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力祥
[摘要]儒家道德文化有著豐富而厚重的傳承核心價值觀的經驗和教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社會思潮的有效引領必然要從儒家傳承核心價值觀的經驗與教訓中汲取營養。儒家傳承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經驗在于形上立道、形下行道;明確主流、多元一核;政府立道、志士弘道;先尊德性、后道問學;基本教訓在于徒法不利于推行核心價值觀,不“依人建極”亦不利于核心價值觀的傳承。儒家傳承核心價值觀的經驗與教訓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社會思潮的有效引領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論資源。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思潮儒家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B82—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1539(2009)02—0032—05
一、問題的緣起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社會思潮的有效引領存在兩個基本前提: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四方面內容的正確方向,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社會思潮有效引領的前提;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效引領在方法論上的正當性問題,這關涉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社會思潮的引領何以可能的問題。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正確方向問題,我們沒有任何懷疑。就后者而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社會思潮的有效引領在方法論方面沒有既成的經驗,故此,探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社會思潮的有效引領的方法論問題就凸顯出來了。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社會思潮的有效引領的方法論問題,也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普世性價值觀何以可能的問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得以大眾化、普及化的一個基本條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中國文化發展的脈絡、線索與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而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社會思潮的有效引領的方法論問題可以從儒家傳承核心價值觀的經驗與教訓中吸收營養。儒家傳承核心價值觀的經驗與教訓,能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社會思潮的有效引領提供可資借鑒的深層資源。任何一種文化脈絡的開展,都是在既定的現有文化資源基礎之上的延續與深化。馬克思說:“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歷史條件下創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換言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效引領的方法論問題上,我們必須從儒家傳承核心價值觀的經驗與教訓中吸收營養,以期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社會思潮的有效引領。通過吸收與借鑒儒家傳承核心價值觀的經驗與教訓,豐富與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普世性價值得以實現。“傳統是社會的一種自然機制,借助它各代人互相聯系起來,并將前代人的經驗傳遞給后代人。后來人類發展取得的成就,在頗大程度上取決于這種自然機制所起的能動作用。通過傳統,社會精神成就的物質化才得以實現。”當前我們正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是其重要的一個方面。吸收儒家傳承其核心價值觀的經驗與教訓,有助于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社會思潮的有效引領得以實現。因為“文化傳統就是在社會上有組織地重復模仿中反映出來的群體經驗,它通過時空傳遞,在各不相同的人的集體中積累并得到再現”。由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社會思潮的有效引領必須從儒家傳承核心價值觀的經驗與教訓中吸收其精華。
二、儒家傳承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經驗
任何社會核心價值觀的產生與傳承都離不開本國的文化土壤和時代背景,儒家核心價值觀的產生與傳承亦是在中國這塊特殊的文化土壤和時代背景之下的產物,并由此而形成中國特色的價值目標、理想信念、規范等。學界普遍認為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為“三綱五常”,我們姑且不對儒家核心價值觀進行任何評價,因為任何形式的核心價值觀都是時代精神的產物。儒家的核心價值觀傳承已達兩千余年之久,足以顯示其傳承核心價值觀獨到的經驗。儒家傳承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經驗主要表現為形上立道、形下行道;明確主流、多元一核;政府立道、志士弘道;先尊德性、后道問學。在儒家的核心價值的傳承方面:形上立道、形下行道是從核心價值觀傳承的合法性來講的,或者說是核心價值觀的存在的合理性的經驗問題;明確主流、多元一核則是說明核心價值觀如何發展、如何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經驗問題;政府立道與志士弘道則是如何發展核心價值觀,并使之普世性、大眾化的經驗問題;先尊德性、后道問學則是針對核心價值觀的傳承個人所需的道德品質的經驗來談的。
(一)形上立道、形下行道
形上立道、形下行道在這里的本意是要求對核心價值觀的合法性、合理性進行論證與說明,并不是說要使核心價值觀在形上層面玄之又玄。形上立道、形下行道是儒家核心價值觀得以傳承的基本經驗,亦是儒家傳承其核心價值觀并使之長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原始儒家的核心價值觀諸如仁、義、禮、智、信、誠、孝等早已確立,但要做到這些核心價值觀的普世性、大眾化,首要的問題必然是對這種核心價值觀存在的合法性問題進行論證與說明。由此,在原始儒家那里便出現了“天”、“天命”的基本觀念。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發展諸多規律的認識不夠深入,產生了對天的敬畏之情,天的基本觀念為先秦儒家核心價值觀的傳承奠定了形而上學的根據。儒家的核心價值觀念來自于天道,核心價值觀傳承的基本理路是由天道過渡到人道。先秦儒家核心價值觀在天道方面的形而上屬性奠定了其合法性,因為如若違反天命,則“天命誅之”。因此,先秦時期人們對天命敬畏,皆“欽崇天道,永保天命”。在天命光環之下的儒家核心價值觀,人們是不能違背的,否則天命誅之。兩漢時期,“天”被進一步神化,董仲舒通過天人感應學說,在很大程度上確立了儒家核心價值觀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又通過人副天數、天譴說等,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儒家的核心價值觀的“可信性”、合理性,增強了人們對核心價值觀的敬畏。但董氏的天人感應說對儒家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很快就因為其形上層面的薄弱而幾近崩潰。再加上西漢之初重黃老之學,西漢末年佛教的傳人,內外交加,繼而出現了東漢末年儒家核心價值觀在信仰上的形而上嚴重危機,最終導致了魏晉時期的有無之辨、名教與自然之辨等。漢前期由于尊形而上之天道,儒家的核心價值觀得以鞏固與加強,漢以降至東漢末年,膚淺的天人感應學說使人民大眾、特別是士大夫階層對核心價值觀的合法性產生了質疑。唐以降,特別是宋明時期,為了挽救儒家核心價值觀的形上危機,一些有責任擔當意識的儒者便從形上層面對儒家的核心價值觀進行重新論證與說明,他們對儒釋道三家思想之精華進行重新整合,形成了理學,并提出了天理的基本概念,出現了宋明理學的三大主流派別。宋明理學的出現,強化了天的意志,使儒家核心價值觀在形上層面的論證得到了鞏固與加強,同時也為儒家核心價值觀的普世性、
大眾化提供了可行性。因此,對核心價值觀在合法性上的論證說明是傳統文化中的一項重要經驗。
(二)明確主流、多元一核
儒家傳承核心價值觀的第二個基本經驗就是明確主流、多元一核。所謂明確主流,就是率先確立核心價值觀在意識形態中的主流地位;所謂多元一核,并不是指各種文化孤立的、自生自滅的發展,而是指各種文化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種發展不同于“同化”與“合一”的過程,進而形成儒家核心價值體系,“核”即是核心價值體系之意。中國有句古語叫做:“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它平它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鄭語·國語》)。多元一核即是吸收其他流派的文化資源,為主流的核心價值觀借鑒與吸收,最終形成核心價值體系。如若以單一文化構筑核心價值觀,那只能導致主流的核心價值觀的窒息,最終導致核心價值體系的夭折。因為“政治高度統一必然扼殺民主,造成強權、特權和專制;科學文化定于一尊,必定使科學窒息,束縛科學、教育、文化、藝術的繁榮;輿論一律必定鉗制言論自由,形成萬馬齊喑,死水一潭,造成毫無民主的愚民;經濟一色只能缺乏相互競爭的活力”。即是說,儒家核心價值觀亦表現為多元文化趨勢,儒家核心價值觀的傳承汲取了多元文化的營養。先秦時期是諸子百家文化激烈碰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亦是形成核心價值觀的時代。先秦與漢初時代,核心價值觀的鑄就與形成主要在于形上層面的論證與說明。在魏晉玄學時代,儒家核心價值觀曾一度受到重創,主要原因在于儒家核心價值觀的形上學危機,或者說是信仰上的危機。為此,隋代王通首倡“三教可一”的基本思想。主張吸收釋、道的精華以壯大儒家的核心價值觀。宋明理學家明確主流,也即明確儒家的核心價值觀,多元合一的思想最終在宋明理學時期得到了完整闡釋。宋明理學即是儒釋道三家融合發展的結果。表面看來,儒家的有識之士批判佛教,但他們又巧妙地吸收了佛道的基本理論精華,從而使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不斷得以升華,不斷得以傳承。因此,明確主流、多元一核是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不斷得以傳承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古代哲人明確主流、多元合一的方法論原則即是遵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吸取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并以儒家核心價值觀引領多元文化追求,使儒家核心價值觀不斷普世化、大眾化,不斷得以傳承。
(三)政府立道、志士弘道
儒家對核心價值觀的傳承,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政府的鼎力支持,或者說是政府的大力弘揚。以下以兩次至關重要的政府弘揚儒家核心價值觀的決定為例說明之。一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弘揚儒家核心價值觀的政府決議。這次以漢武帝劉徹為首的政府高層決定,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與主導地位,使得專制“大一統”的思想作為一種主流意識形態成為定型,而作為一種成熟的制度亦同樣成為定型,完成了專制政治結構的基本工程;所謂“內圣外王”、剛柔相濟、人治社會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為有了一套完備的仕進制度而得以確立。漢武帝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為一個社會牢固、安定的勢力,并進一步推而廣之,最終使之成為整個宗法制國家的基礎。總之,這次高層政府立道,奠定了兩千余年封建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的主流。這說明了一個道理:核心價值觀的傳承必然要通過政府的大力支持,由政府頒布方針、政策、正式文件以確立核心價值觀,惟其如此,核心價值觀才能真正得以傳承,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在中國歷史上第二次關于儒家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會議為白虎通會議。這次大會的初衷是針對儒家經典而展開的討論,但最終由于楊終所奏的內容而發展成為一次確定核心價值觀的大會。因為漢章帝認為儒家學者的章句訓詁破壞了儒家的核心價值觀,因此,白虎通會議由討論經學問題最終發展為討論儒家的核心價值觀問題。“方今天下少事,學者得成其業,而章句之徒破壞大體,宜如石渠故事,永為后世則。”這次會議規格最高,由皇帝親自主持,最終確立了以“三綱六紀”為其核心價值觀。從以上事例看來,核心價值觀之傳承必須是政府重拳出擊,且有高層充分重視,如此方可實現其核心價值觀之流傳。此外,儒家核心價值觀在宋明時期繼續傳承,仍然是依賴政府的鼎力支持,或者說是統治階層的特別關注。
當然,政府弘道的一個重要方式即是政府在教育方面的重視,通過教育使核心價值觀的理念深入人心。儒家對核心價值觀的傳承在教育方面的重要表現為科舉取士。如《晉書》中提及科舉取士的方式:“今科舉優劣,莫若委任達官各考所統。”科舉取士的中心就是對儒家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的考核,“學而優則仕”,這在某種程度上極大地促進了人們對儒家核心價值觀的關注,使得儒家核心價值觀從觀念上升為理念,從外在的強加轉化為內在的自覺。故此,政府的方針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促進了核心價值觀地傳承。
儒家傳承核心價值觀還有一個重要的方式就是仁人志士的弘道。仁人志士是政府高官與老百姓之間溝通的中間橋梁,他們的存在能將上層統治階級的核心價值觀與下層百姓接受核心價值觀作一有機的聯系,最終使核心價值觀得以傳承。歷史上歷次核心價值觀的傳承,志士仁人功不可沒:在歷史上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在漢魏時期有董仲舒、郭象、韓愈等;在宋明理學時期有宋初三先生,有理學的開山周敦頤,理學的傳承者二程、朱熹以及他們的后學,陽明以及陽明后學,有張載開創的氣學派以及后來的理學的總結者王夫之等人,他們都是道學的傳承者,亦是儒家核心價值觀得以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
(四)先尊德性、后道問學
儒家傳承核心價值觀的另一個重要經驗是先尊德性、后道問學。何謂尊德性?朱子曰:“尊者,恭敬奉持之意。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極乎道體之大也。”從朱子對尊德性的注解可知,德性是最基本的倫理道德規范,朱子將它定義為正理。德性即是人類通過理智把握的最為普遍的、最為核心的道德規范,是人們行為的共同準則、黃金規則。尊德性是尊核心價值之基礎,歷代儒家一直將德性問題放在首位,德性文化堪稱是中國傳統文化最本質的特征,西方學人甚至將中國傳統文化理解為德性文化。由于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德性,將德性文化置于首位,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儒家核心價值觀的傳承。除尊德性之外,歷代學人還倡導道問學,那么何謂道問學?朱熹日:“道問學,所以致知而盡乎道體之細也。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修德凝道,即是凝儒家核心價值觀。關于尊德性與道問學,船山和朱熹的解釋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樣的,他們都強調道問學是提升德性最為關鍵的一環。道問學,按照朱熹與船山的解釋,“道,由也”,由此可知尊德性是問學的基礎。換言之,先尊德性而后道問學,尊德性是學習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也是儒家傳承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經驗,尊德性是道問學之前提與基礎。因此,儒家傳承核心價值觀的一個重要經驗即是尊德性,
然后道問學。另一方面,道問學也能促進德性的提升。因此,尊德性與道問學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但尊德性總是居于主導地位,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社會思潮的有效引領,必須將德性問題置于首位,提升公民最基本的道德素養,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社會思潮的有效引領。
三、儒家傳承核心價值觀的教訓
儒家對核心價值觀的傳承既有正面經驗,同時亦有負面教訓。儒家傳承核心價值體系的經驗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社會思潮的有效引領提從反面為我們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了教材。儒家傳承核心價值觀的教訓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徒法不足以推行核心價值觀
在傳承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如若單一以外在的法律規范強行推行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不但不能起到引領社會思潮的作用,而且還會適得其反。因此,傳承核心價值觀必然要先尊德性。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的秦始皇統一了貨幣、度量衡,使“車同軌、書同文字”。秦始皇所推行的是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但是他推行核心價值觀的方法卻令人費解,因為他以法家思想來推行儒家的倫理秩序,實際上,秦始皇所奉行的是以法推儒,即采取“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后合五德之數。於是急法,久者不赦”,結果導致了秦朝在短暫的15年內便滅亡了,這標志著其核心價值觀的夭折。因此,如若僅僅依靠法律制度強制推行核心價值觀,其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最終加速核心價值觀的衰亡。由此,我們認為徒法不足以傳承核心價值觀。從比較成功的傳承核心價值觀的經驗來看,傳承核心價值觀應遵從德主刑輔的基本原則,也即推行核心價值觀應當采取的方式是既注重外在的他律,同時也應當注重公民內在的道德修養。推行核心價值觀時,強調德為先,德法結合,如此才能真正推行核心價值觀。由秦始皇徒法傳承核心價值觀可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觀對社會思潮的有效引領,必然要通過提升公民的基本道德素養來實現,而不是以強制的方式或者是以暴力的方式推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二)不“依人建極”不利于核心價值觀的傳承
儒家傳承核心價值觀的另一個教訓是核心價值的傳承不是“依人建極”的。“極”是指最高的道德原則、標準。傳承核心價值觀必然以人為本,或者說“以人為依”。這是我們從儒家傳承核心價值觀得出的第二個教訓。“依人建極”是傳承核心價值觀的根本,不“以人為依”不利于核心價值觀的傳承。儒家核心價值觀發展到宋明理學時期的一個重要命題即是“存天理、滅人欲”,不管這個命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正確與否,從后來的仁人志士傳道看來,理學家的這一命題并未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基本思想。為此,后儒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抵制理學家的這一核心命題的,表現為儒者內部亦起了爭議,如顏元甚至提出理學家“以理殺人”的命題,這對核心價值觀的傳承構成了嚴峻挑戰。因此,儒家核心價值觀的傳承,必然要“依人建極”、“以人為依”,這亦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效引領社會思潮所應當吸取的教訓。此外,在儒家傳承核心價值觀時,空談心性問題亦不利于核心價值觀的傳承,這亦是我們應當吸取的教訓。明末清初的實學思潮所提出的宋明理學家之陸王心學空談心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儒家核心價值觀的傳承。因此,傳承核心價值觀要講求經世致用,這是我們所應吸取的又一教訓。
結語
每一時代核心價值觀的出現都是時代精神的產物,其核心價值觀的傳承亦是與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相適應的。儒家傳承核心價值觀的做法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從正面經驗來說,形上立道、形下行道為我們提供了傳承核心價值觀的合法性的論證與說明。明確主流、多元一核說明在傳承核心價值觀時,應明確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然后吸收其他文化資源之精華,做到多元合一,惟其如此,核心價值觀才能更加具有實力,豐富與完善自身,真正實踐有容乃大之精神。政府立道、志士弘道則明確說明了傳承核心價值觀時,上層領導應當關注與重視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并從制度層面、法制層面、教育層面對核心價值觀予以關注,加上仁人志士之弘道,辯正闡釋,百家爭鳴,如此才能實現核心價值觀的傳承。最后,對于黎民百姓而言,弘揚、傳承核心價值觀應當采取的方式是他們先尊德性,然后道問學。即是說,傳承核心價值觀,應該把培養百姓之德性問題放在首位,如此,才能“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就反面教訓而言,以法律的方式傳承核心價值觀,不強調先尊德性,則很難實現核心價值觀之流行與推廣,如此,則很難實現核心價值體系對社會思潮的有效引領。其次,在傳承核心價值觀時,如若不“以人為依”和“依人建極”,則不能真正弘揚和傳承核心價值觀。在討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社會思潮的有效引領時,我們不可能跳躍傳統,而只能尊重傳統。故此,以上有關儒家傳承核心價值觀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社會思潮的有效引領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