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常青
摘要:語法教學不是要學生掌握一系列的語法術語概念,它是為培養孩子們運用英語的能力服務的,是從屬于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在小學階段如何通過簡單有趣的有效方法來使學生們運用那些枯燥乏味的語法規則是每一位英語教師必須考慮的。
關鍵詞:多媒體;英語語法;英語動畫片;課件;互聯網
英語中有這樣一句諺語:“語法是英語學習的拐杖。(Grammar is a walking-
stick in English learning.)”這句話簡單而直觀地描述了英語語法對學習者尤其是初學者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輔助作用。那么如何在注重交際活動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進行語法教學,使枯燥乏味的語法變得易懂、有趣?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很多方面輔助解決了這一難題。多媒體信息技術集圖形、文字、動畫和聲音等于一體,創造生動、形象、交互的開放式教學環境,它具有大容量、多信息、趣味性和高效性等特征,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語言實踐,使教學效率達到最優化。
一、英語動畫片,寶貴的語法教學資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階段,學生的興趣以直接興趣為主。小學生比較擅長形象思維,他們更喜歡看童話、動畫、科幻和戰爭方面的電影電視,因為這種立體與動感畫面更能吸引他們,這就是直接興趣。興趣激發起來,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會因之顯著提高。英語動畫片在各種教學資源中能夠提供相對全方位的三維語言環境,有利于兒童的英語語感的形成和初步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它向學生提供了真實感受英語的語境,學生無須通過翻譯就能夠迅速地把語句與語境聯系在一起。動畫片教學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指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擴展了兒童英語學習的心理空間和物理空間,學生在學習某個片段的對話時,常常在腦海中浮現出某個情景。比如《迪斯尼神奇英語》的第十四集,里面出現得最多是現在進行時,通過生動活潑的動畫,強調進行時的情境出現了四次:第一次,Theyre having fun. Theyre having a party. Theyre singing. Theyre dancing. 第二次,What are they doing? Theyre playing a game. Theyre playing. What is Mickey doing? Hes setting the table. What is Pluto doing? Hes taking a bath. What are they doing? Theyre playing a game.第三次,Shes playing the harp, harp. Hes playing the piano, piano. Hes playing the trumpet, trumpet. Hes playing the guitar, guitar. Theyre tapping their feet. Theyre having fun.第四次,Whos playing the piano? Berlioz is playing the piano. Whos taking a bath? Pluto is taking a bath. Are they dancing? Yes,they are. Are they dancing? No,they arent.從層層遞進的句型不難看出,基于動畫片的視聽資源讓學生能夠在一種自然、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景中體會和學習語言,每一階段的設計都具有一定語法功能,能讓孩子們在無意識中開開心心的理解語言,鞏固語法。
二、真實生活重現,過去時態輕松掌握
在教學NSE Book7 Module5 Unit1時,里面出現了過去時態,這時老師播放一段錄像(老師在上周末的幾個片段)并且介紹:
T:Just now you watched my photos. Where did I go? Do you know?
Ss:...
T:I went to countryside.(板書:I went to...)
What about you?
Ss:I went to...
這樣老師通過展示上周末的活動,讓學生感知了過去式所運用的環境。隨后老師通過自我的介紹,引導學生說說自己上個周末所做的事情,讓學生自然學會怎樣表達過去發生的事情。
三、精心設計課件,讓“難”變“易”
1.凸顯“is”和“are”的用法
在教授“How many…? There are /is …”這一句型時,有一位老師是這樣設計課件的:屏幕上顯示了一棵桃樹,上面有七個桃子,老師問學生:“How many peaches are there on the tree?”學生回答:“There are seven peaches on the tree.”老師表揚了學生,但老師接著說,“But it is windy now. The wind blows the peaches down. ”(但是今天刮大風,風把桃子吹得掉下來了。)桃子一個接一個地從樹上掉下來,最后,只剩下一個桃子了,老師問,“How many peaches are there on the tree now?”學生繼續說,“There are one peach.”這時候,老師趕緊糾正,“No. There is a peach.”屏幕上出現了這個句子,并用動畫效果強調、突出了“is”這個單詞,同時稍作講解,學生頓時明白了這個語法點。
2.突破掌握句型“Is this a/an...?Yes, it is. No,it is not.”
通過課件設計看影子模仿,進行猜的游戲和摘果子的游戲。看影子模仿是教師通過四張不同的陰影,由易到難,引出并操練了本課的關鍵句型“Is this a/an...?Yes,it is. No,it is not.”猜的游戲可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猜錯不會受到老師批評,猜對還可以得到獎勵。這樣學生的積極性更加高漲,參與面也更廣。猜的游戲也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展開,第一步是猜陰影,第二步是猜猜不清楚的圖片是什么,第三步猜猜圖中人物想吃的是哪一種水果,引出下一個游戲——摘果子。摘果子的游戲是有獎勵的,只有正確說出“Is this a/an...?”時,才能得到果子,更激起了學生產生說的欲望。所以,學生在課堂中敢于開口,在輕松自然的狀態下掌握了句型。
3.數一數,“單數,復數”深入腦海
NSE Book2 Module1 Unit1“Wheres the cat?”這篇課文出現了名詞數的變化,那么對于一年級的小朋友,怎樣突破“單數,復數”的形式?我們可緊緊抓住低齡兒童愛數數、愛做簡單、重復勞動的心理特點,利用多媒體創設一連串的情景讓孩子參與其中。先展示孩子們熟悉的事物,比如到“蘋果樹”上“摘蘋果”,蘋果鮮艷的色彩和采摘果實的誘惑形成了強烈的感官和心理刺激,孩子們邊“拽”邊數,第一個蘋果摘下來的時候,教師可板書“apple”;緊接下來摘第二個蘋果時再板書“apples”,并且要用彩色粉筆突出“s”;第三個,第四個繼續板書“4 apples”中間暫停,但是摘到十幾個蘋果時繼續板書一次“12 apples”,這樣讓學生初步感知了名詞復數的表達形式。還可以設計課件讓學生來到“馬路上”數汽車,再數從公共汽車走下的乘客,動態的畫面和強烈的好奇心再次激起孩子們躍躍欲試的迫切心情。在這里,名詞復數被教師具體為一個個活生生的事物——apples, cars, boys, girls...孩子們在興趣盎然地數和說的過程中,初步建立了名詞復數的表現形式與數量之間的聯系,并鞏固了該知識點。
四、互聯網,運用語法能力的展示臺
1.“Email”學語言,用語言
語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際,學習語言的根本目的是能有效使用語言,與人交流。NSE Book11 Module5 主要講述了怎樣交筆友和與筆友怎樣交流。用到的基本句型有這些:“Im ... Im from ... I can speak ... I want a pen pal in ...”學完課文后,首先,我把“筆友工程”的網址(http://www.penpalnet.com)給了學生,請他們自己上網選擇適合自己的英語國家的筆友,接下來每人在互聯網上發出英文“求友信”,最后讓他們與自己的筆友通過郵件互相交流。這樣學生在好奇又興奮的情緒驅使下,認真地運用自己掌握的所有語法知識,甚至沒掌握的還要向老師同學請教來完成每一封郵件。
2.通過網絡,找到學習語法的有趣工具
學生通過自己動手上網搜索,找到適合他們學習的語法工具,充分發揮其學習的自主性。比如像“有道桌面詞典”,詞典里的內容可謂豐富多彩,已經有不少六年級的學生在用這個工具。
實踐證明:抓住關鍵,突出重點,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結合聲音、動畫等,充分挖掘教學內容的內涵,對于啟發學生積極的思維,把課文中“靜止”的語言變成“活動”的形象,變單純的語法說教為“有來有往”的互動或教學,讓枯燥的語法變得生動起來,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但是,現代教育技術中最吸引眾人眼球也最受到人們樂此不疲討論的也是多媒體計算機及網絡通訊技術對教學的影響。誠然,多媒體技術提供的圖像、聲音、視頻等綜合效果調動了學習者的多種感官,刺激了人的思維想象,并通過提供一種交互學習的環境而使學習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發揮。然而,我們也不能為技術而技術,更不能因為使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而使原本流暢的課堂變得五花八門。我們必須根據教學實際選擇適當的教學手段,把多媒體技術與傳統的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為我們的英語語法教學錦上添花。
參考文獻:
[1] 鄭罕穎.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中小學教材教學,2005,(3).
[2] 吳遵民,張媛.教育技術與人的主體性關系之辨析.電化教育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