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美國、以色列、德國特約記者 王海 陳克勤 青木
本月底,兩部反映日軍在南京暴行的影片《拉貝日記》和《南京!南京!》即將上映。二戰中,猶太人也曾遭受大屠殺的慘劇。和那段歷史相比,中國的南京大屠殺主題電影很少為外國人所知。或許,我們可以看看德國、以色列,以及美國是如何拍攝大屠殺類電影的。
大屠殺類電影得選好切入點
大屠殺悼念活動是猶太民族的教育傳統,目前還有25萬大屠殺幸存者生活在以色列。而影視教育只是其中很小的現代形式。說起大屠殺類電影,人們首先會想起好萊塢大片《辛德勒的名單》。這要歸功于猶太裔導演斯皮爾伯格和猶太人在美國的文化地位。在美國文化、藝術和電影界,猶太人群星璀璨。除了一批導演和明星外,主宰好萊塢的米高梅、華納兄弟、派拉蒙等公司巨頭的很多都是猶太人。所以好萊塢能夠誕生諸多大屠殺類電影不足為奇。
當然,好萊塢在觸及猶太人大屠殺的題材之時,還是顯得格外謹慎。這么多年來,只有《辛德勒的名單》這樣一部好萊塢巨制是直接描寫當時的人間浩劫的,對于動輒喜歡用震撼人心的大場面的好萊塢電影來講,似乎有些奇怪。因為大屠殺類題材要被搬上銀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起暑期檔那些靠視聽特效就能有大把美元入賬的“大片”,大屠殺類電影從商業角度來講肯定不怎么誘人。而且電影還必須向觀眾講述一個能吸引人的故事,而大屠殺這樣的人間慘劇,如果正面描寫,很難講是吸引人還是折磨人。更何況劇情片并不是紀錄片,如何才能找到準確的切入點才是此類影片能引起觀眾興趣的關鍵。
所以《辛德勒的名單》能夠成功,離不開影片中那位機智果敢的主人公。導演更沒有忘記用好萊塢的那一套來包裝電影:辛德勒并不是一開始就決定要拯救這么多猶太人的,他有自己的心路歷程,這就大大增加了觀眾的代入感和影片的可信度。今年提名奧斯卡的《生死朗讀》也是如此,雖然沒有正面描寫大屠殺,但從一個文盲的女看守員和一個男孩之間的糾葛從側面反映了納粹戰爭的罪惡。早期的《安妮日記》和《蘇菲的選擇》也是如此。
德國此類影片數量不少
60多年來,納粹的殘暴和大屠殺制造的恐怖一直是德國電影人關注的話題。據德國電影協會統計,這類題材的影片約占德國電影數量的30%。二戰后,德國拍攝這類影片,主要是控訴希特勒第三帝國及排猶運動,很少直接關注大屠殺本身。就算這樣,電影在具體拍攝時也顯得小心翼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的大屠殺類電影逐漸增多,拍攝手法也更直接,一些紀錄片尤其受到關注。
1994年,《辛德勒的名單》獲7項奧斯卡大獎給德國電影人很大的啟發。自此,德國掀起制作大屠殺類影片的高潮。他們以一個個新的角度開始重新審視這段歷史,如帶有女權色彩的《玫瑰大街》,描寫一群有猶太丈夫的德國女人在柏林與第三帝國士兵對抗解救丈夫的故事;《施陶芬貝格》將德國人自己反對納粹的英勇事跡搬上銀幕;《真相》再現了一個充滿了惻隱之心非常人道的納粹醫生的真實形象……加上紀錄片,德國這類題材的電影每年多達數十部。
對于大屠殺類電影,德國著名文化人特羅曼教授認為,德國人顯然對那段歷史還不能釋懷,德國電影界希望通過電影“讓所有德國人在離開電影院時思考一些重大的問題”,為什么德國會發生這么可怕的事情?因此,現在的大屠殺類電影,悲情、控訴并不是第一位的,更多的是以人性的角度,還原歷史的真實、人性的光輝。而且,這類影片的商業價值也很高,大多位居德國電影上座率排名前10名。
中國為何少有這類電影
相比之下,有關紀錄南京大屠殺的電影實在太少。《拉貝日記》的導演加倫貝格在接受德國《明星》周刊采訪時說,好幾次他幾乎要放棄這部電影的拍攝。但他在南京遇到了一位老人,這位老人當年13歲,與其他許多人逃進了一個拉貝的花園,才得以存活。所以,他下定決心,要“最大限度地反映真實歷史”。他認為,中國人自己對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有深入了解,卻很少想到要以電影的方式告訴后人,告訴世界。這也是中國的大屠殺類電影遠遠走在了猶太人大屠殺類電影后面的原因。
2004年,美國華人張純如因為研究南京大屠殺承受不了巨大壓力而自殺。她生前最遺憾的就是南京大屠殺很少被搬上銀幕。如今,兩部與南京大屠殺相關的影片陸續面世,也許可以告慰這位敢于直面黑暗歷史的女作家的在天之靈吧。▲
環球時報2009-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