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琴
教師的專業學識與品德修養對學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培養自己的陽光心態,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與良好的反思意識,做一個有涵養、有氣度、有底蘊、有智慧的好教師。
目前,“養成教育進課堂”活動在我校開展得如火如荼,不少教師都在積極思考:如何讓養成教育更加有效?如何把學生培養成為合格文明、健康陽光的現代職中生?觀點不一,方法不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認為,教師的“榜樣”與“引領”作用在學生的養成教育中是至關重要的,教師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修養,做好學生的表率,從而去推動養成教育更加有效、持續地開展。
個人認為,我們教師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實踐:
多培養陽光心態,做一個有氣度的教師
教師隊伍是知識分子密集的團體,由于晉級、評優等因素的負面影響,教師之間相互詆毀、攻擊的情況時有發生;部分教師認為當教師沒有成就感,工作紛繁復雜、收入也不高,整天唉聲嘆氣、牢騷滿腹;部分老師整天忙于應付各種事務,業余生活簡單枯燥,人生缺乏進取動力,長此以往,心理容易出現偏差,變得偏激、沖動、易怒、多疑,染上了“職業倦怠癥”。
要知道老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教師和學生朝夕相處,教師的精神狀態如何,都會對學生產生直接的影響。一個心理不陽光的老師,難以將陽光照進學生心里,容易將自己的不良情緒發作在課堂上、與學生相處中。所以培養教師的“陽光心態”非常重要,陽光心態就是寬容、豁達、積極。教師要善于進行換位思考,不要用僵化的思維、自己多年習慣的眼光看待同事與社會。遇事要善于從自身角度找毛病,以誠待人,不要動不動就怪罪于別人,要樹立“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意識,要明白同事間既競爭又合作的道理,要明白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常想想那令人滿意的一二,心情就會慢慢快樂起來。
同時我們更應該明確“生命是一種過程”,人的生命最終肯定走向死亡,但充實的一生是我們豐富的遺產。所以要多發揚奉獻精神,工作中、生活中少計較得失,樹立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厚德載物、公私兼顧。同時善于正確地評價自己,使自己成為自信、自愛、自重的心理健康的人。
多培養讀書習慣,做一個有底蘊的教師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可見讀書對于一個人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現在,人們不僅僅把讀書獲取知識視作改變命運的途徑,更把它作為完善自己、豐富自己、提升自己的武器。朱永新教授指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所以我們作為一名教師,光有現存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社會在發展,知識在更新,勢必要求我們養成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習慣,才能使自己不落伍、不掉隊,保持源頭活水,時時有新知識與學生交流,平等對話。
我們不妨把別人泡網吧、喝咖啡的時間利用起來進行學習,挖掘知識的深、廣、新、專。深,就是要通讀教育理論、著作,理清其來龍去脈,并能利用理論從宏觀上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廣,就是要看看本專業以外的書,要看得雜一些,如學生喜歡看的書,教師也要有所了解,以利開闊視野,觸類旁通。新,就是要多看各類教育報刊雜志,捕捉教育研究的前沿信息,掌握教改動態,了解教學熱點。專,就是多看與自己本專業相關的書刊,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因此我建議每位教師在新年伊始都要給自己制定學習計劃:讀幾本好書,看幾份教育報刊,觀
摩幾節公開課等等,讓自己的“一桶水”能夠不斷地更新,真正做到“活到老,學到老”。
多培養反思意識,做一個有智慧的教師
不少人認為:當一名教師很容易,兩三個輪回就熟悉教材了,然后可以一直教到退休,有部分老師就是這樣“年復一年”地重復著自己,這樣的重復對學生、對自己都是沒有意義的。我們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是個“智慧者”,必須要本著對學生負責的目標,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教學改革、課題研究等多作一些思考。
古人一日三省,我們應該每天抽出一定時間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反思。想想自己在上課時是機械地使用教材,還是在不斷地創新?是人為地照搬,還是匠心獨運地創造?是逢場作戲,還是藝術雕琢?是循規蹈矩,還是標新立異?是讓學生主動參與還是一言堂?對學生是啟發引導還是嚴厲壓制?堅持一段時間以后,你肯定會找到一種更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實施教學,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總之,在自己的教學領域中不斷嘗試、探索、追求,使自己的教學年年有改進,水平不斷提升,工作越來越得心應手,越來越有成就感。
我們在“腦勤”的同時,更應該“手勤”,比如說要記筆記,建成“資料庫”;收集資料,形成“信息源”;堅持寫教育日記,匯成“蓄水池”等等。
總之,“學校無小事,事事皆學問,教師無小節,節節是楷模。”我們教師素養的提升不僅表現在課堂的教學水平上,還體現在課外良好的品行上。我們要以高尚的師德、精深的知識、先進的教學理念、科學的教學方法及健康的人格來影響人、教育人、培養人,一邊成就自己,一邊造福學生。
(作者單位:浙江紹興縣職業教育中心)
責任編輯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