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 鈞 胡薇薇 何玉芳 等
摘要:[目的]了解杭州市下城區1998-2007年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及趨勢,以及可用疫苗預防的肝炎(甲、乙型肝炎)與無疫苗可預防的肝炎(丙、戊型肝炎)發病構成比變化的情況,為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據。[方法]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采用描述流行病學分析,總體發病趨勢及各型肝炎構成比的變化趨勢采用Cox—Stuart檢驗。『結果]1998年病毒性肝炎發病率為124.75/10萬,2007年為26.76/10萬。10年中肝炎總發病趨勢經Cox—Stua~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1);肝炎的發病時間和地區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人群分布中,中青年年齡段(15~39歲,62·16/10萬)與低年齡段(0~14歲,4.45/10萬)發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0年中戊肝的發病構成比經Cox—Stua~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1)。[結論]1998-2007年下城區病毒性肝炎發病呈下降趨勢;肝炎發病在季節和地區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肝炎發病率中青年年齡段高于15歲以下兒童;戊肝發病構成比呈上升趨勢,間接證明了甲、乙型肝炎疫苗接種在預防病毒性肝炎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發病趨勢;構成比;分析
中圖分類號:R 512.6文獻標志碼:B
下城區位于杭州市中心,地處平原,面積31.46 km2.下轄8個街道,常住人口379 109人(2007年末),人民經濟狀況及衛生意識相對較好。病毒性肝炎一直是危害我區人民身體健康的主要傳染病,其中甲、乙型肝炎占較高比例,自我區開展甲、乙型肝炎疫苗接種以來,其發病已得到有效控制。為揭示我區近年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探討疫苗的使用在預防肝炎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控制我區的肝炎疫情,特對我區1998-2007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資料進行了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病毒性肝炎發病資料來自1998-2007年法定傳染病疫情年報。人口資料由下城區公安分局提供。
1.2方法
病毒性肝炎的總體發病趨勢和甲、乙型肝炎與丙、戊型肝炎構成比的變化趨勢采用Cox-Stuart檢驗,其原理為:把觀察值按照相同的間隔配對,求這些對子的差,如果負的多到一定程度(在用前面一個減后面一個的情況下),可能有增長趨勢;如果相反,是正的,則可能存在下降趨勢;如果正負的個數之間沒有太大的差異(統計意義上的太大),則可能沒有什么太大變化。不過還是要具體數據具體分析。其中P<0.1顯示存在某種趨勢。流行特征采用方差分析,統計軟件采用SPSS 11.0。
2結果
2.1疫情概況
1998--2007年病毒性肝炎的平均年發病率為47.16/10萬,其中發病率最高為1998年的124.75/10萬,最低為21306年的23.61/10萬。Cox-Suart檢驗(K=0,n=9,P=0.0625<0.1)顯示,這10年病毒性肝炎發病率呈逐年下降趨勢(圖1)。甲型肝炎1998年發病率為6.89/10萬,2007年為1.32/10萬;乙型肝炎1998年發病率為59.75/10萬,2007年為9.21/10萬;丙型肝炎1998年發病率為0.33/10萬,2007年為2.41/10萬;戊型肝炎1998年發病率為4.27/10萬,2007年為8.99/10萬;未分型肝炎1998年發病率為53.51/10萬,2007年為4.82/10萬(表1)。

2.2流行特征
2.2.1時間分布對這10年病毒性肝炎的月發病情況均數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肝炎發病無季節性差異。
2.2.2地區分布對10年病毒性肝炎在各街道的發病率均數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肝炎發病無地區性差異。
2.2.3人群分布1998-2007年病毒性肝炎發病率高的年齡段分布在15~39歲組與40~64歲組,其發病率分別為62.16/10萬與49.58/10萬,發病率最低為0~14歲組,為4.45/10萬(表2)。
2.3甲、乙型肝炎與丙、戊型肝炎構成比變化趨勢
1999年甲型肝炎在病毒性肝炎中所占的比例為13.03%.2007年為4.92%,乙型肝炎1999年的構成比為49.70%,2007年為34.43%(表3);戊型肝炎10年構成比經Cox—Smart檢驗(k=O,n=9,P=O.0625<0.1),顯示呈逐年上升趨勢,而丙型肝炎無明顯的變化趨勢。

3討論
近年來,由于采取了綜合性的防治措施,如積極開展轄區食品供應和食品生產加工的監督監測,在位于城郊結合部的石橋鎮開展飲用水的改造;加強對易感人群特別是低年齡段學齡人群的甲、乙肝疫苗預防接種工作;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工作,宣傳如何正確預防不同傳播途徑肝炎等,我區的肝炎總發病率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各型肝炎的發病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由于我區地處市中心,經濟繁榮,人口穩定,各地區群眾衛生意識及衛生狀況相對較好,1998-2007年肝炎發病呈散發態勢,未見任何形式的爆發疫情。10年的資料顯示,其發病時間與發病地區分布無差異,在肝炎發病的人群分布上,15~39歲組平均發病率為62.16/10萬.高于0~14歲年齡組4.45/10萬的發病率,且15~39歲組的肝炎10年平均構成比為52.13%,說明我區中青年年齡段人群是病毒性肝炎的好發人群。
預防任何一種傳染病無非是從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及保護易感人群三個重點環節人手,病毒性肝炎也不例外。我區的防疫人員定期對肝炎病例進行隨訪與健康宣教,有效地對傳染源進行控制;衛生監督人員對轄區的各個食品供應和生產單位進行積極監督監測,同時加強血液血制品的管理,在切斷肝炎的傳播途徑上收到成效;同時,積極開展疫苗接種預防肝炎,我省自1989年以來已將乙肝疫苗納入計劃免疫范疇,我區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學齡人群中積極開展甲肝疫苗的接種,卓有成效地對低年齡組人群采取了疫苗預防措施。從1998—2007年甲、乙型與丙、戊型肝炎的發病率變化趨勢上看,均體現了一定的下降趨勢,并且甲、乙型肝炎在總的肝炎構成比中有所下降,而戊型肝炎的構成比有明顯的上升趨勢,間接說明了疫苗在預防病毒性肝炎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至于疫苗對預防肝炎的直接效應,則需通過疫苗接種的具體數量及波及的人群范圍,與肝炎不同人群間的發病情況進行相關性驗證。
4參考文獻
[I]楊樹勤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醫學統計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144.
(收稿日期:2008-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