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才
新的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系,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
一、數學問題的生活化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已經融合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已成為一種具有多維結構的人類活動。因此,教學時,要努力讓數學走入生活,使數學問題生活化。
例如,“簡單平均數”的教學,在目標定位上,除了讓學生了解平均數的含義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大量實際材料的學習,體會到客觀世界存在著眾多的自由度和隨機現象。求平均數則是從隨機現象中統計規律的一種常用方法;教學時,滲透“移多補少”“對應”“估算”等數學思想方法,并運用這些數學思想方法解決生活中類似的簡單問題,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在本節課的練習設計中,我出示了這道題:學校用水量統計:
由于講的是自己學校的情況,學生倍感親切,我隨即提出:“你想提什么問題?”有的學生說:“我想問前3個月的平均用水量是多少?”于是我叫大家列式(1020+1050+1080)÷3,馬上有學生提出:太麻煩了,有更簡便的方法嗎?學生提出了種種算法后,我表揚學生真會動腦,接著問:你從表中還發現了什么?有學生說:“我發現我校用水量太大了,而且一個月比一個月多,應該節約用水。”我當即反饋:“你的觀察力真強!節約用水要從每個人做起。”又有學生問:“4月份的用水量是多少呢?”讓學生預測。我又引導:“如果學校使前四個月的用水量不超過4000噸,4月份的用水量是多少呢?”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最后,讓學生把結果告訴學校總務主任,叫他想方設法控制這個月的用水量。這樣設計教學,具有挑戰性和現實意義,挖掘出許多促使人發展的因素,如數據感、直覺、估算和節約資源教育,變關注知識為首先關注學生情感態度、思維能力等方面的進步和發展,體現教學目標的多元整合,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二、生活問題數學化
生活問題的數學化是指由生活中具體事物抽出量的方面、屬性和關系,并形成相對獨立的數學對象。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年齡、經驗決定他們獲得的絕大部分數學知識是在對生活中具體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礎上逐步抽象出來,從而形成概念。
因此,在數學學習中我們要注意讓小學生在生活實際中進行數學抽象,在抽象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和理解數學思想,應注重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通過豐富的實例引入數學知識,引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經歷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與我有關,與實際生活有關,數學是有用的,我要用數學,我能用數學。我們要多創設教學情境,從現實生活中引入數學知識,使數學知識生活化,讓學生帶著生活問題進入課堂,使他們覺得所學習的內容是和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是生活中急待解決的問題,給數學找到生活的原型。
例如,結合有關數學知識的學習,安排“游樂園中的數學問題”“最佳設計方案”“買票中的學問”等小課題研究,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數學,再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在教學兩位數乘法后,安排這樣一個數學問題:學校開展敬老活動,邀請老年人和小朋友一起去秋游。老年人25人,小朋友150人。老師3人,公園門口寫著:“門票成人每人30元,學生每人15元,團體30人以上每人20元。”設計一種你認為最好的購票方案。對這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設計方案:
全買團體票:(25+150+3)×20=3560(元)
不買團體票:(25+3)×30+150×15=3090(元)
一部分買團體票、一部分不買:(即:25+3+2)×20+(150-2)×15=2550(元)
通過不同方案的比較,培養學生數學應用優化意識,體現不同層次學生學習數學的不同水平。通過這一過程的學習,學生覺得數學不是白學,學了即可用得上;是實實在在的知識,從而體會到數學本身的強大魅力,感覺到數學課堂充滿著智慧和樂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責任編輯:賈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