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英商最先登上被列入“五口通商”的天津口岸。伴隨英商貿易在天津的發展,現代保險業在天津萌生。
與全國其它各地保險業的歷史一樣,洋行是保險業最初的載體。1864年怡和洋行在天津設立分行,代理保險業務。仁記洋行(William Forts Co.)除代理保險業務外,還兼作保險公證。
最早在天津專營保險業務的是英國于仁洋面保安行(又稱于仁保險行Union Insurance So-ciety of Canton)。它于1845年在天津設立分支機構。
到1900年,天津的保險公司已達11家,被代理的保險公司達52家。從事保險代理業務的洋行有:法商立興洋行(1864年)、中法銀公司(1880年后改為中法實業銀行)、英商平和洋行(1866年)、太古洋行(Butterfield Swire Co.,1881年)、德隆洋行(1887年)、德商瑞記洋行(Arnhold Karbery Co.,1880年)、禮和洋行(1880年)、世昌洋行(1888年)、德義洋行(1889年)、日商武齋洋行(1885年)、加藤洋行(1899年)、三井洋行(1899年,Nissen Kissen Kaiza)。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天津,天津租界增至九國,各國商人蜂擁而至。天津人民不僅保險意識日漸提高,而且認識到外商控制中國保險業是“利權外溢”,于是大力發展民族保險業。從1907年起開始組織保險會、防險會和保險公司。上海華商公司也紛紛來天津設立分公司或代理處。

天津保險市場在日益活躍的同時,也出現了“奸商虧累,貪圖保險賠償,放火害人,生出種種糾葛”的現象。為制止不良現象繼續蔓延,劉錫彤等人擬定了對被保險人管理的九條辦法。直隸全省巡警道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三條對保險人管理的內容,照會天津商會施行。它成為天津最早出現的保險業的法規資料。
在民族保險業興盛的同時,洋行對保險業務的代理仍占有絕對的優勢地位。主要有:博望保險行、普豐洋行、慎昌洋行(Anderzen Mysner Co.)、德記洋行、開灤礦務局、新泰興洋行、永興洋行、瑞豐洋行、光隆洋行、百利洋行、永興洋行、美最時洋行(Melchers Co.)等3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