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乙
老舍先生的1950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不同一般,宛如是一個生命的里程碑和轉折點,在他的一生中占據著特別重要的地位。
開局
老舍先生是1949年年底才由美國回來的。離開美國西海岸的日期是1949年10月13日,到天津的日期是12月9日,途中走了整整58天,差不多兩個月。到北京已是12月13日,錯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不過,總算是回到了祖國,回到了自己可愛的故鄉北京。算下來,他離開北京已經15年了。這十五年里,包括在青島、濟南兩年,在武漢、重慶九年,在美國近四年。
游子回來了,高興??;本人高興,親戚高興,朋友們也高興,皆大歡喜。
第一個來看望他的是周恩來總理,那是在老舍先生到達北京后的第二天,在北京飯店。陪同周總理來的是陽翰笙先生。當時,老舍先生被安排在北京飯店住下,他的家屬還在重慶,那里剛剛解放,待他們到北京之后再考慮長遠的住處。周總理對他說:你現在有了用武之地,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了。
老舍先生歸國是應周總理的邀請成行的。1949年7月。北平舉行了全國第一次文代會。會議期間,周總理召集會議的主要領導人郭沬若、茅盾、周揚、丁玲、馮雪峰等,說:現在就缺老舍先生了,他在美國紐約,邀請他回國吧。與會的著名文學家約有二十人,老舍先生的老朋友共同簽名寫了一封熱情的邀請函,正式請他回國。此信派在美國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司徒慧敏秘密交給他。后來老舍先生將這封信帶回了國,夾在《魯迅全集》的某一卷里,可惜“文革”中被抄走,至今下落不明。同時,這個邀請信息還經過曹禺、夏衍、馮乃超等人的私人渠道傳遞給了老舍先生。與此同時,臺灣方面邀請他去臺灣的信息也通過他在臺灣的老朋友吳延環先生到了美國,開出的條件,包括工作、房子、接家屬同來,都非常優厚。老舍先生決定回家,回北京。
三個星期后,1950年元旦之后,1月4日全國文聯在北京飯店開新年聯歡會,并歡迎老舍先生歸國。茅盾、周揚、田漢講了話。老舍先生致答辭,說自己愿意學習,充實自己,希望利用寫作的經驗和技巧,對革命有所貢獻。老舍先生還當場演說了他剛剛寫好的一段太平歌詞《過新年》,清唱了京戲《審李七》。2月7日在全國文聯擴大常委會上,老舍被增補為全國文聯理事,同期增補的還有沙汀、艾蕪、邵荃麟和孫伏園。
從此,老舍先生的人生經歷掀開了新的一頁。
組建北京市文聯
老舍先生剛到北京時沒有正式工作,沒有工資,據說各種崗位均已分配完畢,沒有他的位子。好在他只愿寫作,并不愿任職,所以,并不著急。他是多年的自由職業者,自稱寫家,以寫作為職業,靠稿費版稅為生。不過,在新社會,人人都需工作,除非立志要當家庭婦女,連“程瘋子”最后都有個看自來水的工作,何況老舍先生?在抗戰時,由頭到尾,八年里他連選連任,當了七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戰協會”的領導人,名義上叫總務部主任,實際上對內總理會務,對外代表文協,大致相當后來的全國文聯主席和全國作協主席。如今,總得有個相應的職務吧。周總理經過認真思考,建議成立北京文聯,由老舍領銜;成立上海文聯,由巴金領銜。這樣,郭、茅、老、巴四員大將各有其位,一派和諧,有利于團結。
果然,經過緊張籌備,1950年5月28日,在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行了北京市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周總理親自出席,31日閉幕,成立了北京文聯。大會選舉老舍為主席,李伯釗、梅蘭芳、趙樹理為副主席,王亞平為秘書長,王松聲為副秘書長,仿效重慶時代的“文協”,成立四個部。由楊振聲、羅常培、鳳子、金紫光、張夢庚、端木蕻良等人負責。從此,老舍先生幾乎每天下午去位于王府井南口霞光府的北京文聯上班。上午是他的寫作時間,雷打不動。北京文聯初期活動頻繁,即便不是節假日,也頻頻地舉辦各種聯誼會、朗誦會,都有節目,老舍先生自己帶頭表演。他說過單口相聲、唱過大鼓、唱過京戲,氣氛極為活躍,而且一定不忘邀請老作家張恨水、沈從文到場。北京文聯召開過各種研討會,熱烈討論戲劇改革問題、新年畫創作問題、詩歌創作問題等等。晚上則頻頻地聽戲,既是欣賞,又是任務。這一年,老舍先生聽過梅蘭芳、郝壽臣、蓋叫天、小翠花、韓世昌、葉盛章、吳素秋、李少春、新鳳霞、小彩舞、侯寶林……北京文聯有兩個文學期刊:《說說唱唱》和《北京文藝》,老舍先生都擔任主編??傊?,北京文聯自成立就是一個朝氣蓬勃的文學家之家,老舍先生不等上面交待,自己主動把北京市范圍內的文學藝術方面的活兒都攬了過來,積極得不得了,真是一副主人當家作主的樣子。
致力普及
像抗戰初期一樣,在解放初期,老舍先生放棄了小說,轉而從事曲藝的創作。他的理由是文盲太多,文字的作品在大眾中少有讀者,而時代又呼喚民眾要投入到火熱的戰斗中,只有曲藝最方便,最適用,最易懂,最有效,能直接鼓動民眾。所以,老舍先生轉而去替藝人們寫相聲、寫單弦、寫大鼓、寫河南墜子、寫太平歌詞、寫曲劇劇本。作家中從事這種創作的在國統區只有老舍先生,在解放區是趙樹理。解放后兩人走到了一起,趣味相投,志向相同,一見如故,搞得更加起勁。現在發現了老舍先生一篇1950年2月16日的日記,上面總結來京兩月以來共寫了80行太平歌詞、大鼓3篇共490行,3篇相聲,和兩篇寫相聲與鼓詞的創作經驗。他的相聲作品是應相聲藝人侯寶林、侯一塵等的要求創作的,帶有急救的性質,以滿足觀眾強烈要求不聽老段子要聽新段子的愿望。年底老舍先生組織了盲藝人學習班,也帶有救濟性質。他還到青年宮、文化館和京津兩地的大學去作大眾文藝方面的講演,直接宣傳重視大眾文藝的必要。解放初期他擔任的社會職務竟有九個是屬于普及文藝方面的職務,占了全部職務的大部分,這一切確實應了周揚先生在歡迎老舍先生的大會上所說的“老舍的回國將有助于中國文藝的通俗化運動”。
兩出話劇
1950年暑期中,老舍先生連寫了兩部話劇劇本,其中五幕話劇《方珍珠》給了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三幕話劇《龍須溝》給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都于年底開始彩排。在創作《方珍珠》之前,老舍先生在紐約創作了一部長篇小說,取名《鼓書藝人》,是取材于重慶抗戰時期幾位北方的流亡鼓書藝人的長篇小說。邊寫邊翻譯。譯者是一位華裔女魏譯家,叫郭鏡秋。老舍寫一章,她翻一章,最后全部中文手稿都歸還給了老舍先生。英文本在美國紐約于1952年正式出版?!斗秸渲椤返扔谑堑诙稳〔挠谕活}材,創作時間是緊挨著《鼓書藝人》的。再寫一遍,只不過第二次是以話劇的形式,而且加了第四、第五兩幕,直接寫到解放后。也許是由于這個原因,中文版的《鼓書藝人》始終沒有發表過,而且中文手稿也下落不明,成了一個永久的謎。現在刊行出版的《鼓書藝人》是“文革”后由英文再翻譯回來的,已經兜了一個大圈子,先中再英后中,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小說的原味。
《龍須溝》是請焦菊隱先生導演的,他帶了一群二十剛出頭的青年演員,包括于是之、鄭榕、黎萍等,加上個別的老演員,如葉子,花了好大力氣,排演成功,一炮打響,不僅奠定了人藝的演出風格,而且形成了一整套人藝的演出制度,包括檔案制度。周總理高度贊揚這部戲,以為是幫助鞏固新政權的最佳教材,闡明了人民政府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他建議周揚同志在《人民日報》上寫文章,號召全國的文藝工作者向老舍先生學習,并推薦毛主席在懷仁堂觀看這部戲。
老舍先生因《龍須溝》而榮獲了由彭真市長,張友漁、吳晗副市長簽署的《人民藝術家》獎狀。獲此稱號者,截止“文革”前老舍先生是唯一的。彭真委員長1984年在紀念老舍先生誕辰85周年大會上曾說過這樣的話:“我過去認為他是人民藝術家,現在我還認為他是人民藝術家,我永遠認為他是人民藝術家!”
從此,一發而不收,在16年里,除了散文、詩歌、曲藝、小說之外,他一共創作了40部戲劇,其中發表的是26部,包括《茶館》在內。
就這樣,1950年成了老舍先生第二個創作階段、戲劇家階段的起點。不同尋常的一年,1950年。
在這一年里,老舍一家人搬進了東城翅茲府豐盛胡同10號小院,頭一次擁有了一座完全屬于自己的小三合院,可以按著自己的意志去布置它和利用它。當然,也給這個小院帶來了一堆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