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國
深圳華為缺席資本市場,如它一樣“超然市外”的優質企業何時進場?也許要等到投資者拿木炭價買進的股票升值到沉香價位的時候。
很久很久以前,有名胸懷大志的少年為尋找寶物,跋山涉水棧石星飯,最終在熱帶雨林找到一種有異香的樹木——沉香。當他把沉香拿到市場上去賣時,卻無人問津,看到旁邊賣木炭生意紅火,他次日便將沉香燒成木炭,一到市場很快售罄。
這是佛經里釋迦牟尼講的故事。臺灣作家林清玄先生解釋說,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兩個智慧,一是不知擁有的珍貴,就會丟棄手中的珍寶;二是有圣賢理想的人看到做凡夫俗子容易,就放棄理想做幾夫俗子了。
沉香可以說是世上最珍貴的樹木,只要切下一小塊刮下些粉末,價值就抵過一車木炭。尤其在化工業未發育的“很久很久以前”,天然香料應當是價值連城的頂級奢侈品。在煤被機械化采掘之前,木炭是大眾消費品,“兩鬢蒼蒼十指黑”的賣炭翁亦可批量生產。
我沒有林先生那么高的佛學覺悟,我最關心的問題是:像沉香那么昂貴的金玉之物何以只賣出了個糟糠之價?最關鍵在于找錯了市場。如果那名少年將沉香換成小包裝,與取經歸國的唐僧聯手,回到“萬國衣冠拜冕旒”的長安,在名媛賢達薈萃的講經會后,不定期地舉行拍賣會,大概過不了多久,他就會富可敵國,甚至順便因為聽多了講座還會學富五車。
鬻金售玉只能放在高檔的專賣店,躋身于臭氣熏天的鮑魚之市,無異于虎落平陽,跳樓折價。在古代,鮑魚專指咸魚,不是現在高檔餐飲的主打品種。咸魚的特點是招蠅惹蛆,氣味惡心,翻了身也是“怎一個臭字了得”。再好的沉香,混跡于鮑魚之市,不做制炭的原材料也實在沒別的什么出路。
在市場業態多元化的今天,到底有沒有讓高品質企業和產品卻步的“鮑魚之市”呢?我不敢妄言,但明眼人和明理人都知道,處在初級發展階段的中國資本市場,因為還有這樣那樣不完善、不如意的因素,讓不少有品有格的企業“超然市外”,如隱士般“箕踞樹下無人問,白眼看他世上人”。
優質企業的缺席讓中國股市少了更康健的力量。拿產業前景廣闊的電信制造業來說,老大級企業深圳華為不到場,讓電信板塊始終處在漂移狀態。目前這一板塊中的上市公司,在業內獲取的合同,即使是號稱數億的大單,很多情況下也不過是華為嚼剩的面包屑。
有一個積極的信號是,過去只拿了部分資產上市的實力派企業,近兩年不再藏著掖著,逐步推進整體上市。我一直以為,中國股市最大的利好,在于上市公司擺脫圈錢的動機,而真正踐行還權于民的價值觀,使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得到豐富與發展。
2009年全國兩會前,相繼出爐的一系列產業振興規劃中,我們清晰地看到政府對市場培育的重視與關切。最讓人欣慰的是,中國的決策層沒有那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態。比如,金融產品衍生過度是次貸危機發端的誘因,但根據中國市場的實際情況,今后仍將加大金融創新的力度。
緣隨愿生,愿由心生。全球經濟危機給中國和平崛起提供了一個緊迫的時間窗口。改革開放30年來罕見的“正月外交”已展現了領導層的信心和決心。強國大計已定,我們這些平頭百姓也需謀劃富民小計,莫拖國家和民族的后腿。
很久很久以后,中國股市上的凡夫俗子們,拿木炭價買進的股票升值到沉香的價位。這,就是我寄存在佛祖那里的一個夢,當然同時也抄送了基督和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