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根敏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330-02
摘要:分析高職院校就業指導的現狀,對如何提高高職院校就業指導有效性提出了幾點思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就業指導;有效性
就業指導是以培養、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和素質為目的,將大學生的就業指導貫穿于大學生活的全過程,對大學生在校期間如何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如何為求職面試做準備,如何解決在求職活動和就業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系統地指導。
以往,提到大學生的就業,大學生們會認為這只是到大學畢業前半年才需要考慮的事。在那半年里,大學生們會風風火火地奔赴各地人才市場;學校也會在這半年里開設各種各樣的就業指導課程。這種“臨陣磨槍”式的學習、培訓,往往帶給大學生的只是具體的求職技巧上的指導,諸如面試穿衣要領、簡歷制作、如何更吸引人之類的問題,而沒有從根本上改善和提高他們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
因此,大學生就業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啟示我們:大學生就業準備絕不僅僅是最后半年或一年才需面對和投入的任務,而應該是貫穿在他們大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就是說,大學生的就業應該從入學時開始抓起,對他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特別是對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來說尤其重要。
一、目前高職院校就業指導中存在的問題
1.職業生涯教育方面的缺失
長期以來人們關注更多的是考了多高的分數、上了什么樣的學校,至于為什么選某專業,選了這個專業后就業情況會如何等等問題很少考慮。所以我們很容易見到教育與就業脫軌的情況。而至于自己適合什么職業、選擇的職業該如何發展等等關系每個人一生職業發展的問題,知道的更少。所以學生就業時像該做什么工作等這些基本的問題都顯得很難處理。
2.目前勞動力市場發展相對滯后
激烈的職場競爭、激增的應屆大學生、嚴重的區域性就業失衡——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等問題,讓大學生就業越來越困難。人們都希望到經濟發達地區工作,而這些地區正是就業競爭較大的地區。尤其是高職畢業生社會經驗不足,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容易眼花繚亂、無所是從,在求職擇業過程中往往好高騖遠,或只顧眼前利益,或膽怯焦急等,這些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3.指導老師數量嚴重不足
目前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還沒有得到重視,流于形式,缺乏教育。雖然幾乎每個高校都有自己的職業指導部門,但多注重政策層面的指導,多關注“就業”本身的問題,至于就業質量的高低,則很難顧及。
很多高校也陸續都安排相關老師來進行學生職業發展方面的輔導,但真正具備專業能力的老師很少。一些老師接受了相關的培訓,但針對高職院校老師的培訓則多偏理論,案例也是只針對學生,離真正的職場情況還有一定距離。究竟做了多少實質性的、有用的工作,恐怕也只有快畢業的學生及高校自己知道,從職業發展方面的師資的配備上看也顯得嚴重不足。
4.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和創業教育
目前有些學校把就業指導課納入了教學計劃,按時授課。但僅限于理論教學,課堂上教師侃侃而談,如就業心理準備、求職擇業技巧、如何應對面試等,系統全面,思路清晰,教師只是從講授理論出發,學生接受理論為止,對學生的基業指導有紙上談兵、隔靴搔癢的問題,就業指導效果不理想。把教學生如何打造自己、展示自己,去適應社會組織的要求與挑選的觀念占主導地位,較少有創業教育的觀念。導致全體學生千軍萬馬擁擠在擇業的獨木橋上,而具有創業素質的學生由于缺乏強有力的指導,沒有形成很強的創業意識、創業觀念,對身為高職生進行創業缺乏信心,在創業過程中走了很多彎路。因此,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中要加強實踐教學和創業教育。
二、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重要意義
1.是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
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是把大學生求職這一特定階段的任務放到整個生涯發展的背景中加以探討,幫助學生進行深度的自我探索、職業定位,提升職業決策能力與職業素質,從而使他們能夠科學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活和未來的職業選擇,最終達到人與職業的最優結合和個人的全面發展。
2.是社會人力資源合理配置的需要
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他們的成長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穩定都有著重要影響。根據一項對大學生初次就業流動率的調查,50%大學生在一年內更新工作,兩年內流動率近75%,缺乏對職業的長遠規劃,求職選擇中存在盲目性是高流動率的主要原因。
3.是學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
職業輔導工作的開展,能夠促進學生審視自我、探索自我、提升自我、激發學生發展自我的內在動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職業觀,從而以職業生涯為導向,更為主動、有效地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成為符合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優秀人才。因此,職業生涯輔導也是大學人才培養工作的有機結合。
4.是輔導員工作的重要任務。
“就業”、“職業”與學生的未來發展直接相關,為每個學生所關注;學生在大學生活中所出現的很多問題,如學習動力不足、專業選擇、心理與心態問題等,也往往與此直接或間接相關。因此,組織和參與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輔導是輔導員工作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加強高職院校就業指導的幾點思考
1.要強化就業觀教育
隨著我過勞動就業制度的改革和就業機制的不斷完善,大學生對就業指導要求越來越高。而就業指導工作并不能從根本上滿足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要求。這就需要就業指導與時俱進,轉變觀念。對畢業生加強擇業觀、事業觀、人生觀“三觀”教育,積極轉變學生就業觀念,樹立就業光榮、從基層做起的光榮思想。
2.要強調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相結合的特點
就業指導課程應擺脫原來純技術指導的狹隘,立足:“先生存、后發展”的關鍵理念,從職業生涯、人生規劃這一更高層面上去認識和把握就業行為,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創業教育、守信教育、擇業觀教育、職業道德教育。采取開設就業指導課為主并邀請人力資源、法律法規、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專家、學者給畢業生以專題講座的形式進行綜合輔導、現場討論、個案分析、模擬“雙選”訓練、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的輔導。讓學生在不同的授課方式中去感悟、去思索,從而將產生一定的學習動力,也使教學活動充滿生機和活力。因此,就業指導課的開設尤其要強調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相結合的特點,體現出更多的人文關懷。
3.要有市場化的意識
從事就業指導工作的教師要有市場化運作的觀念、能力和作風,必須掌握一定的職業指導技能。因此,對于每一個高職院校而言,配備和培訓一支精干、高效、穩定的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將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組織工作。這支隊伍的建立和發展,形式可以不拘一格,譬如“校內自培”方式、“跨校聯培”方式、“校外引進”方式等。甚至可以從各企事業單位或機關的優秀人員中引進,以建立一支在思想觀念、辦事能力和工作作風上能與學校畢業生就業戰略相適應的就業指導工作隊伍。教育學生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先生存后發展”、“就業不如創業,找飯碗,不如造飯碗”的就業觀,反對好高騖遠。這不僅僅是指導高職生就業活動的需要,同時生存和發展,也是高職教育辦學的主題。
4.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鑒于就業指導這門課的一系列特點,要真正地把就業指導課上出效果,還可以走出教室到企業、超市等。現場教學的啟發、感悟,比教室里的說教,可以事半功倍。授課教師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院領導、系領導、企業負責人、優秀畢業生、成功的企業家。一方面學生知道了來自用人一線的最直接信息,另一方面學院的領導也可以親耳聆聽學生的呼聲。使得學生和領導、企業家、成功人士零距離接觸,讓學生對與自己切身利益有關的事情積極思考,細心體會,用心揣摩,探其精微,尋其奧秘。因此,要想解決好學生擇業、就業及今后更好的職業發展的問題,在師資配備上應具備專業資格的職業規劃專業人員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所謂“天助自助者”,只有學生們能夠掌握切實可行的職業規劃及就業技能才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之計、長久之計。當學生們學會如何進行自我職業規劃,如何擇業,如何求職及如何在職場中取得適合自身的職業發展時,就可以真正激發求職主體。我們國家就可以減少大量的就業投放,而實現更好的就業效果。
總之,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高職畢業生就業工作面臨的形勢依然非常嚴峻。高職畢業生的就業關系重大,意義重大,而難度也很大。堅持高職辦學方向不動搖,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從社會需求出發,準確定位,全面實施“雙證書”制度,是高職院校提高就業率的基石和保證。高職學生要想在日趨激烈的就業市場競爭中取勝,自身的專長能力及應對市場的較高的綜合素質則是首要的強勢資源;學院的就業指導工作,則是重要的導動力、推動力和連接學校與市場的中介與橋梁。因此,實現高職畢業生充分就業,是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的一個大系統工程。作為教育機構,我們首先要堅定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辦學方向,從專業到技術技能及人才培養模式都要適應社會就業市場的需求,創造高職專業競爭優勢,創造高職畢業生社會稀缺技術技能資源競爭優勢;其次學校要進一步強化、組建和培育高素質的就業指導工作人員隊伍,這樣才能不斷開創高等職業教育就業指導工作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竇俊潔.論高職就業指導體系的構建和“四動”法.培訓與就業.2005(9)
[2]范玉珍.高職就業指導工作中的主要問題與對策.遼寧高職學報.2007.(7)
[3]周月華.高職就業指導探討.中國培訓.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