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引申到農資企業的戰略管理中,就是要求我們以“明明德”之雄心,在行業震蕩低迷期,堅定興業振族之信念氣魄,站在“至善”的立場體悟產業鏈發展,緊密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攬全局,謀求企業戰略意義上的“藍海”局勢。
日前,筆者應邀參加“正邦集團農資連鎖啟動會議”,有幸從集團副總裁鄒喜明處獲《<論語>正裁》、《老子我說》和《<金剛經>到底說什么》三本著作,回京后悉心研讀,手不釋卷如癡如醉。
在三本著作中,作者董子竹運用與南懷瑾先生商榷及古今對話的前衛方式,對中國文化三大原典進行了全面重解,提出了大量振聾發聵的新見,其獨特見地令人拍案叫絕。近日,筆者又幸得董老三個半小時的點撥,并受贈《與企業家聊國學》一書,該書融會貫通儒、道、釋而提煉的國學思想內核,為當前企業戰略及管理提供了精神智慧,洽筆者醍醐灌頂之感,對產業發展有了新的認識。
明明德:現代企業精神之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古之大智如是論述管理之道。但什么是“明明德”,如何才能圓滿?應該說儒理不只在書院,佛法不只在廟堂,而是在千萬群體的社會歷史實踐里,引用儒家的話講就是在“修、齊、治、平”中。
在《與企業家聊國學》一書中,董老道出了一個玄機:“道”及“至善”本身并不含有功利性,只是“明明德”,它并不是主張某一個“個體人”明了就好,而是要一切生命皆能“明了”和“知曉”,用佛家的語言即為“自覺覺他,覺性圓滿”。
2008年,因世界金融危機的肆虐蔓延,社會經濟“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中的前兩駕開始出現減速,在經濟低迷狀態下如何拉動消費這輛馬車的加速前進,進而帶動經濟增長成為近一段時期農業經濟決策的重要內容。
在此背景下,隨著國家和社會各方的高度重視,農村這一“藍海陣地”正彰顯著巨大的威力和魅力,越來越多的商家企業將更多的關注目光落在了農民這一巨大的消費群體身上。
作為當下的農資人,我們要有“明明德”之雄心,在行業震蕩低迷之際,堅定興業振族之信念氣魄,站在“至善”的立場體悟農資產業鏈發展;結合企業化操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體化方案總攬全局,以農資行業產業鏈利益再分配的“取舍”迎天應地,更好地領悟“明明德”的真諦,以切合時代發展的眼光謀求企業戰略意義上的“藍海”局勢。
順勢而為:積極把握行業脈勢變化
就大環境而言,長久以來延舊的“天朝觀念”和“小農意識”是不可能推進“明明德”的。對企業而言,發展之“天道”在于與時俱進,把握規律和趨勢,迎合時代之潮流,思考社會與行業脈勢變化,“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百年老店、基業長青有望矣!
我們作為常人最易爭論“是非”這個層次概念;那么我們為什么不反問一下自己該如何調整自己走出這個怪圈?要筆者看,也并不難:第一、超越是非的爭論;第二、超越萬物之間的區分;第三、超越對萬物存在的肯定。富貴發財要迎合時代之潮流,想要百年老店,基業長青,不妨思考社會與行業脈勢變化!
人的一生猶如一滴水,從飽滿豐潤至最終蒸發殆盡;時間有限,我們何以在有限的長度里拓展里面無限的寬度呢——換言之:何以讓水永不干涸?乃是我們此篇探討之妙哉之處:此乃為“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領悟者方能把握生命之樂道哉!
附:董老,名子竹,1942年湖北生人。1961年因反對三面紅旗擁護彭德懷入獄,1980年徹底平反。曾任陜西省西安市戲劇研究所副所長,西安市作家協會副主席。1992年剃度為僧,1995年任九江江磯寺主持。自感于儒、道、釋三家均有獨到心得,1998年還俗。2003年被正邦集團林印孫總裁恭請到江西南昌聘為集團的特別顧問,為企業點睛劃脈及頌“道”。在正邦歷任的4年里,幫助企業的產值從6000萬快速攀高到70多億,市值近20億,使正邦集團成為江西最大民營企業,成為當地的農業龍頭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