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蘭
《基督教青年會在中國:本土和現代的探索》,趙曉陽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10月版,49.00元
一
在北京號稱“銀街”的東單北大街3號,路邊高聳著一座大樓,我曾無數次地路過那里。看見大樓門口豎立著一個大牌子,上面寫著“基督教青年會”幾個字,我常感到好奇:不知道這個組織是干什么的,猜想,它可能是青年基督徒的聯誼性組織吧。近日看了趙曉陽女士所寫的《基督教青年會在中國:本土和現代的探索》一書,讓我得知“基督教青年會”原來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國際性組織,它的分支機構“中國青年會”則是一座連接中西文化的橋梁。
美國漢學家孟德衛著《1500-1800:中西方的偉大相遇》(新星出版社2007版)認為,在19世紀西方列強入侵中國之前很久,中西方就開始了“偉大的”相遇。其所以被稱為“偉大”,首先在于“這是兩個同樣偉大的文化之間的相遇”,“把中國文化推廣到歐洲的最初動力源自基督教傳教士”。而實際上把西方文化推廣到中國的最初動力也是源自基督教傳教士,他們要“將上帝的福音傳播到世界最遠的角落”,在傳教的同時也傳播了西方的科學文化。
中西文化交往的正式揭幕始自明末西方的天主教傳教士來華,雙方接觸面僅限于人數很少的上層社會。中西方全方位的接觸和碰撞,則是在鴉片戰爭以后,而文化方面較深層的交流,還要到19世紀的末葉。中國基督教青年會恰是在這股潮流中應運而生的。
中國基督教青年會創建于1885年,是一個已有123年歷史的社會和宗教團體。首先,這是一個國際性組織的一部分,與海外的文化和經濟聯系更為直接和密切。其次,它在中國是全國性組織,在中央機構之下的眾多分支機構覆蓋全國各大城市。第三,與其他傳教士以“他者”、外來者身份來華不同,基督教青年會致力于“本土化”建設,在基層以中國人和華裔成員為主,在高層中外專職人員密切合作,對社會的影響力更廣。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基督教青年會是以服務社會和改造社會為主要目標。它對于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即現代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多年來中國學界對外國來華宗教人士的研究偏重于個人傳教士,而對基督教青年會較少關注,這方面的研究自然很薄弱。外國人、尤其美國人偏重青年會的總體狀況,卻不甚注重中國青年會,因而使人們對這個相當重要的組織知之甚少。而趙曉陽的這本書正好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它力圖全面描述、分析青年會歷史以及它在近代中國的歷史作用和局限性。
二
該書結構嚴謹,脈絡清晰。全書分為上下兩編,共13章。上編主要介紹機構和人,從歷史的角度,敘述基督教青年會作為一個世界性組織如何創建和發展,它如何發展到中國;在基督教世界傳教運動環境中建立的中國青年會以及它的基本構成和工作方式,青年會在全國各地的情況,最后介紹青年會的一些著名中外代表人物。下編集中介紹青年會的活動。在美國新神學思想影響下,中國基督教青年會從中國社會現實出發,從“社會服務”發展為“社會改造”,開展了影響全國的多種運動。
基督教青年會最早誕生于英國。1844年,英國倫敦的一名布店學徒喬治-威廉邀請12位青年店員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基督教青年會。隨后青年會迅速發展,擴展至歐洲各國、美洲乃至全世界。1855年8月,巴黎召開“世界博覽會”之時,歐美各國青年會在巴黎召開第一次世界性的青年會會議,成立“基督教青年會世界協會”。1878年在瑞士日內瓦設立總部,并存在至今。到1904年,青年會在全世界已有1092個機構,其中美國、加拿大721個,占總數的66%,中國和韓國有37個,占總數的3.39%。青年會會員數為61415,其中北美47000人,占世界會員總數的76.53%。中國和韓國人數1022人,占總人數的1.66%。僅僅60年間,青年會從一個13人的小團體發展為6萬余人的龐大機構,從歐洲走向世界,這一奇跡不能不讓人驚嘆。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目前在全世界的122個國家和地區共設有14000個地方青年會,會員逾4500萬,專職干事30000多人。
基督教青年會在全世界的迅速發展當與它的開放性、以及為社會服務的宗旨密不可分。1885年8月22日,青年會大會確定基督教青年會是一個宗教性的服務團體?!盎浇糖嗄陼既ぃ诼摵贤狼嗄?,即凡愿按照圣經,奉耶穌基督為上帝與救主,心信躬行為其門徒,更愿協力推廣天國于青年之間者?!?973年7月,青年會世界協會第六屆大會在烏干達首都康帕拉舉行,再次確認“巴黎本旨”,并通過附加的“康帕拉原則”:“巴黎本旨是表達基督為一聯合各宗派的世界性團契運動中心,一致采取開明的會員政策,以廣納不同的信仰、年齡、性別及社會背景人士。”
中國基督教青年會分為城市青年會和學校青年會兩大部分,學校青年會由美國傳教士施美志于1885年以及畢海瀾于1886年先后建立。1895年12月,中國第一個城市青年會——天津基督教青年會正式成立。1896年11月,青年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大會開啟了中國青年會有全國組織和全國大會之先河。到1901年,全國已有學校青年會40處,城市青年會3處(天津、上海、香港)。1906年,青年會派人在日本的東京成立留日學生青年會,1909年和1910年先后建立留美、留英學生青年會。隨后,全國許多地區都建立了青年會。據統計,城市青年會共有33個,學校青年會152個,留學生青年會4個,華僑、外僑青年會為7個。
三
中國基督教青年會是在中外杰出人士共同努力下成長和發展的,該書介紹其中的重要人物,可以讓人從他們的感人事跡中,深入認識青年會的作用。
1895年美國傳教士來會理受北美協會和學生志愿海外運動派遣來到中國,成為中國青年會第一名外籍專職干事。他曾將當時人們稱為“筐球”的籃球引入中國,介紹給天津青年會的成員。這時距籃球發明才僅僅4年。青年會第一任華人總干事王正廷曾是同盟會成員,并于1906年在東京建立留日學生青年會。他在任職青年會總干事(1915-1916)一年后離開青年會,歷任外交部長、中國駐美大使等職。此后他一直與青年會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尤其為青年會開創并做出巨大貢獻的近代體育事業盡力。1920年,以青年會為主體的遠東體育協會第一次與國際奧委會發生聯系,時任中國大學校長的王正廷被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1924年,他參與發起組建以青年會為基本主體的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1948年,王正廷以總領隊的身份參加第14屆奧運會。余日章從1917年起任青年會全國總干事長達20年,
他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人物,也是20世紀基督教歷史上“屈指可數的頭面人物”。余日章曾參加過辛亥革命,在黎元洪政府短期任職;幫助孫中山撰寫英文《實業計劃》,1921年作為國民代表出席華盛頓會議,1922年成立“中華全國基督教協進會”,余日章連任三任會長達10多年,領導了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基督教會。人們對他的贊譽是:“他是先知、愛國者、和平主義者。”
在著名中國干事中,范皕誨創辦《青年進步》這一青年會發行量最大、影響最廣的雜志;晏陽初創辦平民教育事業;吳耀宗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被選為“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執行委員,并參加宋慶齡“保衛中國同盟”;陳立廷曾任中國反內戰聯盟執行委員;閻寶航領導東北抗日、促進張學良逼蔣抗日;劉湛恩因領導上海教育界抗日活動而慘遭日偽特務殺害,以身殉國;沈體蘭與馬寅初等人發起成立“上海市教育界人權保障會”,反對內戰、反對逮捕進步學生;劉良模推廣抗日救亡歌詠運動,到軍隊和民眾中教唱救亡歌曲,他還把《義勇軍進行曲》譯成英文……
著名外國干事也有著驕人的成就。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穆德是美國青年會的總干事,不僅在中國青年學生中有廣泛影響,而且與當時中國政府政要有較密切聯系,曾受到袁世凱、黎元洪、曹錕、蔣介石、孔祥熙等人的接見;他在中國的活動也受到美國政府的支持。格林在任天津青年會總干事期間積極開展天津地區的體育事業(他本人曾是全美足球明星)。1909年,他與中國人張佩芝等發起成立北京基督教青年會,任第一任總干事,創辦中國首家財政商業學?!本┴斦虡I專門學校。辦校26年,畢業生千余人,培養了北京地區最早的現代商業人才。9次來華的著名布道家艾迪是青年會亞洲部干事,在青年會的安排下去全國各地布道演講。他結合社會現實宣傳人類的基本信念,就人類幸福、社會正義等問題展開討論,對學生和知識界影響很大。青年會干事吳耀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寶蓀等人就是受他的影響信奉基督教的。裴德士1914年任北京青年會干事,1916年至1941年,以及1945年后任在北京的華北協和華語學校校長。該校是著名的以外國人為主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知識的專門學校,學生多為外國傳教士、外交官、軍官和商人等,有力地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曾任北京青年會干事的艾德敷長期以義賑救災為業,并因此而知名。他于1942-1949年任“美國援華聯合會”副會長和主任,管理美國部分援華資金。1947-1949年任中國政府社會事業部社會福利國際合作司顧問。1947年他以校董的身份管理燕京大學校務。北京青年會干事步濟時在京開展社會慈善性事業,開辦貧民夜校,組建“北京社會實進會”,隸屬于青年會學生部。創辦《生命月刊》,后與《真理》合刊為《真理與生命》,成為基督教三大權威刊物之一。步濟時還是中國的社會學學科的創始人,他畢業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系,來中國后,在燕京大學講授社會學,把國外的社會學引人中國。1922年受美國普林斯頓一北京基金會委托,在燕京大學倡議成立社會學系,步濟時任系主任。他首次將社會學研究中的田野調查帶到了中國。日軍占領南京后,進行慘無人道的大屠殺。時任南京青年會總干事的費吳生出任“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副主任,為救助難民做出了貢獻。1946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東京審判日本戰犯時,費吳生作為檢查組證人之一出庭作證。
四
中國基督教青年會是本著基督教精神,面向社會、服務于人的基督教社會團體,主張“發揚基督精神、團結青年同志,養成完全人格,建設完美社會”。百余年來,青年會激發中國青年的社會責任感,鼓勵他們對社會事務的參與。青年會以“德、智、體、群”為宗旨,以“社會服務”相號召,進行各種活動,培養青年,為社會服務。抗日戰爭時期,青年會積極投入抗日活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從20世紀初,青年會開展廣泛的社會改造運動——
公民教育運動:是讓國民認識到自己與圍家的關系,自身在中國和世界的地位,作為國家成員應有的權利和責任,承擔起自己作為公民對國家、對社會應盡的責任。提倡“人格救國”。在青年會公民教育委員會的領導下,各城市青年會和學校青年會設立了公民研究社、公民教育訓練所、公民宣講隊,舉辦公民展覽會、評選模范公民等,編印公民教育研究書籍和宣傳品。
平民教育運動:它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青年會戰時軍人服務務工作。戰爭結束后,曾參與這項工作的晏陽初、傅若愚從美國歸國,將平民教育運動發展到中國。1920年青年會在智育部下設“平民教育科”,晏陽初和傅若愚任正、副主任。從1920年到1935年,全國各地青年會所教授過的平民學生人數當在25萬左右。教育界、文化界、宗教界知名人士陶行知、黃炎培、胡適、朱經農,乃至班禪喇嘛都熱情關注和支持平民教育運動。
體育運動:青年會是中國新體育的向導和開拓者。從各學校的體育班,發展到校際比賽會、各省和全國運動會,直至亞運會的前身遠東運動會,都由青年會首先倡導。1912年青年會設立體育部,是為中國最早的專門體育機構。它在以下方面為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培養體育人才,引進南美國青年會發明的體育項目——籃球和排球;介紹近代體育思想和體育教育;組建體育機構和推動社會體育活動,使中國近代體育從無到有地開展起來。
此外,青年會還開展公民衛生運動、學生救濟、軍人服務、勞工社會福利等活動,創建近代基督教史上唯一一個中國人自辦的出版機構。正如一位美國學者所說的那樣,從第一任干事來會理1885年到中國直到1949年,青年會一直是中國社會改革的推動力。它對中國政治和社會發展方面產生的影響,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和地區都找不到同樣的例子。
1949年以后,青年會不同程度地停止了活動,到“文革”期間,則完全停止活動。1980年以后,青年會恢復工作,同時恢復了與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友好往來與合作。目前,青年會在十個城市還有青年會的機構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