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南京!南京!》是以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為背景,但與以往關于南京大屠殺的作品相比,角度比較新穎,既側重于從侵略者的眼光來看待戰爭中令人發指的大屠殺,較為人性化地表現了侵略者內心復雜矛盾的一面,又比較全面地反映了被侵略者中國人民在大屠殺中為了民族和自我的尊嚴而進行的種種反抗和犧牲,而且還從第三者的角度體現了我們應該極力提倡的一種國際人道主義精神。本文主要從人性這個角度來談談該片如何表現在大屠殺中及之后人類生存的希望。
一、關于人性的認識
人性這一詞含義很復雜,古今中外,人們從不同的角度有多種說法。
顧名思義,人性是指人的本性、本質。中國的圣哲先賢大都從社會倫理角度來闡發人性,孔子曰性相近,承認有人性,但未說人性是什么;孟子說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告子說無所謂善惡,又說食色性也,等等。文藝復興后的歐洲資產階級大都從人的本質存在、天然權利等角度來闡發,把人性看作感性、欲望、理性、自由、平等、博愛等等。而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有人從人的生物性方面考慮,認為人性=動物性+植物性=生物性,人性殘忍的一面理解成動物的本性,人性仁慈的一面理解成植物性的一面。也有人認為人性是目的與智慧的統一體,是運用自身智慧以實現自身目的的過程,認為藝術批評的任務,就是到作品中去發現、命名這樣的人性概念。等等。
本文談到的人性,是從通常意義上來說,指作為人應有的正面、積極的品性,比如慈愛、善良、正直等等,類似于英文中的Hmallity。而且也是想通過對這部電影的分析,去尋找發現人性在一個極端特殊的歷史事件中的特殊顯現方式。
二、人性的隱性或顯性存在及意義
這部電影,是從三個方面來彰顯人性的:一是日本侵略者;二是被侵略者中國人民;三是戰爭中的第三方。
1人性的掙扎、復蘇與隱性流露:角川正雄
在《南京!南京!》這部電影里,可以說角川正雄是一個著墨較多、貫穿始終的人物。影片從他在廢墟中睡眠中睜開眼睛開始,到他放走小豆子后在野外的雜草叢中自殺就即將結束。在這短短的歷程里,他的人性始終在不斷地無意有意地折磨著他,使他最后覺得,活著比死更加艱難,因而選擇了放走代表中國希望的小豆子而自殺身亡。他作為一個侵略者,人性未泯,在一開始搜索難民區時,無意中打死了幾個躲起來的難民,看到周圍的人大聲痛哭,他吃驚地自語著:“我不是有意的。”便與戰友匆匆離開。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他珍愛生命,本意不愿多殺人的微弱人性的一種潛在顯現。
但他的身份是軍人,服從上級命令是他的天職,因此他不得不不斷地違背自己的潛在本性,被迫親眼目睹甚至參與更多慘無人道的行為。影片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在他與戰友們嬉戲時,他突然感覺不對,無意中回頭,便看見許多的中國婦女被日本軍士蹂躪至死后,被裸體堆在一起用車運走。這時,他臉上的快樂神氣不見了,代之而來的是深思,是沉重。其實在影片中有許多這樣的時刻,他的愛好和平、珍愛生命的本性總是在剎那間抬頭,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來。在片中,他甚至顯得很天真幼稚,如與戰友說,他要娶日本慰安婦百合子,讓戰友笑他大腦得了性病。但他仍念念不忘百合子,新年給她送禮物,并尊重她,讓她開心感動地笑。但就在他珍愛百合子的同時,他得親眼看著她受到戰友的蹂躪。而最后百合子上前線死了,他也只能請人給她修墳墓,說她曾經是他的妻子。由此,我們可以感覺到他那種沉甸甸的無奈。是呀,誰又不是戰爭的犧牲品呢?戰爭的意義到底在哪里?在一次次地折磨、掙扎之后,他終于冷靜、理智地做出了選擇,把生的希望留給他人,寧愿自己死在異鄉的荒野。也不愿再做殺人不眨眼的戰爭機器。
對于施殺者來說,有著角川等這樣人的存在,也是他們的希望,最后讓每個女人和小孩領回一個親人也算是有點仁慈。在戰場上,人都只是殺人的機器,人性變異、心理變態了,變成了毫無人性的殺人狂。正如其他反戰作品《西線無戰事》《永別了,武器》等一樣,這部作品從勝利者的角度很好地說明了,戰爭帶給人類的只有災難和痛苦,只有對人性的摧殘。一旦戰爭過去,人性復蘇時,侵略者也該懺悔,也該反省,戰爭韻意義到底何在?曾經的光榮是否真的值得珍惜?
2尊嚴和愛,人性的凸顯:陸劍雄,姜淑云,小江,唐天祥。小豆子
對于中國人民來說,這部電影特別鮮明地突出了兩個字:尊嚴!一個民族的尊嚴和作為一個人的尊嚴。要有尊嚴地活著,否則就有尊嚴地死去!當活著不能活出尊嚴時,還不如選擇死。當然尊嚴也離不開愛,沒有愛的尊嚴。也會是自私和冷漠的。在這個影片里,主要通過幾個不同身份的中國人在大屠殺這種特殊時期的經歷和選擇,使人的尊嚴和愛得到了很好的演繹。
陸劍雄,是堅持留守,抵抗到最后的中國軍人的代表,他也代表中國人的反抗。他勇敢堅強,視死如歸,帶領他的部下堅持到最后一刻,明知是死,但也從容面對。在片中,他表現得非常質樸,沒有更多的豪言壯語,但用自己堅定有力的眼神和堅決果斷的行動鼓舞著他人。在他的影響下,其他中國軍人在被害前情不自禁發自內心地高聲喊:“中國萬歲!”“中國不會亡!”。這喊聲響徹云霄,堅定有力,足以令每一個中國同胞感動、落淚,并為之奮起,也足以令每個日本人膽怯、反省。正確面對這段歷史。
姜淑云是整個安全區的領導者和保護者,她用女性弱小的肩膀,盡自己的最大努力。一次次地與日軍周旋。冷靜地保護著她的同胞,為他們爭取最大的生存空間。她的形象不僅突出地體現在她為了讓更多的人有生存的機會。而冒著生命危險,違背日本人的命令,喬裝去救人,終于被發現而被捕,更表現在當她知道自己再也不能保護他人、而只能成為日本人的玩具時對尊嚴的追求。她請求角川殺了她,以死來保全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尊嚴。在她的身上,很鮮明地體現了如果不能有尊嚴地活著,就不如有尊嚴地死這一令人肅然起敬的觀點。
小江。身為一個妓女,一開始,她的覺悟并不高,當要她剪掉頭發,不涂口紅時,她堅決不從,并說不打仗了,她還要依靠它們,而且還譏笑勸她剪的老婦人,一副“商女不知亡國恨”的樣子。但是,她也逐漸覺醒了,當日軍強行要借100名婦女,并說會給糧食、煤和棉被,讓孩子等度過冬天,否則就摧毀安全區時,她卻第一個自覺舉手報名,在她的帶動下,女性們紛紛舉起了手,自覺地用自己的屈辱和犧牲換來他人的生機。在她回頭的一剎那,眼里流露著的是堅強,是尊嚴和愛!
唐天祥,在這部影片中是塑造得比較復雜的一個形象,在他身上,體現了人性的麻木、泯滅、掙扎、蘇醒與救贖的過程。一開始,他因為居住在安全區,又給納粹拉貝當秘書,便安心地做事,與妻子恩愛,并教周圍人學說日語,見到日兵就微笑、鞠躬,說日語“朋友”,以為自己不會有問題。后來聽拉貝說要回家時才著急起來,在自己的小家
與他人相沖突時,他選擇了當叛徒,告訴日軍,說安全區里還有受傷的中國軍人,以為可以換取自己家人的安全。但血的事實教訓了他,日軍闖進安全區,不聽他的勸告和哀求,也不看他與日軍的所謂合作協議,殘忍地摔死他的女兒,搶走他的妻妹,使他在撕心裂肺的痛苦中突然醒悟。在最后的生死抉擇中,他主動選擇了死亡,把生的希望留給了他人,從容淡定地辭別了心愛的妻子,與角川一樣,想以死獻罪,求得內心的安寧,完成了對自己人性的救贖,坦然面對死亡,并自豪地告訴日軍,他的妻子又懷孕了。這多少也是對日軍的一種微弱的抗爭和警示。是的,中國人是永遠也殺不盡的,殺了一代,還有下一代。
小豆子,就是這樣的下一代,一個讓人感動的人物,人小。但勇氣和膽量卻不小,甚至超過了一般的大人。他先在陸劍雄身邊,沉著機敏地協助他抵抗日軍;在赴死前,還能露出堅強的微笑,一點也不畏懼即將到來的死亡。僥幸存活后,他又積極地去幫著救助更多的人,一點也不在乎日軍的恐嚇,并再次從容走向死亡,顯示出大人都難得的鎮定。但他身上又集中表現了人性中最天真無邪最可愛的一面,他仿佛不知道什么叫害怕,什么叫死亡,什么叫憂愁,時時不忘露出他那可愛的笑容。尤其是最后終于再獲生機時,他那燦爛的笑容、歡暢的笑聲、活潑的身影,是對生命尊嚴、對活著的最好詮釋,也是中國不會亡的一個明證!他將像他手中的蒲公英一樣,把反抗的信念和希望的種子灑遍全中國!
面對一場史無前例的浩劫,我們該怎么辦呢?只有反抗,除了反抗,我們別無選擇。只有反抗,或者還有一線生機,一點希望。這是歷史給我們的沉重教訓。在明知無法抗拒死亡時,與其被動地被殺光,不如英勇地與敵人抗爭到最后。就算不能同歸于盡,就算只是徒勞地反抗,但至少也體現了人的尊嚴。中國人不是無奈地等死,也有過抗爭。而且我們堅信,中國萬歲!中國不會亡!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而這部電影借著中國人民的不屈群像,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點。
3對人類弱小者的同情與博愛,人性的升華:拉貝與華小姐
在這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中,作為戰爭的第三方,拉貝和華小姐等的身上集中體現人性中對人類弱小者的同情與博愛,使人性得到了升華。他們充分發揚國際人道主義精神,為保全更多的中國人民,敢與侵略者交涉。華小姐的求情使一部分中國男性得以保全生命。尤其是拉貝。之前一直在想辦法保護中國的難民,雖然他最后還是被迫選擇離開,但作為一個毫不相干的德國人,他能這樣,已是難能可貴。而他離開時仍充滿了歉意,不停地說對不起,甚至給在場的中國人下跪。反過來,這對所有當時的和現在的日本人不也是一個很大的鞭笞嗎?難道不值得他們反省嗎?他的過錯在于沒有堅持到最后,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也要保護中國人民,但比起那些魔鬼般的施暴者來說又算得了什么呢?比起大發戰爭財、幸災樂禍的人,他們何其高尚!我們當然不能過多地奢求、責備他們,反而應該對他們充滿感激。在面對大災難時,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禍。不管是哪個國家和地區,我們應該互相幫扶,無私援助,因為我們既然同為人類,就應該互相珍愛。這是人性的最高點,也是人性的升華,也是整個人類生存的希望。
[作者簡介]夏愛元(1975—),女,文學碩士,瓊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中外文學比較、東方文學及影視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