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生軍
近年來,高校擴招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高校擴招引發的就業難日漸加劇,找工作比上大學難已成為現實問題。“好進來,難出去”,就業問題嚴重困擾著畢業生。隨之而來的是,在大四期間,來學校的學生減少,來學校堅持上課的同學少之又少,甚至出現大面積“空堂”現象。他們有的奔波于各大人才交流市場,有的忙于考研和考公務員的復習,有的則無所追求,放任自己,打牌、酗酒、談戀愛,應有盡有,唯獨對上課學習沒有興趣。大四空堂現象對正常教學秩序帶來嚴重干擾,確有必要引起我們的足夠關注。
一、高校大四“空堂”現象分析
高校大四“空堂”現象這一高校頑疾有逐漸惡化的趨勢,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這一現象的出現與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勢,高校對畢業班的管理和學生自身都有密切的關系。現就此問題作簡要分析。
(一)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大學生就業壓力驟然加大,學生有心尋工作,無心去讀書
據教育部統計: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495萬左右,比2006年增加82萬,同比增幅達19.9%。再加上歷年未就業沉積下來的畢業生,大學畢業生數量急劇增加,就業形勢逐漸吃緊。2008年大學畢業生就業人數更高達559萬。“據某市人事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1998-2004年,該市共接收畢業生約7.2萬人,落實工作的有26521人,尚未辦理人事關系的有45369人,以該市的現狀可以了解整個國家的就業情況。”面對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畢業生不慌才怪,即使老老實實呆在學校也是“人在曹營心系漢”,這樣看來畢業生提前離巢的現象就不足為奇了。另外,畢業班學生只有兩個出路,即畢業參加工作和參加考研考公務員,當然選擇參加工作的占大多數,他們要么奔波于學校和各大城市之間,要么忙于復習考研和考公務員,上課反倒成了捎帶。
社會人才招聘市場出現供需嚴重失衡。主要在供給方面出現專業冷熱不均,如土木、石油化工類專業近年來是就業的熱門專業,備受用人單位的青睞。歷史、法學、經濟類等專業卻出現無人問津、供過于求的局面。較熱專業的學生要么被單位預訂,提前上班去適應工作,要么覺得自己把大事搞定了,該放松了,去干一些所謂自己該干的事:休整、賭博、喝酒、旅游或回家。上課則顯得無關緊要了。冷門專業的學生則到處奔波忙于找工作,無心上課。
學生尚“待字閨中”,企業已提前進高校“搶人”。按照教育部門的規定,每年11月以前,用人單位是不能進入高校舉辦招聘活動的。不過如今這一禁令已然形同虛設,雖然不能稱為專場招聘,但求才心切的不少企業卻紛紛以宣講、推介會的變通形式提前進入高校爭搶優秀畢業生,甚至有的企業想獲得更優秀的人才,他們想方設法、搶先下手預定。他們認為,如果等到明年7月份學生畢業后再招聘,那么優秀的畢業生就坐在別的公司辦公室去了。所以提前吸收一些大學生進入企業,通過崗前培訓、業務指導、上崗試用等基本策略,使畢業生畢業后能盡早地適應工作。
這樣一來,學生一顆平靜的心再也不能安分了。他們和企業有一種共同的心理目的:企業搶先擇優錄取,學生也搶先進入市場,搶奪優勢。供需雙方共同出現了“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的心理現象。每年有許多大型的招聘會在大城市舉行,這類招聘會都稱是綜合型的,規模大,可是缺乏專業針對性,也沒有提前公布明確的單位用人信息,導致學生盲目“趕聘”。有些招聘會根本就不需要部分的專業學生,有些招聘單位其實早有人選,只在招聘現場掛條橫幅,不見人影,到頭來,苦了學生白跑一趟。有些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要求太苛刻,有工作經驗者優先,導致部分學生在校期間提前上崗實習,充當了廉價勞動力不說,白白浪費了求學的大好時光。更有甚者,在應聘條件中向應屆畢業生開口要報到證、戶口遷移證、畢業證和學位證等證件。凡此種種,都在不同程度上干擾破壞著高校正常的教學秩序。
(二)目前高校對畢業班的管理存在漏洞,畢業班課程安排不夠合理
畢業生提前進入人才招聘市場求職,學校主管方面的態度是既不鼓勵,也不反對。當學生說去參加招聘會時,更有人為他們大開綠燈。學生在校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大四時還有部分課程沒有修完,太早出去找工作,提前上崗,勢必會影響到學生知識含金量的降低,教育部明確規定用人單位在11月20號以后才能進入高校招聘也是出于此目的吧。其實因找工作缺課的學生不在少數,還有一部分學生是在外邊準備考研和考公務員,還有一部分無故逃課者是在宿舍睡覺。為什么在學校內還不去上課呢?為什么敢逃課呢?這就是學校對畢業班學生的管理存在漏洞。正如部分教師所說:“我們對畢業生的缺課現象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缺乏可行的處理措施。”很多教師也認為學生快畢業了,還管他們干嘛?這就給逃課的學生留下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們可以什么也不在乎,我是畢業生我怕誰?當然,高校管理者和教師的出發點是為了讓學生出去找到工作,一切為找工作服務。而學生會發出什么聲音呢?“大四不考研,天天像過年。”實際上。去上課并不影響考研和考公務員的復習,因為畢業班的老師一般只要求去,不要求非得聽課,這部分學生逃課確實令人費解。一些人認為校園文化活動和畢業生已沒有關系,不動員他們參加,事事都是畢業班除外,這些行為無形中助長了他們逃課和自由散漫的行為。
高校畢業班課程安排不夠合理。大學最后一年往往安排的是專業選修課和公共選修課,一般與本專業關系不大,影響不到學位證的獲得,而且課時數少,最后不組織正規考試,只寫一篇論文或開卷考試,這往往使學生認為上課不上課無所謂,反正不重要,最后大家都能順利過關,這樣一來,再加上有些教師要求不嚴,學生不逃課才是怪事。在畢業論文設計的寫作指導上,從提綱的列舉到定稿教師都見不到學生本人,教師大多是一味遷就、仁至義盡,在整個論文寫作過程中,教師更是只見文字不見人,時間一拖再拖,也基本上敷衍過關。
(三)畢業生在就業難的形勢面前亂了“章法”
畢業生不能合理處理就業和學習的關系。在校學習的時間本來是有限的,學習條件是優越的,再則為大四上課的教師多是些有資歷和經驗的老教師,他們開的課程多是他們學有所專的研究方向類課程。如果學生們忽視了這一點,對學業的損失就太大了。畢業生自我約束不夠,把握不住真正的就業機會,反而被應聘找工作和實習提前上崗占用了在校的正常學習時間,浪費了美好的青春年華,耽誤了在校學習的大好時光。
固然大四學生可以有許許多多的理由而放松學習,不重視大四的課程學習和畢業論文的寫作。但是為大四所開設的那些偏重于運用的很有份量的專業課程,則對學生的知識結構的完整性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對大四課程的輕視,是
莫大的知識誤區。畢業生自我約束不夠。畢業生如果不立志考研和考公務員,對找工作又比較麻木和被動,則會出現心煩意亂,無心上課,放任自流的局面。“這些學生往往學習成績平平,人際關系緊張,性格內向,自覺對前途極為悲觀、失意,不知將來的路會在何方。”他們雖然無所事事,但也不愿去上課,整天閉門不出,不與人接觸和交往,懶得見人。更有甚者,晚上自由組織賭博、喝酒聯歡,通宵上網,夜不歸宿,白天則在宿舍里養精蓄銳。還有許多在校期間談戀愛的學生,感到面臨畢業,前途未卜,很可能勞燕分飛,天各一方,所以更加珍惜畢業前這為數不多的日子,他們整無忙于卿卿我我,逛街、下館子、泡網吧,忙得不亦樂乎,早把上課忘之九霄云外了。凡此種種,都表明,大四學生的活動重心已發生嚴重偏移,對專業學習造成巨大的干擾。
二、高校大四“空堂”現象對策研究
要解決目前高校大四“空堂”的問題,筆者認為應當優化社會環境,政府應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政策進行必要調整;用人單位應給畢業生足夠的理解和支持;加強高校對畢業生的管理,對畢業班的課程給予合理調整,科學安排。
(一)爭取創造良好的社會就業環境。政府應進一步完善和優化大學生就業
用人單位應給畢業生足夠的理解和支持,為大學生施展才能提供舞臺。其實,大學畢業生面對就業難的同時也經歷著新的就業觀的激烈撞擊。民營企業在就業市場上為數不少,而不受學生的青睞,當然不是他們不能改變傳統的就業觀念。他們也正在親身體驗、感受著來自求職路上的酸甜苦辣。一個個在就業大潮中艱難跋涉的身影,一次次在就業市場上的碰壁證明,問題往往不是出在學生身上,而是在招聘單位假戲真唱,有意無意在忽悠學生,讓學生苦不堪言。這些問題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我們就業政策、機制和招聘方式確實存在一些問題。
就業政策的缺失,讓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定心丸”,畢業生寧愿沒工作也不愿輕易就業;民營企業在就業市場上的明顯擴張,到處都有他們渴求人才的信息,但是很多大學生擇業的目光不愿在此停留。甚至有人打趣說:“首選機關,無奈到國企,實在不行到民企。”近年來迅速發展的民營企業掌握著資金卻找不到高素質人才,大量的畢業生腦里裝著知識卻等于找不到工作,錯位之間,我們應該呼吁政府在畢業生就業的政策上作出相應調整。筆者建議,只要給大學生兩顆“定心丸”,他們就會活躍起來。一個是勞動保障,政府部門要加大監管民營企業與太學生簽訂規范的勞動合同。另一個是社會保障,政府部門要加強規范用人單位為大學生購買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等福利,解除大學生的后顧之憂。但在目前這兩顆“定心丸”大多還沒著落。也就是說,大學畢業生不是挑,不是不肯到基層和一些民營企業,而是用人單位滿足不了他們的基本要求,所以在就業難的現實面前,也存在著人才短缺和用才若渴的矛盾現象。
針對就業市場供給不均衡現象的出現,在就業市場和高校之間應建立人才信息橋梁,以保證高校不同專業層次大學生的供應和就業市場的需求達到基本平衡。同時盡量減少信息不充分和不對稱現象的出現。當前的人才交流會都是一些大型和綜合型的,魚龍混雜,沒有細化和明確要求,導致大學畢業生盲目上陣,一齊涌向求職市場。畢業生白跑一趟,耽誤了上課,造成各種資源的浪費。筆者建議將以前大型的和綜合型的招聘會舉辦成專業性強的、規模小的有針對性的招聘會,并將本次招聘會所需要的人才信息準確地公布出來,讓畢業生提前知道,這樣畢業生就不會盲目奔波于各大招聘現場,將能做到目的明確,有的放矢。用人單位還可以選擇在學生上課間隙期進行招聘,比如雙休日和節假日就可以進行,讓畢業生做到學習和就業兩不誤。
用人單位不要過早地“搶市場”,應給高校以理解和支持,對學生的學業不造成干擾。對畢業生不應太苛刻,要多一些信任。現在不少用人單位不僅要提前進高校選拔優秀人才,有很多用人單位還提出有工作經驗者優先。這樣一來,許多將畢業的學生往往離畢業還有很長時間就找單位實習去了。已經找到單位的為了盡快適應工作的要求提前報到上班了。對學生來說,能夠找到工作遠比在學校學習知識重要,對用人單位來講,找到有工作經驗的員工更好。在這種情形下,學生選擇了提前上班而不是待在學校上課,豈不知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對雙方都造成了負面影響。學生知識掌握不夠,從長遠考慮將會影響到人才的可持續發展和企業的經濟效益,不能達到雙贏互利的目的。用人單位應信任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等他們安心修完高校設置的所有課程后,成為合格“產品”,而不是“半成品”或“殘次品”再使用,這樣更符合企業的長遠利益。
(二)加強高校對畢業班的管理,課程安排力求科學合理
“高校擴招后,我國高等教育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許多高校,尤其是許多實力較弱的高校都把主要精力用于擴張自己的規模上,而忽視了學生管理工作,造成了高校大門過寬,教師教學無壓力,學生學習無動力,學生曠課沒人管,考試如同兒戲,出現了畢業時學生人人都能輕松拿到文憑的局面。”對以上問題,高校應該重視加強對畢業班的管理。為了防止大四“空堂”現象的出現,在學生管理方面,學校應制定專門的畢業班管理制度。首先要嚴格考勤和考試制度,對無故逃課的學生進行批評教育,屢教不改者要按校規校紀嚴肅處理。其次,學校應把畢業班的管理納入正規化,不能把他們從心理上視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不能在行動上處處為其大開綠燈,應有一個相應的政策和制度來約束他們無故逃課的行為。這樣不僅可以杜絕畢業生逃課去宿舍睡覺、通宵上網、賭博、喝酒,而且讓他們鉆不了管理漏洞的空子。從而增加畢業班管理的成效,為了把這項工作做到實處可以讓班主任、輔導員跟蹤調查和抽查畢業班學生上課情況及平時活動范圍。同時,應把畢業生也納入到校園文化活動和集體活動中來,不要認為這些與他們無關,有意將其視為另類。大四期間,學生就業壓力大,出現心理彷徨郁悶等心理障礙者大有人在,如果忽視了這一點,會對大四的管理帶來更大的被動。所以高校學生管理者應多為他們提供相應的集體活動,引導他們不游離于正規的生活和學習軌道。最后,高校學生管理和相關單位應該全心全意為畢業生服務,可以幫助他們舉辦考研和考公務員輔導班和經驗交流會,可以安排公務員面試模擬現場,讓他們在應考方法和技巧以及心理上得到提前鍛煉。學校應協調好用人單位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可以向用人單位建議,在招聘時間和規模上,地域和信息上多為學校和學生考慮,甚至可以出面將用人單位請進學校,減少畢業生的就業成本,讓他們在校邊學習邊與用人單位面對面交流。
在加強畢業班管理的同時,在教學計劃和課程安排上也應作合理調整。首先,應改變傳統的排課模式。學生能夠老老實實上課應該說是為了學習,可現在的大多數學生是迫于考試的壓力,由于害怕考試不能通過,又怕不能正常畢業,面對專業必修課和學位課程,所以不得不上課。但是畢業班安排的課程都是些選修課,甚至是公共選修課,而且期末考試時寫篇論文就完事,那么學生逃課時心情會放松很多,沒有任何顧慮。鑒于此,高校教學管理者應該統籌安排整個大學階段的課程,把一些必修課安排在大學最后一年,考試時嚴格要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考風影響學風、教風。對畢業班學生的考試許多教師心慈手軟,往往考題簡單,考試不嚴,改卷過寬,有意放其一馬。豈不知,這恰好助長了學生逃課行為。對此,高校教學管理者要研究對策,而不能視而不見。
(三)畢業生自身要有主心骨
學生,應以學習為本。不要讓就業過多沖擊學業,本末倒置,失去了自己的追求目標。應該及早為自己制訂職業生涯規劃,正確評估自己的實力,找準自己將從事行業的興奮點,準確為自己定位,然后勇往直上,利用高校的優越學習環境和資源,從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當然,首先是學習,學習書本理論知識,還要進行實踐鍛煉,提高實際動手能力。其次,遵守校規校紀,積極參加校園文化活動,鍛煉協調組織能力。面對用人單位的挑剔,學生更應明白在校鍛煉自己實踐能力的重要性。盡量創造機會。提高自己的組織和協調能力,實踐動手能力。不逃課,不在宿舍床上浪費時間,不再迷戀網吧,不賭博、酗酒和滋事生非,不被愛情沖昏頭腦。趁著青春年華大好時光,發奮圖強。最后,畢業前多和有經驗的高校就業工作者交流,爭取少走彎路,拓寬就業渠道,及時準確了解就業信息,改變落后的就業觀念,在就業工作者的指導下,敢于創業。一邊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一邊全面武裝自己,以過硬的專業實力與良好的個人素質應對用人單位的挑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