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濟林 劉萬祥
世界上幾乎人的所有行為目的都是要追求幸福,各個時代,人們都認為教育是幸福的起點。然而,如今的教育卻使學生提前承擔了成人的壓力,學生成為了最不幸福的群體。那么,學校應為學生開辟什么樣的道路,才能使學生感知幸福?
一、什么是幸福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使人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或(生活、境遇)稱心如意。為獲得極其快樂的感覺,有的人追求地位,認為高官厚祿是幸福;有的人追求享樂,認為財富是幸福;有的人追求平靜,認為無憂無慮是幸福;有的人追求健康,認為平平安安是幸福;有的人追求精神,認為奉獻社會是幸福。而對于成長中的孩子,天真爛漫、無憂無慮、蓬勃向上就是他們的幸福。
二、學生為什么不能感覺到學習的幸福
人生設計在童年,童年設計要符合孩子實際、感興趣的人生目標,否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而急功近利的父母,往往在孩子童年時就設計好了自己意旨的幸福,在物質上有求必應,而學習上又近似殘酷。孩子在物質上是“小皇帝”,可精神上卻是“小奴隸”,孩子在物質世界的“尊貴”地位,并不能使他們感知家長無微不至的關懷。為什么孩子與家長對幸福的理解有如此大的反差?因為,兒童心靈的幸福是天生的,他們需要自主而自由的心靈幸福,當他們處處受到監視,向往自由的純真天性被限制、壓抑,就算再把他當“小皇帝”侍奉,他們也不會有幸福。所以,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孩子都認為:無論在家庭還是在學校,他們都沒有幸福,幸福只在沒有大人監視的學習之外。教育者對被教育者期望過高,甚至將壓力轉嫁:家庭超前教育,使孩子在學前就已恐懼上學;幼兒園超前教育,扼殺了學生學習的激情、摧毀了學生探究的興趣。“應試教育”下的老師,又把自己的名譽寄予學生考取名牌大學,超高、大運動量的機械訓練,使學生承受多重壓力,“兩眼一睜,學到熄燈”,成天在痛苦中“煎熬”, 幸福的需要被深深壓抑,他們怎會有學習興趣?
事實證明:超前越級教育有害無益。不遵循教育規律,超前越級教育會摧毀孩子學習興趣,孩子到正常學習時已經無心學習,他們感覺老師教什么他都會,以致養成了不聽不做、心神不定、自感聰明、浮躁好動的不良學習習慣;事事依賴“外援”、內部動力淡化、發展潛力也被泯滅了。孩子在家庭中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在小學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初中時又在強化中學習,到了高中隨著科目的增多、課程難度的加大,孩子越學越差,越無心學,有的孩子甚至懷疑自己的智力而放棄學習。強制學習,既扼殺了孩子的創造靈性,又摧殘了孩子的心靈和健康,摧毀了孩子童年的幸福和對未來幸福的追求,最終使父母、老師的美好愿望付諸東流。
三、學生的幸福從哪里來
“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為孩子的幸福甘愿付出一切、不圖回報。溺愛型父母將孩子當成“寵物”來養,把孩子的幸福寄予“關系”;嚴酷型父母把孩子當成“勁敵”來教,把自己的幸福寄予孩子;放任型父母對孩子不管不教,麻將、酒場是他們的幸福,得過且過;過急型父母把孩子當成“萬能機器”,把孩子的幸福寄予“全面的平均發展”;民主型父母把孩子當成具有獨立人格的人教養,尊重興趣,適時鼓勵、引領、矯正,把孩子的幸福寄予良好的習慣。其實教育孩子,就要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若不按成長規律、不遵循教育規律,盲目而過早地、超高地、過嚴地對孩子“開發智力”,必將造成對孩子心靈的傷害,阻礙其天賦和潛能的發揮,教育者雖有良好的用心,卻不能為孩子創造真正的幸福。學校教育要想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就要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設輕松愉快的教育環境,在重知識技能的基礎上更重學生道德品質和健康人格的培養。老視要關注學生的生存智慧和心靈自由,使其釋放心靈重負,用良好的心態面對學習,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四、幸福能不能儲存
幸福能不能儲存,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縱觀歷史,大凡從小得不到良好教育的孩子,無論其家庭地位多么顯貴,最終必然沒有幸福的未來,紈绔子弟就是例證;大凡進行德才嚴格教育的孩子,雖不苛求幸福,但最終都有幸福的一生。良好的教育,不僅能儲存幸福,而且還能保持和傳承幸福。
五、真正的幸福人生是什么
有人做過研究:落魄喪志不走正道扭曲人格和幸福觀的人,他們認為好逸惡勞即幸福;地位顯赫又為富不仁的人,一生在憂愁中度日,雖擁有巨額財富而無真正的幸福;而一生坦坦蕩蕩、執著于美好事業,雖在物質上不能成為巨富,但精神快樂、一生幸福。人生幸福不在于地位貴賤、不在于金錢多少,不在于短暫的“大樂”。童年純真無邪;少年壯志雄心;青年學業有成;中年奉獻才智;晚年“返老還童”,凈化心靈,“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這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播種習慣,收獲希望;播種希望,收獲未來;播下好的品行,會帶來一生的幸福。學校是學生心靈成長的場所,是學生通向未來幸福的驛站。興趣的產生、知識的獲得、思維的升華、想象的拓展,蘊涵著無盡的幸福,在這個幸福的樂園中,孩子能健康成長,放飛理想,擁有持久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