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0年前的一部經典作品《十二怒漢》給觀眾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作為偉大導演悉尼·盧曼特的電影處女作,該作品中運用了大量巧妙的藝術手法把紐約派導演所特有的寫實和知性風格帶入美國電影世界。在不足40平米的狹小空間內,導演演繹出一個無限廣闊的空間,藝術創作手法值得我們認真體會和仔細研究。另外在電影表現主題上也達到了一個少有望其項背的巔峰高度,“政治哲學”被作為獨有的標簽永久地保留在這部經典的作品上。
[關鍵詞]空間演繹;政治哲學;人性;正義;良知
對于1957年獲得柏林金熊獎、1958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十二怒漢》,在空間運用和人物塑造等多個角度闡釋了自己作為經典的理由。從幾種具有代表性的電影創作手法去追尋這部作品的獨到之處,可以使我們理解和認識電影創作的技巧和靈感。該作品的出奇之處首先在于空間的巧妙設計和運用,使得觀眾往往在電影結束之后的回味中才開始意識到,原來自己欣賞的空間一直局限于可能不到40平米的狹小空間中。
一、從有限轉變為無限的藝術
(一)角度切換的魔力
觀賞過這一經典作品的人們都會為導演別出心裁的空間設計與運用所感到驚訝與贊嘆。導演選擇封閉的投票空間作為整部長達一個半小時的電影的惟一拍攝場景,是有著自己的道理的。當我們觀賞完整部電影之后,我們都會把注意力放在對人性和司法制度的認識和思考過程之中,所以只需要這樣一個狹小的封閉小屋就可以把主題表現得一覽無遺,也就是說不需要過多的空間和場景,就能實現之前電影大量的外景,甚至人工布景花費數以百萬計的金錢和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實現的影視效果。導演這么做有著一定的道理和積極的意義。原因可以這樣分析。首先,可以節省大量的社會資源,對于將對電影的制作成本這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方法。其次。這種做法本身也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和挑戰,運用完全不同以往的創作手段,可以使得自己的作品盡顯別致與新奇,這也是吸引觀眾的一種新方法。
但是要想達到這樣的目的,卻是需要巧妙的設計和構思來彌補空間和自然條件的不足,克服如此狹小的空間局限。擺在導演和其他工作人員面前最直接的問題就是防止視覺上呆板情況的出現,如何把有限的空間變成無限的舞臺,導演的智慧在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最簡便的方法就是拍攝角度的空間轉換。攝像機的角度轉換是必不可少的方法,遠景近景的交替使用反復出現。另外人物的走動也打破了死板、沉悶的空間布局,利用衛生間、環形會議桌、幾面臨街的窗子,從不同的角度去展示同一位置的人物,實現了克服沉悶、枯燥視覺效果的目的。因為鏡頭的不斷轉換,避免了傳統意義上的表決景象出現。
(二)凸顯主題的最好方法是對比
《十二怒漢》的主題非常深刻,也給人巨大的心理震撼,人性、生命、良知、正義、偏見、性格、生死、對抗與合作在這個舞臺上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與表現。從故事一開始作品的第一主題就直截了當地進行說明,對一個未成年的男孩進行有罪還是無罪的判決,決定權交給了12位互不相識的男人手中,他們從事著不同的行業,有著不同的性格和想法,對于這次判決的動機和結果有著迥然不同的差別。所有的這些差別也就意味著不同思想和人物的對抗,在需要的時候也會出現彼此的交叉合作與支持。展現人性的多個方面,決定社會個體的生死,司法制度的優勢與缺陷,在這個小小空間里就可以全部實行。因為相對于這個主題來講,場景和布局已經是第二位的了,每一個人的命運都可能在同樣狹小的空間里實現徹底的轉變。導演的獨具匠心在于,用極其鮮明強烈的主題來引導電影的前進方向,而把從屬于或者說是為主題服務的場景變成了一個只需要存在而不需要復雜的客觀條件。
一個悶熱狹小的空間,讓人心煩意亂的判決室,一個充滿著各種激烈思想碰撞和人性抗爭的活動空間對于整個電影,甚至對于電影中的被告都已經足夠。因為不管是生是死,是正義與良知獲得勝利還是偏見與冷漠成為共識,只需要這樣一個小屋子就能夠實現。導演要教給我們的也許就是不要過分地關注人自身以外的事物。
(三)人物是電影生動的最主要因素
利用人物的表演,吸引觀眾實現“物我兩忘”的境界,從而達到克服空間場景局限性的手法是本片極為成功的一項嘗試。《十二怒漢》有時候也可以看做是一部現代意義上的木偶劇。場景只是一個簡單的陪襯。利用想象就可以彌補場景以外的東西。而關注的重點在于臺上的人物和情節。12個有血有肉的男人,分別表現不同的個性和思維方式,乃至興趣愛好、職業家庭等等。這些來自于不同背景的表決員注定要為這場判決發生激烈的碰撞。故事中給我們呈現了這樣一些人物:一直希望盡早結束判決的棒球愛好者;性格友善充當和事老散發咽喉糖的男人;因為天氣炎熱而心情暴躁的家伙;始終關注股票情況的經紀人;因為自己兒子離家出走而遷怒于人的倔強父親;思維敏銳、支持正義的睿智老頭;一開始就是反對集體、堅持己見的“異類”男主人公等等。每個人物都有著自己的角色和判斷,他們之間的對抗與合作也就賦予了這部經典作品以鮮活的生命。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許每個觀眾都可以在其中一個人物身上投射自己的影子,把自己的邏輯推理滲透到故事當中,隨著關注程度不斷加深,有限空間的無限表現力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獨具匠心的情節設計與貫穿
劇情是否吸引人是推理和懸念類電影的生命線。如何把觀眾吸引到劇情之中,按照導演設計的方程一步一步解答下去,是每一位導演都需要全力思考的問題。《十二怒漢》的情節設計可以說是環環相扣、驟變迭起。為了造就經典、貫穿劇情的懸念、曲折反復的情節、眾望所歸的結局,從故事的開始就把觀眾強烈吸引。
(一)懸念形成不可預期軌跡
故事的開始,作為被告的小男孩作案證據似乎“已經鐵證如山”,12個判決者只需例行公事地進行投票,宣布一個生命即將離開這個世界,就可以完成繁瑣復雜的表決任務。炎熱的天氣、漠不關心判決結果的表情、似乎預示著表決隨時可以結束,可是由于一個“異類”的出現,導致了急于結束判決、忙于自己事物的11人男人們遇到了一個難題,但當11人同意被告有罪時,最后一個忽然說,“因為你們都同意,所以我不同意。1:11的局面形成,也就宣告精彩的故事從此開始,但是結局會怎么樣呢?最后的結局會是多少比多少?這是存在于每一個觀眾心中的疑問。出現什么樣的結局,由什么樣的情節導致這樣結局的出現,每個表決者的動機、意向會是什么?誰也不知道,懸念的價值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二)曲折扮演吸引力助推劑
也許只有用峰回路轉、曲折離奇可以把整個過程跌宕起伏的情形描繪出來。在整個劇情中,為了實現意見的統一,前后共進行了多達6次的表決,而且表決方式也可謂多種多樣,包括舉手、投票、口頭表決等,表決的結果也是不斷變化:11比1;10比2;8比4;6比6;3比9;1比11,每一
次變化都意味著認真對待判決的人數在增加,也就使同意有罪的人越來越少,在正義和良知的支配下最后一次表決終于實現了人性的和諧,大家統一認識,宣布被告無罪。由于故事情節設計得十分曲折生動,把故事開始出現的懸念演繹得多姿多彩,成為吸引觀眾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結局成為期望中著陸點
其實在表決的過程中每個觀眾都有自己支持的觀點和理由,但是相信每一位觀眾的內心深處的最終期望還是被告的男孩能夠成為無罪者。通過12位陪審員的角色定位。可以讓觀眾在整個表決過程中實現自己想象中的權力,最后實現自己支持的觀點;正義和良知的勝利也讓想象行使權力的觀眾得以心理的滿足。這也是該作品成功的一個原因。
三、判決和被告席由一個角色來承擔
伴隨著故事的結束,如何品味《十二怒漢》表現的主題成為每個觀眾需要思考的作業。對于該作品的類型定位也是非常困難和復雜的,最后人決定們用“政治哲學”來給這部經典定性。其實電影的主題可以說是非常深刻的,它反映的人性在正義良知與自私冷漠之間的抗爭,以及對目前運行的司法制度合理與否的拷問。其實對于男孩的審判就是某種意義上人類對于自己的審判。在人性天平中,正義和良知一側的砝碼,我們自己是否真的能夠保證多于自私與冷漠嗎?電影主題帶給我們的啟示應該是非常豐富的。
康德說,世上有兩樣東西最使他敬畏,那就是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十二怒漢》展示的正是作為政治動物的人們心中最有價值的正義與良知,實現自己與動物的道德分界。作為該作品的主題可以用這樣一個命題來闡釋:表決別人的同時也在表決自己。雖然有的時候由于人類自身的局限性,我們無法獲得完全正確的認識,并進行合理的判斷,但是我們需要把正義與良知放在每一次表決之前;我們需要學會尊重生命,原因在于它只有一次,生命中存在著這樣或那樣太多的不確定和偶然,那么讓我們給自己以思考和分辨的時間。其實作為被告的男孩是不是真正的無辜,可能誰也不知道,也許現行的法律和司法制度還有許多地方需要補充和完善,但是這些和我們作為人的本性是不沖突的,作為人就永遠不能失去正義和良知。
[作者簡介]王清亮(1966—),男,河南安陽人,安陽師范學院美術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