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華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兩個“毫不動搖”把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并列相提,意味著兩種所有制作為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的統一體,相互之間有著天然的聯系,是一種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我們對待這兩種所有制應該一視同仁,積極支持和鼓勵,讓其各自在市場經濟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實行公平競爭。
非公有制經濟能在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中取得目前的地位,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長期實踐中,把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社會許多設想和預測加以繼承和發展。通過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而取得的重大理論成果。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基本經濟制度中地位的演變過程,深刻影響著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發展道路和發展績效,為現在以及未來的經濟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客觀地反思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制度中歷史地位的沉浮,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基本經濟制度變遷中所處的歷史地位
非公有制經濟是指除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經濟成分。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大致經歷了4個階段。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主要是指1956年生產資料改造完成以前。1945年4月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談到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制度時,明確肯定其經濟成分“必須是由國家經營、私人經營和合作社經營三者組成”。在毛澤東看來,沒有新民主主義的國家經濟的發展,沒有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合作社經濟的發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廢墟上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來,那完全是空想。毛澤東不僅對新民主主義國家中的所有制結構進行了科學論述,也對社會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經濟存在的合理性、作用進行了正確的闡述。1947:~12月,毛澤東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在國內就是要消滅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必須毫不猶豫地保護民族資產階級。他還全面地闡述了新中國的經濟由國營經濟,由個體逐步地向著集體方向發展的農業經濟。獨立小工商業者的經濟和小的、中等的私人資本經濟構成。1949年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說,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將有五種經濟成分,即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國家和私人合作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還說在全國勝利后一相當長的時期內對于有利于國民經濟的城鄉資本主義成分。都應當允許其存在和發展,這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經濟上必要的。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1948年,毛澤東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總政策,其中經濟綱領就是沒收封建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官僚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中心內容就是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總的目標是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實現耕者有其田。
在這一時期,非公有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是明確的??隙ǖ?,并且是受到保護的。非公有制經濟為我國建國初期國民經濟得到較快的恢復作出了貢獻。到1952年,工農業生產均創歷史最高水平。1953~1957年我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各項經濟指標都得到較好完成,到1957年,我國鋼鐵、糧食、棉花等重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大部分都超額完成了計劃指標。
(二)1956年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到改革開放前。這一階段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被看成異己的力量,受到排斥或限制打擊。我國在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形成的是一大二公的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的單一公有制結構,基本不存在非公有制經濟。當時提出要使“資本主義絕種,小生產也絕種,”就是要使非公有制經濟統統絕種。其辦法是強行開展“破除資產階段法權”的斗爭,限制按勞分配與貨幣交換,割除小生產的尾巴。20多年間,非公有制經濟在中國作為“產生資本主義的土壤”而被徹底排斥。這一階段,由于對經濟建設規律認識不清楚,發展目標的確立僅憑主觀臆斷或民眾的熱情,因而所定的經濟指標往往不切實際,單純追求主要工農業產品的產量,而忽視支撐這一高產出的投入的可能性與現實性,較少研究客觀條件的制約。較多試圖通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來解決問題。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三)1978年改革開放后至上世紀90年代初。這一時期,大家已經普遍認識到,必須允許個體經濟的存在和發展,這不僅可以緩解勞動者就業的壓力,而且能活躍市場,方便群眾生活,發揮“拾遺補缺”、“有益補充”的作用,非公有制經濟開始得到恢復和發展。
1981年6月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明確指出:“國營和集體經濟是我國基本的經濟形式,一定范圍的勞動者個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必要的補充?!?982年12月全國人大五屆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一條規定: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城鄉勞動者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1988年4月,七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確定了私營經濟的法律地位和經濟地位。憲法第十一條增加了“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存在和發展。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钡臈l文。
當時雖然允許非公有制的存在,但并沒有明確支持其發展,有時甚至是限制,因此,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并不快。這一時期,我們提出了“三步走”發展戰略,對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等提出明確的發展時限及數量要求,迫切希望盡快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追求國民生產總值過程中。地方的發展計劃是以中央下達的計劃為基數,為完成發展計劃,地方政府會優先發展、重點扶持投資大、產值高的資本密集型項目,不利于發揮我國的勞動力豐富等資源優勢。由于這一時期,國家仍然是投入主體,地方政府往往不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盲目跑計劃、爭項目、圈地、開工廠,造成了國家財政預算的急劇擴張;另一方面,地區產業結構雷同度高,市場引導競爭的作用未得到有效發揮,加劇了地區間的惡性競爭,滋生了地方保護主義,形成了事實上的市場地區分割,妨礙了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作用,導致國民經濟效益整體低下。
(四)1992年黨的十四大到現在。這一階段為鼓勵發展階段。1999年3月,全國人大九屆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明確規定,“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边@是國家根本大法對非公有制經20年來生存發展及其貢獻的充分肯定。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指出:“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個體私營等非
公有制經濟是促進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辈膭?、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進行了專門論述,其中有不少還是我們黨在重要文獻上的第一次表述。如“清理和修訂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消除體制性障礙”;強調“放寬市場準入,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止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非公有制企業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與其他企業享受同等待遇?!?/p>
2005年1月,國務院通過了《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明確指出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使兩者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是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方針。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要為非公有制經濟創造平等競爭、一視同仁的法治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實行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壟斷行業、公用事業以及法律法規未禁止的其他行業和領域;加大財稅金融支持,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完善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社會服務,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和改進政府服務和管理,維護非公有制企業的合法權益,保護企業正常經營活動。
這一時期,我國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60%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70%的城鎮就業。超過60%的工業總產值,超過50%的工業增加值。超過50%的社會零售額,超過40%的固定資產投資和超過60%的出口貿易。
實踐證明,積極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對于繁榮城鄉經濟、增加財政收入、擴大社會就業、改善人民生活、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二、我國現階段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意義
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基本經濟制度中所處歷史地位的演變,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社會實踐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通過不斷摸索,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而得出的切合中國實際的制度,對于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緩解就業壓力、增加國家稅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非公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發展強勁穩定的動力。改革開放以來,非公有制經濟的平均增長率遠遠超過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對20多年來的經濟增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亞洲金融危機后我國經濟相對困難的幾年里,非公有制經濟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是明顯的。由于國有經濟布局的調整將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期,非公有制經濟將會成為國民經濟強勁穩定的發展動力。
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使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實體,面對同樣的市場,遵循同樣的規則,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創造了一個多元競爭、充滿活力的良好環境。
(二)有利于緩解我國面臨的就業壓力,擴大就業門路。非公有制經濟是創造就業機會的最大來源。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是各級政府的一個較為長期和艱巨的任務。在過去幾年里,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就業人數持續減少。而正是非公有制經濟每年創造了數百萬的就業機會。不但吸收了新增的就業人員,也吸收了從國有企業分流出來的人員。據統計,約有1億多職工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就業,占全部職工的一半左右,從而擴大了就業門路,緩解了就業壓力。今后,非公有制經濟仍將是創造就業機會的最大來源。
(三)有利于推動經濟發展。增加國家稅收。非公有制經濟直接參與社會生產或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時也為國家增加了稅收。目前,非公有制經濟創造的增加值已占到GDP的1/3,盡管國有經濟目前在整體上仍然是政府最大的稅收來源,但非公有制經濟直接和間接創造的稅收將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特別是在增量上會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有力地支持國民經濟的發展。
三、要繼續堅定不移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非公有制經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直接參與者和積極推動者。我們盡管已經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還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在這個過程中,非公有制經濟將是平等競爭、厲行法治等基本規則的直接參與者和積極推動者。
從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不平衡這個實際出發,我們在發揮公有制主導作用的同時,必須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要解放思想,大膽實踐。歷史和實踐證明,在我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面對參差不齊的生產力水平,不能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否則既不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國情,也違背經濟發展規徨。對非公有制經濟及其實現形式,只要有利于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增加就業,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須堅決地給予鼓勵、支持和引導,使非公有制經濟健康快速地發展起來。
(二)要給非公有制經濟同等待遇。實踐證明,各種所有制經濟完全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不能只強調前者而不講后者,而是要采取切實的舉措,進一步拓寬非公有制經濟的投資領域。鼓勵民間資本和外國資本投資參股能源、交通、電信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領域。要在政治上關心幫助非公有制經濟業主。在參與政治生活方面對他們一視同仁。
(三)要保護非公有制經濟業主的私人財產。無論是公有經濟,還是非公有經濟。都是社會主義所有制,都是為推動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服務的。兩者的地位是平等的。雖然它既非主導,又非主體,然而卻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對于非公有制經濟的業主,只要依法經營,誠實勞動,他們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所創造的合法收入。就應當受到保護。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非公有制經濟業主和從業人員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潛能。
總之,從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實踐中可以看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把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放到具體的社會歷史背景下來分析和考察,從而克服了那種由于抽象理解非公有制經濟而形成的各種理論誤區。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和逐步深化。非公有制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逐步增強。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高,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裕。因此。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關于公有私有問題的探索是在嚴謹的科學和實證層面上展開的,是具有豐厚的歷史和實踐底蘊的,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