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方方 邢佳 尚淑嫻
中圖分類號:D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011-01
摘要:以人為本是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現實的、適時的需要作為價值取向。堅持以人為本就要求特別關注人的發展和人的價值的實現,把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統一起來,促進社會主義文明向更高的層次邁進。這也就要求政府在關心GDP增長的同時也能特別關注國民幸福指數的提升,如何能讓兩者更好的結合,共同構建一個衡量執政為民的標準,這對于更好的貫徹以人為本有著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GDP;國民幸福指數;以人文本;執政理念
一、國民幸福指數的內涵
現在人們經常問起或被問起一個問題:你幸福嗎?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心理學家和部分社會科學家研究認為,在富裕的社會里,金錢并不是萬能的,對于衣食無憂者來說,金錢能夠買到的幸福感其實少得可憐。
幸福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是人對于外部客觀事物的一種主觀上的感受,是人對外界環境和個體生活質量滿意程度的一種相對穩定的心理反映。這種心理反映,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體驗和期望值 ,它是由人們所具備的客觀條件以及需求價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是人們對自身存在與發展狀況的一種主觀的心理體驗。
幸福指數就是指把人們的主觀幸福感作為一項指標,通過運用專門的測量方法去獲得人們主觀幸福感的量化結果。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即國民幸福總值,或者稱作國民幸福指數,它是衡量人們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狀況的感受和體驗,即人們所獲得的幸福感的一種指數。
二、國民幸福指數提出的客觀必然性
1.消除對GDP的盲目崇拜
傳統的GDP不能準確反映經濟的增長和增長過程中成本及財富分配。它并不是評價一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唯一標準,不能反映民生狀況的全部真實信息,甚至可能以單純的GDP增長而忽略了一個國家發展及社會變革方面的不足。像這樣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的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把經濟的增長和國民幸福的提升等同起來,而沒有真正去考慮如何把經濟的增長轉化為真正的國民幸福感。
2.可以借鑒的外國實踐——“不丹模式”
外國就有在實踐國民幸福指數方面的成功例子,如不丹國王第一次將幸福指數引入宏觀領域中。提出政府應關注人民幸福,以實現幸福最大化為目標。他提出,“國民幸福總值”主要包括發展經濟、保護文化、保護環境和實行良政等內容。預計到2020年,“幸福社區”將以多種形式出現,這將改變了傳統的對GDP的崇拜,使人們對實現人的價值的途徑進行了更深入的思考。世界銀行主管南亞地區的副總裁、日本的西水美惠子對不丹的創舉給予了高度評價。她說:“世界上存在著唯一一個以物質和精神的富有作為國家經濟發展政策之源,并取得成功的國家。這就是不丹王國,該國所謳歌的‘國民幸福總值遠遠比國民生產總值重要得多。”
3.國民幸福指數提出的主觀客觀條件
首先,建國60年里,我們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GOP的不斷增長,無不顯示著我們的物質生活的豐富,在物質貧乏的年代,能吃的飽穿的暖就是幸福,但在現今物質生活得到了保障的前提下,人們要追求的是更高的需求,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就會不斷有新的目標新的需求出現,一個新興的詞匯闖入了我們的生活——幸福指數,精神上的愉悅和心靈的滿足感是現代人所追求的,這也就是幸福指數的衡量標準。
其次,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我黨的政策也一直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
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目的是以人的發展統領經濟、社會發展,使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與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相一致,使發展的結果與發展的目標相統一。我黨是與時俱進的,隨時以人民的需要為自己的行動目標,那么在現階段,政府需要轉變發展理念,適應這種社會發展的需要,切實的去實行國民幸福指數的標準,真正做到執政為民。
三、GDP與國民幸福指數在以人為本執政理念中的體現
我國各地政府、研究機構及學者也積極地參與到幸福指數體系的構建和實踐中來.。2006年9月12日國家統計局指出中國將推出幸福指數等新的統計內容,這也更加證明了我們構建幸福指數體系的決心與信心。
1.轉變政府發展理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政績觀
堅持以人為本的政績觀,是當前形勢的需要,這種政績觀就是要創造真正惠民、利民的政績,創造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績,而不是只搞面子工程,盲目片面的追求GDP的增長。在政績評價上,不僅要看經濟建設成果,還要看社會進步成效;要看人民得到的切實的實惠和生活的滿意程度。要通過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和有效運用行政力量提升人們的幸福感,通過了解幸福指數,政府可以更好地利用它來為宏觀決策提供可靠信息,及時了解民生狀況,以便制定和完善相關措施和機制來減少或消除導致人民群眾不滿意或滿意度低的因素。從而促進人民幸福感的不斷提高。當然,在實施過程中,后期的調查分析要跟上,群眾的測評及意見要及時聽取,以便及時調整措施和手段。
2.GDP與國民幸福指數的有機結合
“國民幸福指數”成為一項考量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軟指標,對執政理念的進步有著積極的意義,它跟GDP相比更具有人性化的特征,也更符合現今的社會需要,但要理性的對待國民幸福指數,看到其自身的局限性,幸福是目標而非手段,幸福感作為一種主觀的心理感受,它所提供的測量結果不具有精確性和確定性。另外,消除對GDP的盲目崇拜并不代表不承認GDP的衡量作用,所以幸福指數的研究要建立在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環境改善的基礎之上,它不能是飄在空中的。而是要構建GDP與國民幸福指數相結合的衡量標準,取長補短,國民幸福指數要與GDP合理有機結合,既做到互相印證,互為因果,又在各自負責的層面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這樣相并存相融合的結果是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一大進步,更加豐富了它的內涵,也更有利于實踐的深入。
參考文獻:
[1] 邢平均.關于提升國民幸福指數的若干司考[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7.2
[2] 吳洪森.不丹模式與幸福總值[J].中國電子商務.2006.1
[3] 楊作書,楊雪松.人的發展人的發展·和諧社會與國民幸福指數[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6.6
[4] 張潔.淺議國民幸福指數與GDP[J].經濟師.2009.2
* 作者簡介:奈方方: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08級研究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邢佳: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08級研究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尚淑嫻: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08級研究生,法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