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陳獨秀晚年的民主思想,論者甚眾,以筆者之見,陳氏晚年最為強調的就是民主的普適性及資產階級民主對社會主義的繼承價值。當此普世價值爭論激烈之際,回顧陳獨秀對民主的思考,自不無意義。
一、民主的概念和類型
什么是民主?民主是具體的還是抽象的?只有一種還是有多種?這是了解陳獨秀的民主思想首先要回答的問題。
關于民主是什么?陳獨秀在早年(五四時期)和晚期,其實沒有什么變化,即人民當家作主,或者說是多數人統治少數人。不過,與早年相比,晚年陳獨秀更為強調民主價值的普適性和民主制度的繼承性及其對社會主義的意義。
關于民主價值的普適性。陳獨秀認為,“民主是自從古代希臘、羅馬以至今天、明天、后天,每個時代被壓迫的大眾反抗少數特權階層的旗幟。”民主“并非僅僅是某一特殊時代歷史現象,并非僅僅是過了時的一定時代中資產階級統治形式”,在社會主義社會也將繼續存在。不同的只是無產階級民主要比資產階級民主更為廣泛和具體。
關于民主制度的繼承性。陳獨秀先后提到了大眾民主、無產階級民主、近代民主、資產階級民主、英美民主等幾種類型。在《再論世界大勢》(1942年4月19日)中,他還將有史以來的民主制列表如下:
1、上古世界:氏族社會民主制;
2、古代世界(希臘羅馬):大地主大巫軍事首領的專職(城市市民的民主制);
3、近代世界:封建諸侯及其末期的君主專制(資產階級民主制);
4、法西斯蒂專制;
5、無產階級民主制以至全民民主制;
6、未來世界。
無論論及哪一種類型,陳獨秀主要著眼點都在其具體制度上。他多次具體闡發以英美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的基本精神、制度和意義,認為資產階級民主制度體現了民主的基本價值,有著很強的繼承性和普適性,無產階級民主應該加以繼承和發揚。而以蘇聯為代表的無產階級專政,在基本民主制度建設上乏善可陳,違背了民主制的基本精神,成為他晚年重點批評的對象。
二、關于資產階級民主
以英美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是當時世界上最為悠久、最為成熟的民主制度。對資產階級民主的思考是陳獨秀晚年民主思想的重要內容。
與許多論者不同的是,陳獨秀很重視對資產階級民主具體制度的研究。在《給連根的信》(1940年7月30日)中,他明確概括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真實內容”為如下七條:“法院以外機關無捕人權,無參政權不納稅,非議會通過政府無征稅權,政府之反對黨有組織、言論、出版自由,工人有罷工權,農民有耕種土地權,思想宗教信仰自由。”在《給西流的信》(1940年9月)中,陳獨秀又再次概括資產階級“民主之基本內容”為以下三條:“法院外無捕人殺人權,政府反對黨派公開存在,思想、出版、罷工、選舉之自由權利等。”在這封信里,陳獨秀還將英美民主制的內容概括為如下五條:“(一)議會選舉由各黨(政府反對黨也在內)壟斷其選舉區,而各黨仍須發布競選的綱領及演說,以迎合選民要求,因選民畢竟最后還有投票權。開會時有相當的討論爭辯;(二)無法院命令不能捕人、殺人;(三)政府的反對黨派甚至共產黨公開存在;(四)思想、言論、出版相當自由;(五)罷工本身非犯罪行為。”陳獨秀對資產階級民主基本制度的研究影響很大。臺灣著名民主人士雷震認為,“陳獨秀晚年對于民主政治制度下了很精確而扼要的定義(《反對黨之自由及如何保護》)。”
陳獨秀認為,作為人類幾個世紀奮斗的結果,資產階級民主制度雖然主要是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普通民眾的利益,有著人民性和普適性的一面。因此,它不但為資產階級所歡迎,也是無產階級所樂意擁有的,而且無產階級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實惠。作為無產階級利益代表的無產階級政權,應該繼承和發揚資產階級的民主,而絕對不應該將資產階級的民主和資產階級的統治一起打倒。這實際就否定了對于資產階級民主的歷史虛無主義,強調了民主價值的普適性、民主制度的繼承性。
也是在這個意義上,他認為應該支持英美等民主國家反抗德意日等法西斯國家的戰爭,認為這是為保衛人類的民主成果而戰;反對英美國內的工人階級進行反戰的運動,認為這只會幫助希特勒等法西斯勢力,將使人類回復到黑暗的中世紀。當然,也是從上述觀點出發,他認為斯大林領導的蘇聯違反了民主制的基本原則,甚至稱之為“反動堡壘”。
三、對社會主義民主的思考
社會主義是陳獨秀畢生的追求。對于社會主義如何實行民主,社會主義民主與資產階級民主有什么不同,民主對于社會主義有何重要性,陳獨秀進行了艱苦的理論思考。
一是民主的重要性。
陳獨秀認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光有經濟上的社會主義(指公有制),不是社會主義。他說:“無產政黨若因反對資產階級及資本主義,遂并民主主義而亦反對之,即令各國所謂無產階級革命出現了,而沒有民主制做官僚制之消毒素,也只是世界上出現了一些史大林(斯大林)式的官僚政權,殘暴、貪污、虛偽、欺騙、腐化、墮落,決不能創造什么社會主義。”
因此,陳獨秀反對無產階級專政的說法。他認為,所謂“無產階級獨裁”,根本沒有這樣東西,即黨的獨裁,結果也只能是領袖獨裁。任何獨裁都和殘暴、蒙蔽、欺騙、貪污、腐化的官僚政治是不能分離的。
二是民主的繼承性。
陳獨秀認為,就基本內容來說,無產階級民主和資產階級民主沒有什么分別。在《我的根本意見》(1940年11月28日)中,陳獨秀明確指出,“無產階級民主”不是一個空洞名詞,其具體內容也和資產階級民主同樣要求一切公民都有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罷工之自由。特別重要的是反對黨派之自由,沒有這些,議會或蘇維埃同樣一文不值。此前,他曾在給友人的信中指出,在民主的基本內容上(法院外無捕人殺人權,政府的反對黨、派公開存在,思想、出版、罷工、選舉之自由權利等),社會主義民主和資產階級民主并無不同。如果有,也只是無產階級民主的范圍更廣泛一些。
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民主的方式,就是繼承和發揚資產階級的民主。陳獨秀認為,對于資產階級民主的基本內容,應該全盤吸收。他堅決反對將資產階級民主和資產階級的統治一起打倒,而以空洞的民主口號代替切實的民主制度。
他還認為,傳統無產階級政權學說在制度上繼承了資產階級的議會制度,但將其改造為“議行合一”的蘇維埃制度,以為這才是最大限度的民主。陳獨秀認為:“民主之內容固然包含議會制度,而議會制度并不等于民主之全部內容。”陳并認為:“借排斥議會制度同時便排斥民主,這正是蘇俄墮落之最大原因,蘇維埃制若沒有民主內容,比資產階級的形式民主議會還不如。”
這實際上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民主、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民主以及社會主義民主和資產階級民主的異同問題。
三是剖析蘇聯制度。
蘇聯是當時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陳獨秀十分重視對其民主實踐的分析。在這個問題上,他可能更多受到了托洛茨基等的影響。在《給西流的信》中,他將蘇聯的現行制度與前述英美民主制分項列表比較,認為蘇聯和斯大林明顯違背了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則:
(1)蘇維埃或國會選舉均由政府黨指定,開會時只有舉手,沒有爭辯;
(2)秘密政治警察可以任意捕人殺人;
(3)一國一黨不容許別黨存在;
(4)思想言論出版絕對不自由;
(5)絕對不許罷工,罷工即是犯罪。
他甚至將蘇聯和德意日的法西斯體制相提并論,認為前者是后者的老師。
但他認為,蘇聯目前的問題不能一切歸罪于斯大林。而要從制度上找原因。這就又回到了他一再強調的對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繼承和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的觀點上。
他認為,從十月革命以來,蘇聯制度就違反了民主制的基本內容。正是因為“十月革命以來輕率把民主制和資產階級統治一同推翻,把獨裁制(指無產階級專政)抬到天上,把民主(資產階級民主)罵得比狗屎不如”,才產生了斯大林。“在十月后的蘇俄,明明是獨裁制產生了史大林,而不是有了史大林才產生獨裁制。”
“如果說史大林的罪惡與無產階級獨裁制無關,即是說史大林的罪惡非由于十月(革命)以來蘇聯制度之違反了民主制之基本內容(這些違反民主的制度,都非創自史大林),而是由于史大林的個人心術特別壞,這完全是唯心派的見解。”
他認為,“若不從制度上尋出缺點,得到教訓、只是閉起眼睛反對史大林,將永遠沒有覺悟,一個史大林倒了,會有無數史大林在俄國及別國產生出來。”
因此,陳獨秀認為蘇聯和德國、意大利一樣,是“三個反動堡壘”,他們“把現代變成了新的中世紀”,“目前全世界的一切斗爭,必須與推翻這三大反動堡壘聯系起來,才有意義;否則任何好聽的名詞,如無產階級革命,民族革命,都會無意的在客觀上幫助這三大反動堡壘鞏固及擴大勢力。”但隨后他又支持蘇聯反抗德意志的戰爭。認為二者比較,還是前者勝利對民主更為有利一些。
四、民主思想的特點及其意義
綜上所述,陳獨秀晚年民主思想有這樣幾個特點:
一是回歸“五四”,重新肯定了民主和資產階級民主的價值,并深刻闡發了民主價值的普適性、民主制度的重要性和繼承性。胡適在1949年為《陳獨秀的最后論文和書信》一書寫的“序言”中,認為陳獨秀的這些“獨立思想”“實在是他大覺大悟的見解”,并將該書書名改為《陳獨秀最后對于民主政治的見解(論文和書信)》。可以說是一語中的。
二是以蘇聯為對象,深刻反思了無產階級專政和無產階級民主的問題。陳獨秀有關“無產階級民主”的思想,糾正了馬克思主義傳統理論中強調無產階級專政、輕視無產階級民主的傾向,為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發展,指出了一個重要方面。在建設無產階級民主制的過程中,他主張借鑒資產階級民主制,更是可取的。需要指出的是,陳獨秀這些見解,既是針對以蘇俄為代表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也是針對當時國民黨的一黨專政和領袖獨裁而發的。
當然,陳獨秀并未形成完備的民主政治觀,比如:民主政治固然應當照顧多數,但也應當尊重少數;權力必須相互制約;沒有任何個人或集團可以居于法律、憲法之上;原告不能做審判官;民主雖然具有普適性,但是在具體國家和歷史背景下也會有自己的特點等。對于中國傳統與民主的關系,陳獨秀也缺乏應有的探討。這些無疑都是需要我們后人認真去補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