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系某鐵路局職工,2006年12月1日在參加單位組織的更換混凝土軌枕工作過程中,被一根10公斤重鐵撬棍擊中頭部,造成頭頂部3厘米皮外傷,被送到醫院后醫生給楊濤進行了簡單的包扎和注射了破傷風疫苗。12月14日一直在家中休養的楊濤因為頭暈、惡心、頭痛、失眠,又到醫院就診,誰知第二天的凌晨,因為失眠久久不能入睡的楊濤從廚房里拿起菜刀,瘋狂砍向熟睡中的妻子和兒子。將妻子和兒子砍傷后,楊濤自己割腕自殺死亡。處理案件的警方,為了確定楊濤的傷人和自殺動機,委托了某司法鑒定部門進行司法精神醫學鑒定,鑒定部門根據家屬提供的醫院病例和對楊濤死前言行的調查,做出的鑒定結論認為楊濤作案時存在嚴重的抑郁情緒,他的作案動機受到情緒障礙的影響,在抑郁情緒影響下發生擴大性自殺。
楊濤死后不久,楊濤的妻子向當地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申請認定楊濤系因工死亡,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經過審查以“自殘或自殺”不得被認定為工傷為由,做出了《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書》,楊濤的妻子不服,先后向上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人民法院提起了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但分別被行政復議機關和一審法院駁回。楊濤的妻子上訴后,二審法院經過審理認為楊濤的自殺系受憂郁情緒的影響造成,并且沒有證據證明楊濤在案發前患有精神疾病,最后法院認定楊濤自殺時的精神狀態是在工作過程中遭受頭部外傷后形成的,楊濤在該精神狀態支配下的自殺行為與頭部外傷具有因果關系,屬于因工死亡,應被認定為工傷。最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做出了楊濤死亡屬于工傷的認定,楊濤所在單位和社保機構也按規定給予了楊濤工亡待遇。
點評:毛愛東(浙江英普律師事務所律師)
這個案件歷經行政復議和兩審行政訴訟,可謂曠日持久,案件的雙方當事人對楊濤頭部被鐵棍擊中受傷屬于工傷沒有任何爭議,但對楊濤的自殺是否能被認定為工傷卻是分歧很大。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做出不予認定工傷的依據是《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六條的規定:職工自殘或自殺的,不得被認定為工傷或視同工傷。因此乍一看,好像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做出不予認定工傷的決定是符合法律規定的,無可非議。但需要指出的是,《工傷保險條例》中所指的自殺,應該是一種充分受自殺行為人意志控制和支配、自愿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是“因私”死亡。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只看到了楊濤自殺的表象,機械地理解了條例規定,認為只要是自殺就一律不得被認定為工傷。這個案件具有很特殊的一些情形。楊濤的受傷與自殺時間間隔很短,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既沒有發現楊濤在受傷之前患有精神疾病的證據,也沒證據證明楊濤在因公受傷后又遭受過其他引發精神狀態變化的傷害,另外警方委托司法鑒定部門做出的司法鑒定書也認定楊濤自殺系在受抑郁情緒的擴大性影響下造成的。也就是說楊濤自殺不是在自己自由意志的支配和控制下產生的,楊濤自殺行為是他在工作過程中頭部遭受傷害,導致精神障礙所表現出的一種后果,他的死亡與頭部外傷具有直接因果關系。楊濤的自殺與《工傷保險條例》中所指的自殺,存在本質的不同。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如果楊濤工作時沒有遭受到頭部外傷,他的精神上就不可能產生抑郁情緒,不受抑郁情緒影響,他就不可能無緣無故傷害妻子和孩子,也不可能自殺。因此,綜合各種證據,二審法院最終判決楊濤的自殺應被認定為工傷。
這個判決可以說是我國首例職工自殺被司法認定為工傷的案例,法院的判決推翻了“自殺不得被認定為工傷”的習慣性理解,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今后所有的自殺都可以被認定為工傷,但這個判決也告訴我們,并不是所有的自殺一定不能被認定為工傷,關鍵在于自殺與工作或工作傷害是否存在直接因果關系。法院的這個判決也充分體現了在現有的司法制度體系內,充分保護勞動者合法利益的司法理念,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司法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