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初
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民建重慶市委主委盧曉鐘說,農民工收入低,工資一降再降甚至拖欠,有的年收入幾乎為零。在媒體讀到這些時引起一些思索。
農民工若無法就業,其收入幾乎為零,決不夸張。
今年“兩會”中,就業問題(特別是大學生與農民工的就業)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之一。政協一號提案就是“保就業”。其實,促就業從春節前已開始著手運作,各地各方也拿出了不少辦法:諸如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盡量不降薪不裁員;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提供就業崗位;還有培訓技能提高競爭力等等。說實在的,對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從沒有這么重視過,這多少讓人感到絲絲的欣慰。可是,無論是兩會的“關注”,還是各地早早地運作,都不可能改變一個現實——只能盡量增加就業崗位,減少失業群體,但不可避免仍有大量的大學生和農民工將接受失業的現實。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勢之下,不要諱談失業,需要的是繼續促就業,同時為失業者綢繆。
春節過去快兩月了,打算出去的農民工也都出去了;該開工的企業也開工了,就業崗位也差不多都快填滿了。盡管那種進進出出的就業招聘還會繼續進行,而現實中,還有多少人仍然沒有找到工作呢?就業關系到一個人的生計,同樣還關系到一個人的尊嚴及精神狀態。一些農民工,明明知道今年的就業形勢將很艱難,但仍然選擇了城市,他們不會輕易離開。相關部門也莫把農村作為收留他們的最后去處,長時間地在城市里游走,尋找機會,將是不少農民工的現實打算。對這些處于失業、尋找就業機會狀態的農民工,政府又該做點什么呢?
目前來看,多數農民工還是有一定的盤纏路費,有的人還有一定的積蓄,生活暫時無憂,但時間一長,失業者吃的、住的問題將面臨考驗。對失業的農民工,可否采取適當的補貼呢?盡管操作起來可能比較難,但為了社會的穩定,平穩度過經濟困難時期,卻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無事者易生非。若一些留守在城市的農民工長時間無法找到事做,那可是很容易滋生出事端的。我看,有必要給那些失業者找一些事占占手。上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也正是迪斯尼、百老匯、好萊塢等文化產業得到大發展的時期。因為失業者拿著部分補貼去看電影、玩耍,打發時間。我們城市的影院,能為那些失業者提供一個打發時間的地方嗎?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困難時期,最需要的恰恰又是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需要創造讓失業者釋放壓力和不良情緒的渠道和途徑。促就業要緊,也別忘了為失業作好準備,早一點打算,就能少一些不穩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