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筑
弱肉強食。國家要想不受屈辱,唯一的道路,便是富強起來!
十八世紀,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后。孟加拉國又被征服,英國勢力長驅而入,直指喜馬拉雅山麓的諸小國:布魯克巴(不丹)、哲孟雄(錫金)和廓爾喀(尼泊爾)。這三個南亞小國都曾是中國的藩屬,從地理位置上,是中國西藏的屏障。
19世紀60年代,英國勢力控制了西藏周邊廓爾喀、布魯克巴,并統治了哲孟雄,形成了對中國西藏地方的包圍態勢。如何把中國地廣遼闊、資源豐富的西藏地區納入英屬控制范圍,成了英國最迫切的愿望。
1876年,屈辱的《中英煙臺條約》簽訂,明確了英人可以以旅行通商的借口,從四川、甘肅、青海,甚至通過印度就直接進入西藏。第一批躲躲閃閃心懷鬼胎的英國人,以傳教、旅游考察等借口,明正言順地走在了進入西藏的路上。
大門一旦打開,英國人便懷著更大的侵略目標伺機而來。清政府內的正直人士,每有英人借口“游歷”而欲人西藏時,他們便極力勸阻。如果勸阻不成,就派人以“陪伴”為由,以實施“貼身監視”。而對于入侵的英人來說,清政府是個非常好捏的軟柿子,可以不加理睬。但越臨近西藏,他們接近的,則是強硬、不容外人涉入的西藏地方政府。
根據《中英會議緬甸條約》的商定,大吉嶺(原屬哲孟雄,今屬印度)作為西藏和英屬印度的通商中心。說是通商,實則是英國派出各種考察團,收集情況,伺機對西藏地區進行窺探偵察。1884年,一支約300人的英軍闖入西藏,在干壩地區被藏民阻止。當時的噶廈(藏意最高發布命令的機構,即西藏地方政府)、三大寺等,很清楚英國的侵略意圖,并在熱納宗隆吐山(屬于當時西藏境內的熱納,今錫金龍頭山)要隘建卡設防,禁止百姓前去通商,嚴禁洋人入藏,并斷絕交往。隆吐山關卡,成了英國人的眼中刺。1886年,英軍調集大批軍隊集結在西藏亞東以南,進行武裝挑釁。熱納宗的隆吐山一直為西藏地方政府管轄,但曾由達賴喇嘛撥給哲孟雄部落長期放牧,1888年3月20日,英國軍隊蠻橫地以隆吐山是哲孟雄的領地。藏兵不得駐守阻塞商路為名,發動侵藏戰爭,1600余英軍猛攻駐守隆吐山的200多名藏軍。
西藏政府和寺院,呈文駐藏大臣,表示西藏僧俗等“男丁死后,即剩女流,情愿復仇抵御,別無所思”。并莊嚴宣告:“凡我藏眾男女,誓不與英人共天地。”此愛國壯舉感動了清政府的駐藏大臣文碩,他不顧朝廷多次諭詔和斥責,堅持抵制英軍的無理要求。
這是西藏軍民的第一次抗英戰斗,也是一場很慘烈、極不對等的戰爭。藏地軍民以火銃、梭矛、石器、土槍、弓箭、刀應對英軍的火藥槍炮,雖然曾初戰告捷,但英軍憑借先進的武器,占領隆吐山。西藏各地援軍一萬余人積極組織反攻,每批隊伍經過拉薩開往戰場時,十三世達賴喇嘛都要親自為軍民摸頂賜護身符,鼓勵大家保家衛國的戰斗勇氣。
但昏憒腐敗、慣于以議和、割地、開通口岸和大把賠銀子的清政府,革職了“識見乖謬,不顧大局”的文碩,令升泰為駐藏大臣,壓制西藏各地的反擊。英軍極力擴大侵占目標,一直入侵到納湯(今屬錫金)、對邦。9月,主張妥協投降的升泰,只好親自去仁進崗前線同英軍談判。
升泰先令藏軍后撤,再要求英軍撤兵議和。英國軍隊雖退回納湯,但不同意先議撤兵,并以承認英國對哲孟雄的統治權、藏哲邊界和在西藏自由貿易通商等條件脅迫升泰同意。泰升雖然是個投降派,但于領土主權上。還是比較清醒的,故絕不同意英軍開出的議和條件,第一次談判,無法調和也相爭不下,不得不中斷。
1889年2月,清政府又派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英人赫德之弟赫政,作為升泰的翻譯和助手,與英印政府再次談判。赫德何許人也?他是英國北愛爾蘭人,19歲來華,73歲才休假掛職回國,他的活動不僅限于海關,還涉及清政府的軍事、政治、經濟、外交乃至文化教育等。他提供的關于清政府財政狀況的報告,被各國公使視為最可靠的情報。他關于賠款及擔保辦法大部分被采納,清政府與侵略者簽訂的多款不平等條約中,他也參與其間。雖然身為中國官職,但長期為西方列強侵略中國而效勞。中年以后的他,因效勞有功,被歐洲各國政府表彰并授爵,個人權力高度集中,專橫跋扈、自我為大、歧視華人本性等越發有加。一人得道,自然雞犬升天。他還把他的弟弟、妻弟、外甥等親戚、熟人安插進海關工作。
赫德如此,其弟赫政又能好到哪里去?雖然身為清朝官員,但步步考慮的,仍是洋人的首要利益,況且他是英國人,清政府用英國人來幫助中國與英國的談判,效果可想而知。在作為輔助升泰的助手,與英談判期間,他不斷地將各種重要情況隨時電告其兄赫德,在其兄的授意下,為英方獻計獻策傳遞情況,加大對清政府談判的壓力。此期間,他和其兄赫德的往來電報多達262件。
談判之初,赫德在給赫政的第127號電報中指示他:先探查中方代表打算談什么、能答應什么、中方能忍受的最后權力范圍應允的底線等等,甚至明著授意赫政:“夸大英屬印度方面的談判條件,說他們要求開放許多地方,然后再提帕里——照這樣方式進行談判,就可迫使中國情愿開放帕里,甚至同意開放別處。”最后,赫德偏袒洋人的卑鄙之心更是昭然:“希審慎進行,小心地使你的魚能夠自動來上鉤。”
如果不顧及他們兼任的清政府官職身份,光是看電報中的往來內容,會讓人錯以為,這是兩個在私底下商量如何最大限度竊取和侵占中國利益的洋人的往來信函。但回過身來,看到他們身著清政府官員衣帽的身影,并且他們的一言一行,還影響著清政府的舉措和言論,這不能不讓中國人感到清政府的無能和無比的屈辱。
赫政抵達西藏后,即和升泰一起,與英軍開始議和。
哲盂雄東臨不丹,南鄰印度。西接尼泊爾,北面與西藏交界。公元7世紀時,哲孟雄是中國西藏的一部分,九世紀成為獨立的部落,但境內的寺院仍隸屬西藏各大寺管理,當地人信奉藏傳佛教。升泰原以為把西藏與哲孟雄勘定好邊界即可。沒想到英印政府把哲孟雄的部落首領軟禁在印度的噶倫繃,欲把哲孟雄納入印度范圍之內。他們赤裸裸的侵占行為激怒了西藏人。而做慣投降派的升泰,唯恐洋人不高興,嚴令西藏地方政府和僧俗等,不得以各種方式干預此事;另外又急急派赫政去英軍游說,想勸阻住英軍把哲孟雄納入印度的企圖。
西藏和哲孟雄的舊交界處本在雅納、支木兩山間。商販往來卻喜走便捷的咱利山道,升泰提議以咱利山立石劃分兩處交界,初議把西藏亞東設為商埠,并修建關卡,讓中國來管理。西藏地方代表噶倫然巴·扎西達杰等人,向升泰呈送了攝政第穆呼圖克圖等僧俗官員聯名寫的公稟,表示奉命撤退藏軍,但決不接受有關邊界和通商方面的協議。
而另一方面,升泰在西藏邊界與英政務司保爾會晤,英方提出中方賠償英軍軍費、開放江孜、帕里等地區的無恥要求被升泰拒絕,談判再次破裂。議和之事被拖延不決。
英國政府對議和未達目的一事極為擔憂,因為除英軍在西藏奪得侵略的勝利外,還有一個國家,也正虎視耽耽地盯著西藏,這就是沙俄。沙俄對西藏的侵略最早可追溯到18世紀初的彼得一世。他們以商務往來名義刺探軍情,然后企圖實施軍事手段達到占領;甚至還以助藏抗英為名,對西藏進行各方面的考察。沙俄這些行徑讓英擔憂,為了盡快得到西藏的控制權,英國政府不斷催促英屬印政府總督,早日簽訂在西藏的條約。
西藏未能議和,也讓最害怕打仗的清政府深感不安,不斷通過在華的英商人,敦促英政府盡快議和。總署王大臣于是初擬定了議和的四條,并和英使華爾商籌,再次擬定八款上奏:第一款,藏、哲以咱利山一帶山顛為界;第二款,哲地歸英保護;第三款,兩邊各無犯越;其馀緩議。各條善后應辦事宜,侭可徐與商榷,彼此派員定議。請簡派升泰為全權大臣,與英員先行畫押。
1889年7月,清政府派經驗豐富的資深出使大臣薛福成在倫敦與英外交部互換。而1889年12月16日,英印政府得寸進尺,通過赫政向升泰提出新的四條草案。善于玩弄陰謀的赫政不斷給升泰施以壓力,在很多方面偏袒英方,逼迫升泰和想早日了結西藏問題的清政府不斷讓步。
1890年(光緒十六年)2月,升泰奉命奔赴印度的加爾各答。3月17日,升泰與英印總督蘭期頓侯爵簽訂了《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再次重新劃定藏、哲分界,以自布坦交界之支莫摯山起,至廓爾喀邊界止,分哲屬梯斯塔及近山南流諸小河,藏屬莫竹及近山北流諸小河,分水流之一帶山頂為界;哲孟雄由英國一國保護督理,其內政外交也專由英國一國經辦等等。清政府從此肯定了哲孟雄受英國的“保護”,而且根據英國片面提出的藏、哲分界線所訂下的條約,中國失去了從隆吐山到崗巴宗南部的大片牧場和險要地帶,而條約規定和緩議的部分,又為英軍再次入侵西藏,鋪好了道路和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