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臺北特派記者 王 堯
位于桃園縣慈湖的蔣介石陵寢,是臺灣的熱門觀光景點之一。但過去很少有人知道,陵寢的后方還有一處別有洞天的世外桃源———后慈湖,那里也是上世紀60年代臺灣為“反攻大陸”準備的戰備疏散用地。這個昔日神秘的所在經重新整修后,將于5月1日向公眾開放,有關“國光計劃”和“黑貓中隊”的部分文件也將隨之曝光。本報記者在桃園縣政府觀光行銷處的安排下,得以先睹為快。
戰備辦公室從未使用過
一泓碧水波瀾不興,滿目青翠泫然欲滴,幾幢白色的平房在濃蔭中時隱時現。行進在湖畔步道上,恍若闖入瓊瑤小說描繪的人間仙境。如果沒有導覽,人們很難相信,這就是長年被軍事管制的后慈湖,山坡上5棟白色的平房就是當年的戰備辦公室。
與人來人往的前慈湖相比,新月形的后慈湖格外清幽。它原名“龍過脈埤”,為桃園農田水利灌溉埤塘,與前慈湖有溪水相通。桃園縣觀光行銷處的葉幸樺小姐介紹說,由于后慈湖長期為軍事管制區,環境保護相當完好。湖畔步道更是享受森林浴的好地方,據說當年蔣介石與夫人宋美齡常在這里攜手散步。
前行不遠,只見一葉竹筏靜靜地泊在湖邊,筏上孤零零一把竹椅,令人有物是人非之感。“這個竹筏是復制品。據說,早年大溪地區陸上交通不便,蔣介石先生經常乘坐這種竹筏。”葉小姐說。湖畔山丘的步道連接著5幢白色的平房,這就是當年的戰備辦公室。上世紀60年代,蔣介石根據當時的臺海情勢制定了戰時疏散計劃,大溪就是當時“總統府”防空疏散地,為配合該計劃在后慈湖興建了防空洞作為戰時指揮所,并興建了5棟辦公室作為“總統府”秘書長和參軍長(當時“總統府”設的官職)等人的辦公場所。5棟戰備辦公室相對獨立,隱身在樹林中,中間以步道相連。多年來,預想中的疏散并未發生,這5棟辦公室也從未使用過,到2007年11月移交給桃園縣政府時已是破敗不堪。桃園縣請來專家以新型建筑材料加以整修,將其改造成不同主題的展示室和休憩區。其中1號辦公室的展示主題可歸納為“解密”,“反攻大陸”的“國光計劃”部分文件資料在此曝光,當年專事大陸高空偵察的“黑貓中隊”也浮出水面。文件顯示,“國光作業室”在臺北縣三峽大埔成立,初期以任務編組由各軍總部分別成立“陸光”、“光明”及“擎天”作業室,編制207人,由朱元琮將軍主持,為當時三軍之精英,并進行相關演習及任務,是當時最高機密單位。“國光計劃”包括敵前登陸、敵后特戰、敵前襲擊、乘勢反攻和應援抗暴5類共26項作戰計劃,于1965年達到高峰,所有干部都已預留遺囑,1972年“國光計劃”被迫終止。
展示柜中,由“國防部后勤參謀次長室”謹呈“總統”的“國光演習后勤重要整備報告”紙頁已發黃,“黑貓中隊”黑紅雙色的徽章依然鮮艷奪目。在以“穿越中國大陸的無聲之墻”為題的展板文字中,“黑貓中隊”是“多次深入大陸各地、征集大量情況,屢次完成偵照任務的精英”,但大量傷亡也是不容回避的。展品中有不少“黑貓中隊”成員身穿飛行服被蔣介石接見的照片,有蔣經國看望中隊成員遺孤的照片,還有有“上將蔣經國”標識的特制橘色“黑貓中隊”制服。更有詳細的“空軍陣亡人員統計表”,起止時間是1949年1月至1965年12月。
2號辦公室是“永遠的第一夫人”宋美齡特展,以多幅老照片和畫作勾勒其傳奇人生。3號辦公室完整復制了蔣家人常落腳的慈湖賓館內部陳設。慈湖賓館在蔣介石去世后改建為慈湖陵寢,其原有家居陳設不對外開放。不過,看了這些復制品也可以大略了解蔣家人的生活起居。宋美齡臥室有一張桌面傾斜的特制書桌用以作畫,衛生間則以粉紅色為主調。餐廳中,特制的蔣家專用餐具相當精美;展示柜里,蔣經國夫婦和孩子們送給蔣介石夫婦的圣誕賀卡溫馨恬淡,折射出這個前寶島“第一家庭”不凡而又平凡的生活畫面。4號辦公室以慈湖生態為主題,運用互動投影裝置,讓游客領略與魚、蝶、螢火蟲和蝙蝠互動的樂趣。其中“魚池”最為有趣,看似平常的地板,如魚兒來往嬉戲的池塘,人腳踩到的地方,魚兒便會受驚逃開。5號辦公室展示了一些有關慈湖歷史和5棟戰備辦公室興建的檔案資料,設有露天和室內咖啡座。男服務員身穿仿當年“國民革命軍”的軍服,與現代的室內設置相映成趣。
隧道可提供數百人生活所需
參觀完戰備辦公室,我們順步道而下,尋覓戰備隧道的蹤跡。據說,該隧道長約150米,由一個廢棄的煤礦坑道改建而成,混凝土結構,主要做防空避難之用。內有3扇厚重的防爆鐵門,足以抵擋一般炸彈或輕型火炮的攻擊。里面有廁所、廚房、指揮所和很多汽油桶、發電機、各種通氣設備、儲存水,可以提供數百人生活所需。
隧道有兩個出入口,第三個出入口在慈湖陵寢的后方。大家都想一窺“秘道”的究竟,然而葉小姐告訴我們只能借助高科技實現這個愿望了。原來,“國光計劃”中止后,該戰備隧道也隨之塵封,幾十年來竟成了數百只蝙蝠的家園。經生態專家鑒定,這些蝙蝠都是臺灣稀有保護類動物,縣政府決定保持戰備隧道原貌,不作整修也不對外開放,但架設了紅外線攝影機等監測系統。未來游客可在4號辦公室或網絡上觀看蝙蝠在洞中的生活情況,也可從隧道終點處外墻懸掛的液晶電視中觀看。雖然不能進入戰備隧道體驗當年情境,但沿途綠色厚重鐵門微啟的通道出入口和廢棄崗亭一起,無聲地訴說著歷史的沉重。
“生態環境的保護是我們開放后慈湖地區首要考慮的因素,所以我們規劃每天只開放400人參觀,3個月后可能視情況再增加一些。全天劃分為8個時段,每個時段不超過50人。游客必須提前在網上申請,規劃中的游覽路線是4公里,約需3個小時左右。這也是為了保證游客的旅游品質,讓游客真正體味人間仙境、世外桃源之美。”桃園縣觀光行銷處處長陳國君這樣表示。
后慈湖瞄準大陸游客
臺灣政黨輪替后,慈湖等地的政治意涵已不比當年,除謁陵外,更多人是為觀光而來,臺灣多數普通民眾將其視為假日休閑的好去處。去年后慈湖曾經短暫地部分開放過,有機會一游的民眾對其景致都是贊不絕口,對人文歷史的東西倒是見多不怪了。
“反而是大陸和外國游客,對于兩蔣和兩岸對峙的歷史比較感興趣。”陳國君說。曾有人擔心有些展品會招致大陸游客的反感,對此,桃園縣長朱立倫認為,不管你對歷史人物有正面或負面的評價,他們永遠是歷史資產,也是很好的觀光資源。事實上,桃園縣“拼觀光”,瞄準的就是大陸游客這個潛在市場。▲
環球時報2009-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