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保險公司為擴大二級城市的營銷網絡,提出了一個宏大計劃:今年擬向社會招聘10萬名保險代理人。
消息傳開,輿論嘩然。一些規模較小的同行更是驚呼:這將沖擊目前的市場格局,對行業有負面影響,對其他保險公司而言將造成壓力。
筆者認為,從保險公司角度看,人海戰術一向是推銷保險產品的重要策略。時下招聘更多的銷售人員充實到營銷一線,擴大保險的銷售規模,這絕對是一個好時機。但同時不可忽視的是,人員數量大幅增加,但如果人員的質量卻急劇下降,則將給聲譽本來就薄弱的保險業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而筆者之所以對“今年擬向社會招聘10萬保險代理人”之舉心存疑慮,是因為以往的實例證明:但凡大批招聘保險代理人之時,對人員素質的把關就會放松,于是極有可能出現不規范的展業行徑,市場就會出現難以抑制的波動。
三大隱患引以為戒
具體而言,以下三種情況,應該引以為戒。
其一,保險公司招聘可能不擇手段。保險代理人的社會地位本來就不高,如要完成10萬人的招聘指標,就勢必要采取“先把人招進來再說”的策略。于是“養老金發放員”、“理財規劃師”等巧立名目的職位名稱層出不窮地刊登在各類廣告媒體上。而當蜂擁而來的應聘者踏進保險公司大門,發現崗位名不符實,與原先的期望相左,于是投訴之聲驟然四起,保險公司誠信遭受質疑,進而引發較大的社會反響。
其二,培訓可能會“走過場”。10萬名應聘者浩浩蕩蕩加入保險公司,對他們的專業培訓將成為保險公司的巨大壓力。于是,各類“速成班”應運而生,應聘者對專業知識、如何規范展業不求甚解,也就為走向市場后的不誠信展業埋下了隱患。于是本來誠信度就脆弱的保險市場秩序更為混亂。
其三,投保人權益可能遭到威脅。這些新增代理人一窩蜂沖向市場,將會引起其他保險公司代理人的警覺甚至是強烈反感。于是,各方為了搶占市場,誤導客戶賺取保費、相互詆毀同行等種種不正當競爭手段可能大行其道。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客戶投訴大幅攀升,保險代理人的不誠信之風愈演愈烈,最終受害者當然就是投保人。
招聘重量更要重質
其實,筆者絕無詆毀擴招保險代理人之舉。就目前中國保險業的實際情況來看,營銷人才肯定是要招的,而對代理人的強化管理有利于提升人均產能。
據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的一份研究報告稱:2007年中國的壽險滲透率僅為2.0%,遠低于印度和中國香港,中國的人均保費僅為50美元,僅相當于日本人均壽險保費的2%。而按照麥肯錫的預測,中國有望在2015年成為僅次于美國和日本的全球五大壽險市場之一。由此來看,在未來的6年時間里,保險代理人的數量必將有一個大發展。但數量擴展的同時,質量的提升卻更是重中之重。如果保險代理人整體素質得不到提高,市場的不規范狀況就不可能根本好轉,“追上發達國家的水平”顯然就是一句空話。
就此而言,某保險公司提出“擬招聘10萬代理人”的計劃時,更應當在人員素質上有深謀遠慮的全方位考量。當前保險增員處在比較好的形勢下,保險業不僅要考慮業務如何增長,人力如何發展,更要深思管理方式是否規范化運作,運營模式是否符合保險自身的發展規律,如此才能在招聘保險代理人時做到質、量并舉。
來源:《東方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