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皓帆
布魯納說:“任何學科都能用在智育上是正確的方式,有效地教給任何發展階段的任何兒童。”所謂智育上的正確方式,即按照兒童觀察世界和解釋世界的方式去教那門學科的結構。據此理論,20世紀60年代,美國掀起的新數學運動強調要在小學甚至幼兒園及早引進“集合”概念。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生物跟人類社會的關系密切,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與我們的生產密切相連,可以說生物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生物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要充分利用生物的便利條件,在幼兒園階段對幼兒進行生物學教育,幼兒不僅可以掌握一定的生物學知識,生物學同時還能帶動幼兒對多種學科的初步認識,形成探索世界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幼兒的想象力、思維力、創造力都得到培養,人文素養也會逐步形成,最終促進幼兒綜合素質的提高。
對幼兒進行生物學教育,應根據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以及認識事物的能力和方式,以一種粗略的、淺顯的、可感知的方式來進行。幼兒心理學表明,好奇心是兒童的一種天性,他們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好奇,對人本身也非常感興趣。我們可以引導幼兒從周圍環境中,從生產、生活中以及以人為中心等方面,形成人文素養,使新一代成為符合國際競爭需要的綜合人才。下面結合本人多年的實踐談談對幼兒的生物學教育。
首先讓幼兒了解什么是生物,進而了解生物的多樣性、廣泛性,以及幼兒感興趣的一些生物知識。教師可引導幼兒多留心周圍環境當中有生命的活的東西——生物。你如果問幼兒什么是活的東西,一個3歲的小孩順口就能說出很多他們在周圍環境中接觸到的:小狗狗、小貓咪、小雞、小鴨、小金魚等,另外他們還能說出一些在電視上、動畫片中看到的:長頸鹿、北極熊、大熊貓、企鵝等。你可以告訴他們像這些能吃東西、能長大、能變老、會死亡、會自己移動位置的就是動物;另外,還有一些活的東西,它們不像動物一樣能吃現成的食物,也不會移動,但它們卻能從小長大,它們能通過曬太陽自己制造營養。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幼兒會說出周圍的一些花草樹木,我們可以告訴幼兒它們就是植物;兒童認識了能看到的生物后,我們可以告訴他們,自然界中還有一些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生物,它們非常微小,這類生物就是微生物。怎樣使幼兒去感知微生物的存在呢?我們每個人都有過感冒,幼兒對感冒都有很深的體驗,身體不舒服還得吃藥、打針。人為什么會感冒呢?我們可以告訴幼兒是因為有一些我們看不見的細菌、病毒進入我們體內引起的,它們很小以至我們的眼睛看不到,但是它們確實存在。另外對于生物廣泛性再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幼兒認識到在土里、水里、大氣里、海洋里都有生物的存在,進而了解了生物的廣泛性。幼兒對生物知識的了解,還可以通過幼兒對自然界中、生活中感興趣的生物問題來進行。
下面通過一些例子來講解怎樣應用我們身邊的生物來進行生物學教育:
秋天到了,落葉喬木原本綠綠的葉子變黃了,它們像蝴蝶一樣隨風飄落。為什么秋天樹葉會落下來呢?北方地區的冬天,人們升上爐火或暖氣,并且穿上厚厚的棉衣。可是這些樹木呢?它們只有脫去全身的樹葉,盡量減少體內水分的散失,才能安全過冬。要不然,天寒地凍,北風呼叫,樹根已經很難吸收水分了,樹葉卻大量散失水分。樹木肯定就活不成了。所以說,北方地區冬天到來之前樹葉就落下來,這是樹木保護自己的一種本能。夏天到了,為什么我們家的小狗經常吐出舌頭?狗的皮膚上沒有汗腺,不能通過大量排汗的方式來散熱,因此,夏天天氣炎熱時,小狗只好張著大口,長時間伸出長長的舌頭,通過快速喘氣和舌頭表面水分的蒸發來散熱和調節體溫。此外,狗在劇烈運動后,也通過這種方式來散熱。
人體營養部分,可先讓幼兒觀看營養缺乏引起的畸形圖片,激發幼兒的好奇心,然后告訴幼兒人需要的營養,尤其是正在生長發育的孩子營養全面更為重要,這些營養都來自哪里呢?來源于食物。哪些食物里面含有三大類營養呢?可以按分類在黑板上畫出來,進而糾正幼兒偏食的壞習慣。另外,讓幼兒指指、摸摸、畫畫了解人體各器官的大致位置和作用,結合兒童打預防針了解免疫知識。
通過對基因工程、克隆技術的了解,激發兒童探索生命科學的興趣,探索世界的動機,同時還利于幼兒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的發展和創造能力的發展。生物學知識還能帶動幼兒對其他學科的初步認識。
通過實踐證明,在幼兒園教育中,應用我們身邊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生物,對幼兒進行生物學教育,對于幼兒全面素質的提高,綜合素養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是我們需要以合適的方式對幼兒進行生物學知識教育。
參考文獻:
[1] 王藝璇,張志強,陸建身.“學習環”在推理能力培養和生物學概念教學方面的應用.中學生物學,2008,25(4):71-73.
[2] 呂鏡珍. 在生物教學中設計有效問題的策略.中學生物學,2008,24(9):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