統得以傳承;是分析中國自由主義思潮的一個標本。

《觀察》由儲安平主編,創刊于1946年9月1日(民國三十五年九月一日),創刊號每份售價500元。由于由“全國第一流學者教授專家六十余人執筆”,又由于抱著“獨立的、客觀的、超黨派的觀察”辦刊宗旨,文章觀點犀利,涉及政治、經濟、時事、文化、文學藝術諸領域,不啻為中國社會的風向標,因而深受讀者喜愛。但是物價飛漲、經濟危機卻構成了強大壓力。至1948年8月第四卷第二十三、二十四合刊時,售價已漲至350000元。國民政府發行金元券后,售價又在半年里飛漲20倍。最終因違禁而在1948年12月24日停刊,算下來,兩年零四個月時間里,售價飛漲了1800倍。以下表格可以看出其售價飛漲的速度:

國民黨政府于1948年8月19日再次進行幣制改革。規定金元為本位,開始發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純金0.22217克),以一比三百萬的比率,收兌急劇貶值的法幣。拋去已貶值的部分,換算一下就可以得出,《觀察》第五卷第一期的售價折合舊法幣是450,000元,而第五卷十六期時折合成舊法幣至少是9000,000元法幣,也就是說,其“售價”是初創刊時售價的1800倍。

其實,《觀察》在1948年冬停刊,還沒有趕上金元券貶值最嚴重的時候。據歷史研究,自金元券發行后不到十個月,發行總額達1,303,046億元,比原規定的發行額20億元增加六萬五千余倍,物價比幣改初期上漲一百七十萬倍。解放前夕,上海銀元一元可換金元券16億,各地紛紛拒用,逐以銀元代替流通。如果《觀察》不停刊,其售價將會飚升到一個何等地步呢?!

1948年12月24日,《觀察》被封,同人被捕,出版第五卷第十八期后停刊。其實此前儲安平已預感到《觀察》有被查封的危險,他在第四卷第二十期(1948.7.17)發表的《政府利刃,指向(觀察)》一文中指出:南京《新民報》已被“永久停刊”,政府不久即會指向《觀察》及“真理社”這樣的自由主義團體與報刊的。

《觀察》1949年11月1日復刊,編輯部遷至北京,改為半月刊,開始了它的第二個階段。這一次復刊是自1949年5月起就開始運籌謀劃的。由于蔣介石政權的敗局已定,加之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深入人心,因而儲安平對這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新政權深感欽佩。儲安平向中共提出復刊請求,經胡喬木、胡愈之、范長江、胡繩等人促成,周恩來批示,《觀察》終于在北京重新面世。復刊后的《觀察》的售價在半年里一度增至初始價的六倍,但隨即回落。這從一方面表現出新政權對物價的穩定措施已初見成效。

但是此時的《觀察》從作者到文風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復刊號“本社同人”的《我們的自我批評·工作任務·編輯方針》寫道:“蔣介石這個法西斯大流氓,一意孤行,逞強作亂,撕毀政協,迫害民主。他只顧他一己的權勢,無視國家的前途;縱容他的皇親國舅,家奴黨棍,到處搜刮,吸吮民脂,對于人民苦痛,漠無所動,還要昧盡天良,舔著美帝的屁股,殘殺本國的人民,使人切齒痛恨。”這種革命話語恐怕絕非出自儲安平之手。《觀察》第六卷第二期(1949.11.16)開始增設“社論”,這一期上的社論是《師法十月革命的原則性——紀念十月革命三十二周年》、《聯合國大會上的斗爭》等,讓人覺得它已變成了一份“革命刊物”。另外,這一期上還有費孝通的《知識分子與政治學習》等文章,已初露“知識分子改造運動”的先聲。果然,第六卷第六期(1950.1.16)就有了焦孟甫的《論知識分子的改造》和費孝通的《什么叫搞通了思想》等文章。不僅如此,早在第六卷第四期(1949.12.16)就開設了“慶祝斯大林七十壽辰專欄”,刊有社論《斯大林教導了我們》,另有編輯部文章《斯大林的生平》、郭沫若的詩歌《我向你高呼萬歲》。郭沫若的詩寫到:“斯大林元帥,你全人類的解放者,/今天是你的七十壽辰,我向你高呼萬歲!……”此時的《觀察》已不再是“獨立的、客觀的、超黨派的觀察”,而變成了新政權的一面戰旗,一面戰鼓,一只號角。至1950年5月16日,《觀察》出至第六卷第十四期,在封二上發表“改組聲明”:“《觀察》出版至本期止,即告結束。此后本社同人將加入新組織的《新觀察》半月刊工作。”

《觀察》的稿費及印張的增減

《觀察》的稿費在三年里有過十余次提高,單從數額上看,共提高了近百倍。其中的主要原因絕非雜志高盈利的回報,不過是物價飛漲而隨行就市罷了。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經濟危機。但是,其稿費的提高速率卻遠遠低于其售價的提高速率。

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高”的稿酬了吧!可嘆的是,這些稿酬連能否讓作者借以糊口都談不上,更難以作為“幸福生活”的參考指數。

面對困難,《觀察》可以說做到了處心積慮、精打細算。一方面是開源。雜志廣告漸少,就只有一再提高售價。另一方面是節流。比如第三卷第十七期(1947.12.20)的“編者報告”說,投稿者若要求退稿,則必須隨稿附回寄信封及郵票;另外希望定戶能寄還信袋,以便再利用。于此同時,雜志停止贈閱以減少開支;原來執行的“文到即付”稿費支付法也暫停……可見其運營資金已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

為了縮減開支,《觀察》還通過減少印張來維持。實際上,《觀察》自創刊起,紙張質量就遠不如《新月》那樣精美。但是套紅、彩印、制圖等技術的運用還是顯示了十余年間的印刷技術的進步。但是為了節約開支,《觀察》不得不將其印張由24頁壓至20頁(第三卷第十八期,1947.12.27),再減到16頁(第四卷第二十期,1948.7.17)、12頁(第四卷第二十一期,1948.7.31)的最低印張——還不及其最盛時期的一半印張。在《觀察》采取的措施中,還包括取消套色彩印,大量減少圖片,以縮減制版費;及至最后階段,雜志不得不取消了精印的封面(第五卷第九期,1948.10.23),印刷用紙降低為粗糙的再生紙,紙張上時有殘存的字跡隱現……如果有人曾瀏覽過民國時期的報刊,就會發現,只有在抗戰最嚴峻的1940年前后王平陵主編的《文藝月刊》中曾使用過類似劣等的紙張。

《觀察》對于經濟危機的文字記載

處于如此嚴重的經濟危機之中,《觀察》自然會多有抨擊之聲。

首先是讀者來信反映了平民的抱怨。《觀察》第三卷第十一期(1947.11.18)載讀者來信《白報紙的浪費》,說“雙十節”各報出特刊,賣不完的報紙“便賣給收舊報紙的人,拿去作為包花生米等用。聽說一張整張而不破碎的舊報紙,即值四五百元。”一張報紙的“廢品收購價”達到這樣高的程度,足見其貨幣貶值的程度。第三卷第十四期(1947.11.29)載北平讀者趙質君來信說:他在王府井一皮貨商店里,見一貴婦人以七億五千萬元購買一貂皮大衣,開出三張支票。而趙質君的月薪剛上調至一百五十萬元。要想買此大衣,不吃不喝也要四十一年零八個月才能湊足。感嘆嚴寒襲來,窮人衣何在?第三卷第二十三期(1948.1.24)刊登《觀察文摘》,其中有陸志韋的《今年的起碼希望》,稱當時的棒子面一萬塊錢一斤……從中不難看出民生的艱難。

其實抱怨物價飛漲的不僅是平民和小職員,即使大學教授這樣的精英人群,也叫苦不迭。第四卷第四期(1948.3.20)載署名“光·謨”的《讀者投書:武大兩教授病逝》,文章寫道:“編者先生:武大真不幸,最近連死了兩個教授。一個是工學院的劉樹楨教授,因為心臟病死于武大醫院,臨死時家里僅留有二十多萬國幣,但劉教授家里還留有一妻一兒二女,都是亟待救濟的。假如不是武大師生的捐助,恐怕劉教授要光身人士。可憐!可痛!……作為一個大學教授,在一個正常的國度里,國寶人師,是多么令人尊敬,令人重視呵!可是時至今日,教授死了,如果沒有窮學生們的捐助,便會光身入土,這個世界太慘酷了!中國人心太毒辣了!……唉!這是誰在作孽,誰的罪惡?”與上文聯系,如果一萬國幣一斤棒子面的話,我們可以知道,劉樹楨教授死時,家里只有二十斤棒子面。隨后,武漢大學教授袁昌英在《一顆微妙的心》(《觀察》第四卷第七期,1948.4.10)中說:1937年“七七事變”前,一千八百元值一斤二兩金子,而到了1948年,一斤二兩金子只能買十來捆柴。第四卷第十八期(1948.6.26)又有武漢大學教授劉滌源的《物價狂漲!物價狂漲》一文;第四卷第十九期(1948.7.3)報道各地搶米風潮刮起;第四卷第二十期(1948.7.17)載笪移今的《物價漲風的新階段》……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這種情形,恐怕只能說是“怨聲載道”啦。

在艱難的時事中,創辦一種嚴肅雜志無疑是冒著傾家蕩產的風險的。《觀察》在創刊時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其創刊號刊發的《我們的志趣和態度》就指出了這種困境:“抗戰雖然勝利,大局愈見混亂。政治動蕩,經濟凋敞,整個社會,已步近崩潰的邊緣;全國人民,無不陷入苦悶憂懼之境。在這種局面之下,工商百業,俱感窒息,而文化出版事業所遇的困難,尤其一言難盡。言路狹窄,放言論事,處處顧忌;交通阻塞,發行推銷,備受限制,物價騰漲,印刷成本,難于負擔;而由于多年并多種原因所造成的彌漫于全國的那種麻痹、消沉、不求長進的風氣,常常使一個有尊嚴有內容的刊物,有時竟不能獲得廣大的讀者……”但是,為了“民主、自由、進步、理性”,為了中國的文化建設,他們毅然決然地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充分顯示出一個自由知識分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

令人感佩的是,《觀察》不僅堅持下來,而且發行量直線攀升。儲安平在《風浪·熬煉·撐住——(觀察)第三卷報告書》(1948.2.7)中說,《觀察》雜志第一卷的銷量是八千份,第二卷是一萬六千份,第三卷是二萬四千份。《吃重-苦斗·盡心——(觀察)第四卷報告書》則指出,開支在半年里上漲20倍,售價上漲13倍,但第四卷的銷量卻由24000份提高到50000份,其中固定的定戶有16086名。不僅如此,他們還推出了“觀察叢書”,包括:張東蓀《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儲安平《英人法人中國人》、潘光旦《政治學罪言》、朱自清《論雅俗共賞》、費孝通《鄉土建設》和《鄉土中國》、塔塔木林《紅毛長談》、吳恩裕《唯物史觀精義》、吳世昌《中國文化與現代化問題》等。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出版史上的一個奇跡。

儲安平這樣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在辦刊的過程中深知胡適那句“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含義,因此他特別注重交往與溝通。但是在強大的經濟危機和國憂民瘼面前,儲安平終于忍無可忍了。他在《觀察》第五卷第十一期(1948.11.6)上,發表了著名的《一場爛污》一文,談到金元券在70天里打了個對折,認為這是國民政府經濟政策的徹底失敗,令國人大失所望,他說:“七十天是一場小爛污,二十年是一場大爛污!爛污爛污,二十年來拆足了爛污!”連最溫和的自由知識分子也憤怒起來的時候,這個政權注定要覆滅了。——歷史又一次驗證了這一點。

《觀察》是一面觀察歷史的鏡子

通觀《觀察》“身價”的外部觀察,人們可以得出這樣幾點印象:

首先,經濟危機是政府塌臺的前兆。無論是一戰后的德國,還是1949年的國民政府,其通貨膨脹都是因為長期的兵燹戰亂、窮兵黷武。何況中國在20世紀上半葉從未在政治、軍事上真正統一過,因此幣制也就混亂。40年代末,在解放區流通有冀幣(包括魯西幣)、邊幣、北海幣、西農幣等,國統區有法幣、東北流通券與金元券。各地為支付軍費開支而無節制地印發紙幣,其通貨的混亂與膨脹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而經濟危機之中受害最大的是民生。一般來說,當國家處于經濟危機時,政府應當通過減免稅收、平抑物價、提高就業等措施使人民得以生存,但是處于內外交困之中的國民政府,根本來不及實施有效措施挽救民生,相反卻漫無休止地增加苛捐雜稅,以至坊間戲稱“民國萬稅”,林語堂嘲諷“自古未聞糞有稅,而今只余屁無捐”。這也就難怪儲安平做出了“一場爛污”的斷語。這樣的政府不塌臺,真是天理不容。

其次,通貨膨脹多與戰亂有關,而《觀察》認為“戰爭無正義”。《觀察》與自由主義一樣,適于和平建設,每遇到極權當道或戰亂頻仍,則無用武之地,正如丁文江所說,自由知識分子往往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飯桶”。《觀察》恰處于戰亂與極權統治之中,其式微與停刊是必然的事,似乎并非最值得可惜的事。不過《觀察》給后世留下了許多經典論述,比如關于“戰爭無正義”的判斷,至今值得人們深思。這里不妨援引《觀察》主要作者楊人楩《內戰論》(《觀察》第四卷第四期,1948.3.20)里的一段話:“戰爭是集體的犯罪,內戰尤然。……一、生命的傷害——傷亡、癘疫,與屠殺;二、物質的毀滅;三、經濟的崩潰;四、人權遭受蹂躪(賢如林肯,亦曾取消人身權);五、外力的干涉;六、文化衰落;及七、道德墮落。有些史學家認為戰爭有溝通文化的功用;內戰卻連這一點用處也沒有,因為它是發生在同一文化的民族中。道德墮落是無形的損害,然而也是最足以斷喪元氣的損害。參加內戰的一方,為著要克服其敵人,不免要猜疑、嫉妒、虛偽、欺騙、陰謀,甚至有喪失人性的殘暴。處于夾攻中的人民,為著生存不能不降低其道德水準,以期逃過炮火與猜疑的二重威脅。人生態度非流于厭世與玩世,便是投機取巧以茍活,敢于堅持一己的操守而與現實斗爭的,定是少數中的少數。內戰時期愈久,好人愈不易生存,留下的縱非全是壞人,卻可能是些懦夫與鄉愿。”從人類歷史發展來看,一切戰爭的確都是人類的內戰,而所有內戰都不曾解決他們所要解決的問題,戰爭雙方許下的諾言都難以兌現。文章的觀點可能值得辯證,但是卻符合中國傳統的“兵者兇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思想,值得人們三思。

再次,《觀察》停刊的最終原因是國民政府輿論一律、禁止言論自由的極權統治。《觀察》中許多文章涉及人權、民主、自由等問題;對國民政府取締民盟、鎮壓大學生干政,對民主選舉、教育改革、幣制改革等都表現了高度的關注。因為《觀察》是一個揭丑的媒體,所以不能見容于國民政府;當國民黨在軍事、政治上節節敗退的時候,再也不能保留這個裝飾性的雜志,直接對這個自由之聲進行了封殺。孰不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當國人“道路以目”的時候,也正是火山爆發的時刻。極權統治者以封殺輿論的方式阻遏人民發聲,其實這只是自欺欺人的做法,因為思想是無法扼殺的,正所謂愚民者自愚,古往今來哪一個推行愚民政策的政府不都在加速自己滅亡?!

第四,中國自由主義存在著“先天不足”。自由主義思想自嚴復引入,胡適將其發揚光大,羅隆基、儲安平接續,乃至雷震在臺灣賡續,一直處于戰亂與極權統治之下。在既缺乏法律保障、自由經濟與和平環境,又處于左右兩股勢力雙向夾擊的情形下,自由主義者偏偏左右開弓,導致左右失源;其精英主義性質也使他們缺少群眾基礎,言之鑿鑿卻回應無聲。因而自由主義可謂生不逢時,正如李澤厚所說:“救亡的局勢、國家的利益、人民的饑餓痛苦壓倒了一切,壓倒了知識者或知識群對自由平等民主民權和各種美妙理想的追求和需要,壓倒了對個體尊嚴、個人權利的注視和尊重。……在如此嚴峻、艱苦、長期的政治軍事斗爭中,在所謂你死我活的階級、民族大搏斗中,它要求的當然不是自由民主等啟蒙宣傳,也不會鼓勵或提倡個人自由人格尊嚴之類的思想,相反它突出的是一切服從于反帝的革命斗爭,是鋼鐵的紀律、統一的意志和集體的力量。任何個人的權利、個性的自由、個體的獨立尊嚴等等,相形之下,都變得渺小而不切實際。個體的我在這里是渺小的,它消失了。”(李澤厚:《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走向未來》1986年創刊號;《中國思想史》下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第850頁。)自由主義運作需要秩序,在無序的國度與歲月里,自由主義是“無根”的。“自由主義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中國那時正處在混亂之中,而自由主義所需要的是秩序。自由主義的失敗是因為,自由主義所假定應當存在的共同價值標準在中國卻不存在,而自由主義又不能提供任何可以產生這類價值準則的手段。它的失敗是因為中國人的生活是用武力來塑造的,而自由主義的要求是,人應靠理性來生活。簡言之,自由主義之所以會在中國失敗。乃因為中國人的生活是湮沒在暴力和革命之中的,而自由主義則不能為暴力與革命的重大問題提供什么答案。”([美]德里格:《胡適與中國的文藝復興——中國》,魯奇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77-378頁。)“包含自治與議會程序的復雜形式的自由主義政權,除非是在一個起碼能容忍各種不同利益互相對立而又不致因分歧而演變為暴力行為,不致引起永久分裂的社會里,是不能運轉的……說自由主義無力醫治在內戰中掙扎、主權正受到威脅的中國的疾病還不夠,應該說這些疾病的嚴重性使自由主義根本無法在中國生根。”([美]費正清編:《劍橋中華民國史》上卷,楊品泉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第879頁。)因此,有研究者斷言,雖然“有些人私下仍然珍惜著一些未經精確界定的自由思想與價值;但是,自由主義——如果把它當作一個自覺的運動來看——簡直可說在中國已經死滅。因此,我們可以根據甚佳的理由指出:自由主義在中國并無前途。的確,在五四時代初期盛行的脆弱的自由主義的理想,早已被來自左派與右派的勢力所摧毀。”(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第161頁。)但是,自由主義歷史也證明,自由主義就是一面鏡子——它能存在的環境,必然是言論自由的社會、和平發展的世界、經濟繁榮的時代。

(責任編輯 徐慶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a毛片基地免费大全| 国产在线小视频|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亚洲一区黄色|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久久网欧美|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噜噜噜久久|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91精选国产大片| 国产成人狂喷潮在线观看2345|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女主播一区|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欧美激情网址| 国产白丝av|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91|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色婷婷天天综合在线|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国产在线小视频| 国产区免费|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 国产99欧美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欧美色视频网站| 亚洲一本大道在线| 亚洲欧美国产五月天综合|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AV老司机AV天堂| 全部免费特黄特色大片视频| 国产另类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色丁丁毛片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网|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玖玖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中文电影| 国产91精选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香蕉|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欧美在线导航| a级毛片网|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欧美国产精品拍自| 日韩在线1| 40岁成熟女人牲交片免费| 女人18毛片久久|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天堂.com|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