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十年,因經濟轉軌及低地價、低工資、高污染等超額“紅利”,一些農資企業相對輕易地實現了超常規、跳躍式、爆炸式、火箭式成長。但其成長對廉價土地、廉價勞動力、低環保投入依賴程度偏高,成長模式具有不可持續性。在金融危機及企業增長方式轉變的內外夾攻下,農資企業必須進行戰略大轉型,實現浴火重生。
內外夾攻,被動轉型
目前,我國農資企業面臨的困境具有雙重性質:一方面是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全球金融危機,進而波及實體經濟、波及中國出口產品的外來危機;另一方面,是由于企業粗放式甚至野蠻式增長,長期過分依賴廉價土地、廉價勞動力、高環境污染而形成的內源危機。不認清這一點,企業就會在外界各類信息誤導及各種內外部不確定性并存的復雜狀態中迷失方向,將多年積累的成果毀于一旦。
對農資產業而言,過去幾十年中,由于經濟轉軌等因素,為各類產品和服務的市場需求釋放了爆炸式增長能力,不少企業相對輕易地實現了超常規、跳躍式、爆炸式、火箭式成長。除此之外,企業還從稅收減免、低地價、低工資、高污染中獲得了超額“紅利”。
也正因如此,許多企業的成長模式不可持續,需要進行戰略轉型。但在高盈利時期,讓企業放棄誘人的機會,主動進行戰略調整,幾乎是不可能的。借助當前的經濟危機,企業可以進行深入反思,考慮進行戰略轉型。5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的《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也要求農藥企業調整產品結構,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品種,推動原藥集中生產,其出臺利于促進農藥企業加快戰略轉型。
積極調整,升級改造
1.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
農藥行業多年來一直存在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問題,加上2008年一些熱點產品的迅速擴張,導致2009年的農藥市場繼續承擔產能過剩的惡果。部分企業利潤空間變小,行業盈利水平有所降低。因此,產業結構調整并未結束,而是任重道遠。
2.更注重科技創新及品牌建設
由于農藥產品研制開發周期長、資金需求量大,對技術含量要求高,因此,國內一些農藥企業不愿意開發新產品,導致我國農藥產品同質化嚴重,不少企業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原藥生產集中度不高,競爭力弱。因此,對農藥企業而言,加強自主創新,打造適銷對路的農藥產品,研制高技術水平的機械化施藥器械,開發綠色環保農藥、生物農藥,顯得十分緊迫。
3.努力培育和開發農藥市場
當前我國八成以上的農民對病蟲害和農藥認知不夠,農民不會用藥、不敢用藥的現象仍大量存在,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農藥市場的發展。因此,農藥企業如能幫助農民提高科學用藥水平,那么我國農藥市場的前景將更加廣闊。
另外,歐美、澳大利亞、東南亞等地區是我國農藥企業在海外的重要市場,雖然金融危機對海外市場沖擊較大,但我們絕不能放棄。只有市場打開了,農藥企業才能談得上真正走出危機。
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
對企業而言,外部危機可以讓企業各層次人員都深刻認識到戰略轉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從而有助于統一思想、達成轉型共識、加快變革措施的實施。美國新當選總統奧巴馬就是一位善于利用危機實施變革的高手,他在“變革時代已經到來”的演講中稱:美國面臨的挑戰包括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百年一遇的經濟危機以及全球環境問題三大挑戰,變革時代已經到來。如果沒有當前的經濟危機,結束伊拉克戰爭的決策要獲得通過和支持是非常困難的。
此外,外部危機還會迫使低端產業鏈上的企業思考如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如何打造核心競爭力。企業由傳統的低端市場向高端市場轉型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然而這一過程無論多難都必須走下去,“不變革,毋寧死”。金融危機后江浙地區大量中小紡織企業瀕臨倒閉,一些大型企業如江龍公司的企業領導甚至在走投無路之后倉皇出逃,并最終身陷囹圄。這些教訓表明,稅收減免、低地價、低工資、高污染四大“利潤源泉”已不再能為企業帶來持續優勢,企業必須通過戰略轉型尋找新的“藍海”。
外部危機為企業戰略轉型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要成功實現戰略轉型還需要企業內部做好準備,常言道“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企業的戰略轉移準備和鋪墊越充分,借助外部危機成功實現戰略轉型的可能性就越大,浴火重生的幾率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