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較
摘要:本文從蒙臺梭利的早期教育觀點出發,指出多數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采取的錯誤態度,提出尊重兒童天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讓兒童自由成長。
關鍵詞:兒童;天性;自由成長
“人們對兒童心理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是成人無意識烙上去的。”[1]蒙臺梭利認為,在跟兒童打交道過程中,大多數父母以自我為中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待與兒童有關的一切。父母把自己看作是兒童的創造者,兒童必須根據父母的模式進行塑造。兒童在任何方面偏離了父母的方式都會被當作一種錯誤,被父母會迅速加以糾正錯誤。其實,兒童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和私人財產,而是一個有著自己心理需求的、生機勃勃的個體。父母的過度干預會妨礙兒童的發展,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懂得尊重兒童的天性,并允許他們自由成長。
一、試著發現兒童的天性
在不受到父母干擾的時候,兒童根據自己的天性活動著。童年期有一些明顯的特征,這些特征不是所謂“教育方法”的產物。教育的作用是采取一種幫助兒童的自然發展的方式去保護兒童。這種幫助首先應該去掉障礙物,創造一個適宜的環境,讓兒童自然地表現。以下簡單舉例幾種學前兒童的天性:
(1)重復練習。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兒童喜歡重復練習,如他們會不停地把一些圓柱體放進容器中,然后又從容器中取出。
(2)自由選擇。兒童根據自己的心理需要和傾向選擇玩耍的東西。比如給他一組畫筆,他就會按照自己特殊的愛好進行選擇,也許兒童會只拿其中的毛筆并用水蘸濕后涂上顏料作畫,而忽視其他五顏六色的水彩筆。他并不會選擇父母給的所有工具,而只選擇同一類型的某些東西,對東西有自己明顯的偏愛。
(3)秩序。在恰當的地方找到東西是兒童對秩序敏感的體現。兒童會很高興地發現記憶中的物品擺放在正確的位置;兒童也喜歡玩“捉迷藏”,他會因為不斷地發現藏在床底下的小伙伴而大笑。房間的布置秩序井然,兒童能夠掌握物品擺放的位置,在這樣的環境里兒童是平靜和快樂的。
(4)運動。兒童通過自身運動發展自我。在房間里,他們跑、跳,拿東西,他努力模仿成人的動作,試著掃地、洗衣服、梳頭和穿衣,然后把這些獲得的知識儲存起來,他總是渴望自己去做某件事。但是在通常情況下,父母會禁止他做,擔心他摔壞家具,把家里弄得一片狼藉,其實父母的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二、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由生長[2]
我國著名文學家冰心先生早就說過:“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要尊重兒童的天性與選擇。父母的工作是幫助兒童成長,而不是按照成人的標準看待兒童。但是父母更多的時候忽視了兒童的天性,給予兒童的不是理解與幫助,而是粗暴地打斷,讓兒童產生自卑感。當兒童小心翼翼端著水杯走路時,父母見了忍不住上前幫忙,而沒有意識到這是對兒童表現出的“藐視”。兒童的行為連續順序依賴于一個內部事先設想好的計劃,常常被打斷使得兒童認為自己所做的是無足輕重的,自己的地位是卑微的,久而久之他們會形成自卑感。那么如何讓兒童獲得自由?
1.通過獨立達到自由[3]
在正常情況下,兒童都有一種獨立活動的欲望,要自己拿東西,自己穿衣服,父母應該幫助兒童促使這種欲望的實現;但是,“讓兒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與自由觀念相違背的。當兒童還沒有自我控制能力的時候,只要冒犯或干擾他人,有不禮貌或粗野行為,家長就應加以制止。此外,在自由的練習中,兒童發展著意志。兒童通過自己的意志引導自己的前進,發展自己的力量。如果兒童正在聚精會神做事而被父母打斷,或者經常被強令做其他事,兒童常處于被壓服的地位,喪失練習自己意志的力量,結果其成為膽小、不果斷的犧牲品。所以,讓兒童有自己活動的空間,尊重他們,不要隨意打斷他們做的任何事。
2.尊重兒童的選擇
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的個性和智力潛能。細心的父母可以發現自己的孩子對什么最感興趣,然后根據孩子的特點創造適合他成長的環境。對畫畫有明顯天賦的兒童,父母要創造相應的條件鼓勵其學畫,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強迫他去學習鋼琴。只有尊重孩子的選擇才能幫助他更好地發展。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發展任務,其心理需求也各不相同。一歲的兒童需要建立一種對他人、對社會的信任感及良好的親子依戀關系;兩三歲的兒童開始嘗試著自主性的探索;四五歲的兒童則迫切需要參與各種各樣的玩耍、與同伴交往……因此,父母要站在兒童的角度去感悟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幫助他們實現需要,讓他們自由成長。[4]
參考文獻:
[1] 蒙臺梭利著.童年的秘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 方明.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由生長.學前教育,2001,(9).
[3] 羅瑾.蒙臺梭利的兒童自由教育觀.西安聯合大學學報,2002,(1).
[4] 常艷春.理性,孩子成長的陽光.家長,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