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為
雖人微言輕,好歹也列席過幾次研討會,多少有點想法,說出來就教于方家。
2007年下半年,去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參加作品研討會。作為該書的責任編輯,很榮幸,第一個發言。這是絕無僅有的一次。除了指出作者的真誠、作品呈現的真情,我也提出了希望:寫報告文學時,作者可以豐富一下表現手法,借鑒《不夠知己》的技巧,明貶實褒,或以調侃的筆調,寫贊揚的文章;也可以學習《哥德巴赫猜想》的寫法,避免使報告文學只見報告,沒有文學。我是認真準備并寫了文章的。我的發言還是遭到了同事的迎頭痛擊。他沒有講稿,侃侃而談,一副會油子或“會痞”派頭,一邊反駁我的觀點,一邊翻書尋找著妙語佳句。對他的做法,我完全理解——為了活躍會場氣氛,制造沖突,使研討會回到正軌。什么是研討會的正軌呢?只說好,不說壞,“成績要講足”“正面宣傳為主”“正確引導輿論”。
那天開完會,吃過午飯,我們紛紛離去,有一位評論家卻留了下來——下午在同一個會議室參加另一個研討會。據說此大腕平均每天參加兩三個研討會,每月至少來現代文學館二十次。為了方便趕場,特意買了輛汽車。名副其實的新時代“華威先生”。用我一位師兄的話說:京城參加各種研討會的總是那幾位,別管是理論的、文學的,還是歷史的、哲學的,仿佛他們都是通人,什么全懂。
召開研討會的初衷,從作者方面來說,我想不外乎聽聽專家的意見,以正面的為主,反面的如有也可以聽聽,以利于自己今后的提高。但專家們每月要參加許多次研討會,他們哪里有時間讀你的作品?
一位著名評論家在我辦公室里,十分鐘讀了同一作者的兩部中篇,足有五六萬字,而且馬上能分出高下。我們毫不懷疑評論家們的功力?!盁o須看得幾頁書,議論早已發了一大堆,書評一篇寫完繳卷。”(錢鐘書)作品在他們眼里猶如病理切片,只不過增加了他們“理論正確”或“手術成功”的案例。以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以你作品中的個別字句為由頭,引進他們的理論或俗套;或者說,把你的作品納入他們的理論和俗套。
“凡是好書評家莫不由原書走出,而邁進人生本身。純粹的書評,無論做得多么忠實得體,永是件太低微的事?!?門肯)專家們是深諳個中三昧的。把專家們的發言、評論集中到一起閱讀,就會更明顯地看出他們的翻來覆去、重復蹈襲、一篇頂一萬篇,一萬篇就是一篇。在這方面,專家意見和領導指示有得一拼,難分軒輊:把有血有肉的作品,抽象為干巴巴的幾條筋、幾個公式;把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歸納為若干原則、幾項條例,以為放之四海而皆準。媒體曾報道,兩個縣的總結報告除了稱呼和署名不一樣外,其他全同。原來是一位秘書從網上下載了同行的報告。專家們的發言和領導的指示只要換換題目,在哪種會上都能用:高度重視,籠統指示,大而化之,宏大敘事,多整大詞,不談具體。
十天后在天津參加另一部作品的研討會。我第六個發言,事先通讀了全書,寫了發言稿(書評)。我先肯定了作品清新的語言,飽滿的詩情畫意;然后對其中的兩篇提出了不同看法。頭一篇,既無新材料,也無新視角;既無新觀點,又無新語言,現在的文章與五十年前的有什么區別?不寫也罷。另一篇,把三峽工程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工程,結論下得太早了。這種贊譽由外國人發出不是更合適嗎?作者會后對我一個哥們說:他(指我)怎么能那么說呢,是什么意思呢?哥們把我罵了個狗血噴頭:年已半百的人了,一點人情世故都不懂,怎么在世面上混?你說那些玩意兒干啥?那些玩意兒誰還不是心知肚明?
我以前認為:參加研討會,又喝酒,又吃飯,又拿紅包,再不說幾句真話,就太不夠意思了!現在才認識到:又喝酒,又吃飯,又拿紅包,要是再說真話,那就更不夠意思了!人家領導花錢給作者開個研討會,不就是圖個樂和,不也是間接證明自己領導有方,成績斐然嗎?你提那么多不足,不光作者不高興,領導臉面上不也不好看嗎?“隔靴搔癢贊何益?人木三分罵亦精”,看來已經過時了,鄭板橋也早落伍了,應該送進學習班與時俱進了。
參加研討會的,往往多數是作者的領導、同事、朋友,這些人了解的多半是作者的人,而不是作者的文,介紹的也往往是作為好人的作者,而不是作為好文的作者。好人未必能寫好文。好人,往往指循規蹈矩、四平八穩的人??勺魑暮妥鋈耸莾蓚€路數。所謂“人貴直,文貴曲”,“文如看山不喜平”。不得不面對好人的賴文時,常常氣得直想罵娘。
既然是作品研討會,與會者理應是讀過要研討的書,寫過要研討的書的書評??稍谘杏憰蠒r常能聽到參加者說:書我還沒讀完;書我還沒來得及看。書沒來得及看或沒讀完,那你到研討會上來研討什么呢?濫竽充數?研討會可是要單練的,人人都要發言的。當然,也常常是雞對鴨講不知所云的。
1935年,蕭乾出版了專著《書評研究》,其中的某些看法,至今仍有現實意義?!耙磺邪炎⒁饬τ勺髌芬葡蜃髡呱砩系臅u都不容易避免勢力的?!?是作品研討會而不是作者研討會)“文字一向是拒絕科學分析的。”“忽視了情感而僅分析詩中思想的是一個最拙笨的讀者?!薄耙赃壿媮砼邢胂笫遣豢伤〉暮??!?我們的研討會不是常常如此嗎)“在中國,以文載道的高調曾造就了多少偽善者,僵化了多少生氣勃勃的心靈,并如何成為歷代統治者麻木人心的工具,是誰都很清楚的?!?/p>
西南有位女作家寫了部長篇小說,出版前聽從了評論家的建議,刪去了結尾的5萬字。在作品研討會上,還是這位評論家,卻又認為那5萬字不刪才好。讓女作家元所適從。
有關方面曾召開二月河作品研討會。二月河針對專家們的所有評論和建議說:你們說的我不會聽,我只關注廣大普通讀者的反應。我是給他們寫書的。你們的評論與我無關。瞧瞧這種自信!
在當下的社會氛圍中召開作品研討會,從作者的角度來說,本身就是不自信的表現,有點電影《求求你,表揚我》的意味。作者如果想聽到對自己作品的真實意見,可以找人對作品進行研討,而不必“會”,為減少文山會海做點貢獻。可以把部分作品送到大學去,付費請學生們閱讀評論。大學生精力充沛、時間充裕、思想活躍、文筆活潑,他們還不至于太世故,還是能講真話的。
若是只想聽好話,那可以連研討會和研討費都省了——捧著自己的書,讀一頁喊一聲好,浮一大白,也可以唱“就是好!”自娛自樂、自瀆自慰、自吹自擂,關起門來怎么折騰都行,無人干涉。
1987年華中師范大學準備為錢基博先生誕辰100周年、逝世30周年舉行學術討論會,并發信給錢基博先生的長子錢鐘書先生。錢先生立即寫信勸阻:“……三不朽自有德、言、功業在,初無待于招邀不三不四之閑人,談講不痛不癢之廢話,花費不明不白之冤錢也。”
絕大多數的研討會,當作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