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如 姬景聚
[摘要]1974年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攝制了《戶縣農民繪新天》的電影專題片,發行全國。此片在全國放映后,受到了全國人民的好評。戶縣農民畫也因此美名遠揚。戶縣農民畫的出現是一個奇跡,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征服了成千上萬的人,無可厚非地在中國現代文化殿堂里占據了一席之地。它是中國西安戶縣文化史上空前輝煌的一頁。
[關鍵詞]《戶縣農民繪新天》;農民畫;戶縣;繪畫之鄉:成因
1974年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攝制了《戶縣農民繪新天》的專題新聞片,發行全國。此片在全國放映后,受到了全國人民的好評。戶縣農民畫也因此美名遠揚。40余年來,戶縣農民畫經久不衰,生機勃勃,成果豐碩,累計創作作品30000余件,其中1500余件作品在國家級刊物發表,428件在國內各美術展覽中獲獎,4500多件應邀在48個國家和地區展出,18700余件被國際友人和國外博物館收藏。戶縣農民畫走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走進了人民大會堂,走進了國外的許多家庭、公共場所和展覽館,并曾作為禮品饋贈給外國元首。戶縣農民畫的出現是一個奇跡,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征服了成千上萬的人,無可厚非地在中國現代文化殿堂里占據了一席之地,它是中國西安戶縣文化史上空前輝煌的一頁。
戶縣位于西安市西南38公里處。總面積1255平方公里,總人口56,3萬人。地處關中平原腹地,東接長安,西臨周至,南依秦嶺,北瀕渭水;此地山川秀美,物產豐富。索有“西安后花園”“銀戶縣”“文化縣”美譽。戶縣是一個物華天寶,人文薈萃的地方,有著40年的農民畫歷史。其農民畫源于民間,與當地戲劇、舞蹈、民間社火、竹馬、旱船、龍燈等豐富的民間文化形式有深厚淵源,戶縣農民畫具有強烈的風格化、地域特色化,民間風情強烈。鄉土氣息濃郁,是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所畫內容多取材于人物、動物、花鳥等題材,勾畫出農村美麗的自然田園風光;采用白描形式,構圖簡潔而飽滿,想象大膽豐富;注重色彩對比,以大紅大紫的色彩,夸張化的描述,追求強烈的直觀效果,講究裝飾性;風格浪漫稚拙,怪誕抽象。渾厚質樸,頗具大西北地域特征和當地人的強悍氣質。1988年,戶縣被國家文化部首批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現已擁有2000多名土生土長的農民畫家。
一、深厚的文化底蘊
戶縣農民畫的形成并非朝夕而就,它源于中國古老文化千百年的積淀,源于中國從古到今特定的社會和文化結構所形成的集體審美意識。戶縣曾是周、秦、漢、唐等十幾個王朝的京畿之地,歷史積淀深厚。文化淵遠流長。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為夏之有扈氏國。這是戶縣地方建置最早的記載,也是“戶縣”地名的由來。這里既有中國佛教三論宗的祖庭草堂寺,還有道教三大祖庭之一、全真派祖師王重陽早年修道和遺蛻之所、享有“天下祖庭”尊稱的重陽官;高冠瀑布、紫閣峪更是留下了李白、杜甫等大詩人的名篇佳作,有秀美的山川和良好的人文環境,但更多的人習慣稱之為畫鄉,不僅僅是因為戶縣地方風景美麗如畫,更是因為戶縣這個地方幾乎人人都愛畫畫,而且大部分畫畫的都是當地土生土長的農民。
二、歷史變革中的農民畫
1戶縣農民畫的起源
農民畫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起源于江蘇邳縣與河北束鹿。1956年江蘇邳縣陳樓鄉新勝一社農民張開祥組織了六人美術小組,“針對社員思想情況,通過繪畫形式來表揚先進、批評落后,對農業生產起到積極的作用。”(選自《中國農民畫大事記》)1957年夏季,邳縣陳樓鄉農民張友榮為飼養員克扣飲料糧一事,在飼養室山墻上蘸鍋灰水畫了一幅以批評飼養員為內容的壁畫。后來縣上認為這是農村社會主義教育和思想工作的新鮮事物而大力推廣,從而形成了“城鄉戶戶五顏六色,村村壁畫滿墻,一街兩行成了天然畫廊,群眾好不熱鬧”(選文同上)的局面。1958年,河北束鹿縣擬定指標、搞運動的辦法領導農民創作,提出“家家詩歌戶戶畫,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口號。這兩縣都是隨著1958年“大躍進”創作達到高潮,后都分別進北京展出,出畫冊、拍電影,影響極大。后又隨著“大躍進”的降溫而銷聲匿跡。另一種說法認為起源于江蘇邳縣、河北束鹿、甘肅慶陽、陜西戶縣、安徽阜陽、四川綿陽。湖南瀏陽等地的1958年“壁畫化…‘詩畫墻”等配合“大躍進”的活動。它們也無疑和“大躍進”的運動相始終。
當然這種“發明權”屬于誰,在今天看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時期形成了被稱為農民畫的“第一種模式”。著名美術理論家程征先生在其《每二種模式的誕生》一文闡述這種模式的藝術特點時說:“農民在那種特定的歷史氛圍里,把身心皈依于烏托邦式的理想,再聚合為現代神話般的理想圖景。原始藝術的粗獷浪漫,民間藝術的樸拙自由,漫畫的夸張,宣傳畫的直率,還常常夾雜著標語口號的詩歌。用起重機吊起大玉米棒或劃著豆莢渡江之尖的虛構圖景,后來常被認為是‘畝產萬斤式浮夸的寫照,然而藝術作為情感的形式,它所表達的感情和愿望而非現實,現實固然虛假荒唐,感情和愿望卻虔誠熱烈。因此,當歷史否定了‘大躍進之后,藝術史卻并不能斷然拋卻‘大躍進時代的藝術。”
農民畫的自身規律果如程征先生所說是循著束鹿邳縣模式、戶縣模式、金山模式的軌跡演進的話,那么戶縣農民畫便是全國眾多農民畫中惟一參與了三個模式全過程的農民畫。
根據戶縣文化館館長謝志安(從1951年一直到退休始終任館長)先生提供的《戶縣農民畫的形成和發展》一文,戶縣早在1951年底就成立了“戶縣城關地區美術組”;1956年全縣分區組織農村俱樂部,都設有美術級;1958年全縣普遍實行了“壁畫化”;1958年底,戶縣在西安美專教師陳士衡主持下先后舉辦了太平煉鋼工地和甘峪水庫工地兩個美術訓練班,參加培訓的農民近百名。1959年經省上有關專業部門同意,戶縣縣委決定成立的“戶縣美術工作者協會”也就是1956年以來戶縣群眾美術活動的延續,并為后來的農民畫活動奠定了組織基礎。據此,戶縣農民畫無疑也是“第一種模式”的創造者。
2農民畫發展的轉折點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政府很重視群眾性文藝創作,通過各種方式來鼓勵和幫助普通工農兵群眾掌握藝術創作的技能,結果是在城市里涌現了不少工人作家、畫家和攝影家以及工人學術研究小組,在農村掀起了農民畫的熱潮。1973年,戶縣農村業余美術工作者協會下的一些美術愛好者的作品在北京展出,反響很大,隨后在全國八個大城市巡回展出,把農民畫在全國都炒了起來。這些農民畫家用樸實的繪畫語言,大紅大紫的色彩,夸張化的描述,簡潔明快的風格,寓意深刻的主題,生動地記錄了中國農村的歷史變遷,美麗如畫的田園風光,栩栩如生的農家生活,絢麗多姿的民風民俗。戶縣農民畫與優美的西部民歌一樣,它抒發畫家們對新生活的熱愛與追求,洋溢著三秦農民淳樸、善良和豪邁的感情本色,閃耀著現實的美好與理想追求的絢麗色彩。也就在這時,全國有數以千計的地、縣開
展了農民畫活動,戶縣的聲名也隨著農民畫一起,傳遍了大江南北,傳遍了五湖四海。如山花般燦爛的農民畫藝術,在戶縣這片廣袤、美麗,有著淳樸民風的農村土地上綻放……
這一時期,戶縣相繼推出了一大批農民畫優秀作品及代表人物。像李鳳蘭、劉志德等全國著名的農民畫家。戶縣農民畫在當時成為美術領域的一面旗幟。1974年,農民畫作品《春鋤》《老書記》《高原打井》《林茂糧豐》《金山銀海》《科學種田》6幅代表作品被國家郵電部出版成郵票。在全國發行。戶縣農民畫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夸張變形、對比強烈、浪漫稚拙、構圖飽滿以及重樸實、講神似,民族民間風情強烈,鄉土生活氣息濃郁,渾厚質樸,粗獷灑脫,地域特征明顯。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農民畫事業的探索
改革開放后,文化也和其他事業一樣,迎來了一個新時代,開創了一個新天地,1979年5月,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貫徹執行,戶縣成立了農民畫協會。戶縣農民畫藝術自此朝現代民間藝術的方向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帶來中國人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的深刻變化,農民畫經歷了以往任何時候都不可比擬的“質的革命”,從而現代民間繪畫風格愈加鮮明。
如今,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畫的巨大影響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當地政府也采取了許多積極的扶持政策,不斷使農民畫這一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憑借著農民畫自身的藝術魅力、個性特征,在全國率先進入文化藝術市場。同時,戶縣積極探索農民畫發展新路子。一方面繼續抓好農民畫理論研討,抓創作培訓輔導,擴大輔導網絡,鞏固擴大作者隊伍,強化品牌意識,突破創新,多出精品:另一方面,嘗試把農民畫與旅游、經貿等產業有機融合,發展農民畫文化產業,以畫為媒,以節會商,招商引資,發展經濟。2003年,戶縣建立了“中國戶縣農民畫網站”,創立了五個農民畫作者輔導站,成功開辟了全國首家“農民畫民間藝術品超市”。結合旅游產業,開辟了“農民廁民間風情一日游”旅游線路。以農民畫展覽館為中心,精選12個不同創作風格、不同居住景色的農民畫作者家庭,組成“一日游”旅游線路。以賞農民畫、品農家風味小吃、觀田園風光、體驗農家生活、欣賞民間鼓舞藝術為游覽的主要內容。社會經濟效益明顯,受到社會各界稱贊。戶縣由一個默默無聞的農業小縣,一躍成為陜西有名的經濟明星縣、全國的文化先進縣。現在,戶縣農民畫作者隊伍已發展到2100多人,600余件被國家和地方美術館收藏,數萬件被國外博物館和國際友人收藏。9000余件在美、英、德、法、日等68個國家和地區展出。荷蘭王國貝婭特麗克絲公主及丈夫克勞斯親王、英藉華裔女作家韓素音女士等著名人士都曾到戶縣參觀農民畫。比利時、加拿大、日本、荷蘭、挪威等國家專門拍攝了“戶縣農民畫”電影新聞片。戶縣農民畫蜚聲中外,已成為民族民間藝術園地里一顆璀璨的明珠,中國農民畫的優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