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從斌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可見校長對于學校的重要性。
望月湖二小是長沙市岳麓區的一所窗口學校,“禮儀教育從這里開始”,環保教育更是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曾獲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頒發的“全球環保500佳”的光榮稱號。
2002年,伴隨著岳麓區整體步入省級課改實驗區的行列,向陽同志走上了望月湖二小校長的崗位。六年的治校過程中,她不但很好地傳承了學校禮儀、環保兩大特色教育的優良傳統,而且創造性地提出了“望二學堂”的概念,致力于把學校辦成開放的學習型組織,在校本研修領域開展了諸多扎實而又有效的探索與實踐,確保了新一輪課程改革在該校的順利實施與推進,也為學校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校長,校之魂。”校長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直接影響到學校的發展和辦學的品位。能結合您多年的學校管理的實踐談談您的辦學理念與思路嗎?
我是一個很感性的人。對于教育,我是因為熱愛,所以執著;因為夢想,所以追求。反思六年校長的逐夢征程,我認為自己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我在追尋著理想的學校。曾經利用2004年學校接受長沙市示范校復查的機會,屏心靜氣地將望二小的過去、現在、未來,好好地挖掘、整理、展望了一番,提出了“和諧”的校訓,描繪了理想中的“望二學堂,和諧校園”,即在望二的土地上“時時可學習,處處皆學堂,人人是學者;人與人和諧交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每個人的身心和諧發展”。復查當時獲得了薛根生、黃澤兩位老師的一致肯定和贊賞。因為,它既吸收了學校禮儀、環保兩大特色的精髓,又涵蓋了新一輪課改的終極追求。令人高興的是,復查過后的2005年初中央恰好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直至現在,每每想到這兒,我的心都會因為當初的前瞻而抑制不住激動。第二個階段,我在追尋著理想的學生。前一階段里,我們著實想了很多,做了很多,應該說也成長了很多,收獲了很多,可總感覺現實與夢想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經過了又一輪的困惑與思考,我越來越認識到:教育不能光懷想天空,那只會讓人浮想聯翩;教育必須要腳踏實地,這樣才會讓人氣定神閑。靜思過后,返璞歸真地,我將我所有的思維都聚焦到了我的學生。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學校是培養人的地方。既然如此,我們首先便需要從學校實際出發,思考學校的培養目標,即,育什么樣的人?實現明確的培養目標定位。根據我的理解,小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階段。結合我區健康生活課題的目標解讀,在2004年明確的“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文明的、綠色的使者”的基礎上,我們召集全體教職工和家長,共同研討、商議,提出了望二小新的育人目標,即,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培育具有全面素養基礎的學生。2007年開始,在新的更實在的育人目標的引領下,我們啟動了又一輪“提質工程”,展開了新一輪的逐夢征程。
2.“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終極追求。您確實是新課改的忠實探索者、實踐者。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在操作層面,您是如何實施、實踐的呢?
新的培養目標確定之后,接下來我們便開始思考:用什么來達成目標?即用什么育人?怎么育人?我以為,必須圍繞目標的達成,全方位、全過程地提供全生態的教育服務,以支撐培養目標的實現。我的理解,教育就是一種服務,只是這種服務應圍繞學生而不是像時下很多學校的時髦做法一樣圍繞家長轉,視家長為“上帝”。學校應該拉著家長一起來思考:我們能為孩子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孩子需要我們提供什么樣的服務?
通過家校間的充分互動與交流,我們形成了共識,希望能夠通過四大系統的構建,來實現全方位、全過程、全生態的服務。
3.哪四大系統?
第一,加強課程建設,建立一個適合并服務于學生發展的課程資源系統,樹立課程的服務意識。
我們的想法是,課內外結合,學科教學與主題活動整合,將學校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納入課程管理的范疇,進行系統構建,實施全課程教育。學科課程自不必說,這我們在前期的校本研修實踐中應該說已積累了相當的經驗,關鍵是把每項活動都視為課程。每一個活動的設計、開發和管理,每一個細節都必須認真對待。例如,每天上午兩節課后30分鐘的大課間活動確定下來后,就要縝密考慮:活動內容怎么安排?安排的內容孩子們都會玩嗎?怎么給予有效的指導?活動時的器材怎么分發、回收?活動時配以什么音樂?活動的場地怎么劃分?活動的過程怎么組織?活動的效果怎么評價?都要像學科課程一樣實施,像語數外課程實施一樣有序。再比如,“閱讀素養”的培養就必然關乎到課內外閱讀、主題讀書活動乃至文學社活動的開展等,而且各個年級都應該有不同的標準與要求的設置。目前,我們已經拿出了一份以課程為中心的分年段的培養計劃書,并已進入試行階段。教師、家長人手一份,就像魏書生老師所踐行的那樣,到什么時間干什么都有明確的目標設置與要求。每天上午兩節課后大課間;每天下午兩節課后運動隊訓練;每節語文課前三分鐘表達訓練;每節數學課前一分鐘口算(心算)訓練;每周二下午第二節課興趣小組活動;每年五月班級球王爭霸賽;每年“六一”主題大隊活動展示;每年國慶前全校運動會;每年“十一”三五年級中隊活動展示;每年元旦迎新趣味運動會;另外,每兩年一屆環保節、讀書節、藝術節、科技節等。以不變應萬變,抓住根本做文章,讓教師、家長、學生了然于胸以從容應對,主動出擊致自主發展。
第二,加強隊伍建設,建立一個樂于并善于幫助學生發展的人力資源系統,提升教育者的服務水平。
課程必然需要教師來實施,課程重組后,根據系統構建的培養計劃,學科壁壘必然打破,教師角色必然需要多重扮演。另外,我還認為,家長也是“第二教師”,所以,我們一直致力于“望二學堂”背景下的以校本研修促專業成長的教師隊伍建設工程,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并代表岳麓區接受長沙市校本培訓工作專項檢查并獲高度評價。目前,縱向的,我們重點在加強班主任隊伍和家長這支“第二教師”隊伍的建設。因為家長對班主任的高度關注已使得班主任群體產生了一定的職業倦怠,從而也影響了學校教育服務的質量。再有,將家長納入這一系統思考,很自然地避免或化解了家校間的某些不必要的誤解,同時能夠形成很好的同心同向的教育合力。橫向的,我們正從閱讀入手,用“學習共同體”的方式將隊伍“捆綁”起來,用同題閱讀、讀寫結合的方式來增強服務者的底蘊,底蘊足了,服務水平自然也就會有所提高。我有一個“謬論”:如果一個老師(家長)理念不對、底蘊不行的話,那么他越是使勁(傳統意義上的敬業或稱職),那也就越會“南轅北轍”。現在,學校網站的研討園地、家長網校的互動空間、短信平臺的信息交流、教師沙龍的暢所欲言、家校同步的主題閱讀都成為了老師、家長的最愛。為了同一個目標,他們都在“打開心扉、吸納智慧、共同成長”,也都在“關注細節、積累點滴、做一個個最好的自己”。
第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建立一個能促進學生發展的環境資源系統,挖掘課程“場”的服務功能。
用上海建平中學校長程紅兵的觀點來說:學校環境是學校課程的“場”,既是物理的“場”,也是人際的“場”。我的理解,這實際講的就是校園文化的顯性的物質文化和隱性的精神文化建設兩個層面。教育是水,文化是乳。我想,任何一所學校只要存在,那么就必然存在它獨特的校園文化,無聲地以浸潤、彌漫、熏陶、感染的方式影響人、教育人。這也就是為什么總感覺清華的廚師走出來都不一樣之所在。在新的育人目標定位下,為了著力打造好這個課程的“場”,我們將學校校園文化建設也進行了新一輪的完善和豐富,加強了它的審美性和互動性、目的性和教育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次的校園文化建設得到了老師、家長乃至同學們的傾情關注與大力參與。 “校長,我們的辦公室、教室也養一些綠色植物吧,我……”“要是每天一早來到學校就能聽到一首配樂朗誦的詩歌或者散文,恐怕也是很能怡養性情的吧!我們……”類似的提議與行動不斷涌現。如今,一踏進望二的大門,那整潔的校園,紅紅的跑道,綠綠的草地,四季如春的小花園,闡述新型師生關系的格言古語,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小小提示牌,展示孩子學習成果的書畫作品和主題展板,以及教室內朗朗的書聲、機智的問答,操場上矯健的身影、颯爽的英姿,訓練隊里跳動的音符、凝神的思考,還有迎面而來時一聲聲“您好”中蘊涵的會心與開心,都會情不自禁地讓人心生感慨:這真是一片和諧的土地,一個適合學習的好地方。
第四,加強制度建設,建立一個保障學生發展的監督與操作系統,實現全程服務的跟蹤指導。
江蘇無錫蠡園中學的邱華國校長有一句經典名言,即“文化第一、制度第二、校長第三”,一項精彩的措施,即將學校制度分為紅燈、黃燈和綠燈三級:紅燈級為規范類制度,規定著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黃燈級為評價類制度,評價做得怎么樣;綠燈級為指導類制度,教師根據自己的選擇可“照著做”,也可超越制度做得更好。
自我評估,雖然2005年12月我校在代表區接受市校本研修工作評估時曾被長沙市教育局教師工作處贊為已達文化的境界,但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絕未全面生成”,不敢奢談“文化第一”。不過通過前幾年打造“望二學堂”的實踐與努力,我們的制度建設應該說還有一定的積累,所以2007年開始我們在指導類制度方面展開了深入研究。因為,我在調研中發現,在我們學校,目前呈現的現實狀況是:師與師之間差距較大,班與班之間發展很不平衡。僅以語文學科為例,同一個年級,有的老師不但能夠做到課本內容課堂完成(含背誦等),還能展開每天半小時閱讀、每日一句積累、每節課前三分鐘口語交際訓練,且一調查下來,學生、家長還反映負擔比另外的班級更輕。所以,我萌生了要在“望二學堂”背景下的校本研修工作中摸索出一整套指導類制度這樣的想法,具體地幫助我們的老師明了什么樣的備課是優質的,怎么備,什么樣的課堂才是有效的怎么上,什么樣的作業、什么樣的活動是有價值的,怎么布置、怎么開展,等等。姑且仿照邱校長將這一綠燈級的指導類制度定義為“培養指導手冊”,細化到可供操作,這也是學校對教師的一種服務吧!至少能夠指導每一位教師都能保住學校教育水平的底線,當然,上不封頂啦。
4.那么這樣一來,從“培養目標”到“培養計劃”再到“培養指導手冊”;從“課程”到“隊伍” 再到“環境”與“制度”,您遵循從“理想的學生”出發的思路,抱定“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宗旨,完成了又一次學校育人方案的整體構建。
但愿如此。其實,我還有另一個層面的希冀與追求,那就是將望二小的一切打上深深的綠色的烙印。因為環保教育一直是我校的一大特色,不但是“全球500佳”、全球 GLOBE 計劃學校,而且是湖南省第一批國家級綠色學校。2007年12月,我有幸觀摩了全國名教師中學語文趙謙翔老師的“綠色作文”課堂,激發了靈感,我們不是一直就是在走著一條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為學生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基的育人的路子嗎?是否可以將綠色的理念延伸到學校方方面面,將有效的課堂定義為綠色的課堂、將有價值的作業定義為綠色的作業,等等?綠色食品相對于垃圾食品不就是吃了對身體有益無害嗎?如此,那么,從“綠色育人目標”到“綠色課程”再到“綠色指導手冊”(包括綠色課堂指導、綠色作業指導、綠色活動指導等),提供全方位、全過程、全生態的服務,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培育具全面素養基礎的學生,也許能創新地解決我們一直以來想要將望二小打上深深的綠色烙印的問題,幫助我們從實質上逐步實現學校特色向特色學校的轉變。當然,我也深深地知道,這絕非一朝一夕、一月一年之功。
5.特色學校建設,這是有一個很有份量的話題。希望下次能有機會和您再探討。
好的。
(責任編輯:薛劍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