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華 王曉東
中圖分類號:G8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021-01
摘要:清明節期間的傳統體育具有獨特的文化意味和健身價值。自古以來,人們就注意在節日里放松身心,投入到大自然里,盡情享受強身健體的嬉戲,不少賦予節日特點的民族體育由此慢慢發展起來了。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實地調查法等研究方法對清明期間傳統體育的成因、文化意味和健身價值進行探求,旨在展示其內在的文化意味和價值的同時,提出在當今開發利用民族體育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清明節;民族體育;文化意味
清明節的體育活動有著較深的文化意味,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萬物平等的自然本原思想,敦促人們進行一些戶外活動,正是為了順應陽氣上升,萬物萌動之理。為此,清明期間的積極戶外活動成為了人們喜愛的習俗。
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拔河和蹴鞠等傳統體育活動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審美情趣,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樸實、熱情、開朗、健康的品質特征,民族性情盡顯其中。如能合理挖掘和利用其內在的價值,發揮、拓展和強化其功能,不光對民族傳統體育等非物質文化的繼承發展有利,而且對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經濟建設,建設和諧社會意義重大。
一、踏青
1.起源及文化意味
踏青,又名春游,是清明節中重要的休閑健身活動,源于遠古農事祭祀的迎春習俗,具有相當久遠的歷史。相傳西周時期,每當立春之時,天子常率百官去郊外舉行迎春儀式,祈禱上天保佑,鼓勵農事,后來活動漸漸地成為一種帶有理智特點的休閑習俗,流傳下來,并在踏青過程中進行一些娛樂活動,形成了一種綜合性的健身和陶冶性情的活動形式。到春秋時,踏青成為一項較為普及的娛樂活動。據《論語》記載,孔子是非常喜愛踏青活動的。漢至魏晉時期,帝王貴族常于春季出游踏青,郡縣官吏也常以勸農鼓勵人們參加春游活動,并在迎春演禮的基礎上增加了許多賞心悅目的余興節目和有意義的休閑活動。(《漢書·食貨志》)春日踏青到唐代時已成為一種非常流行的娛樂休閑活動,歷史文獻也記錄了清明春游的許多情景:王維《寒食城東即事》中“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已”。李中:《都下寒食夜作》中“香塵未歇暝煙收,城滿歌事勝游”。羊士諤:《寒食宴城北山池》中“別館青山郭,游人折柳行”。《麗情集》一書也記述了唐玄宗帶宮人出東門,姿游踏青之事,可見清明踏青之盛。宋代踏青之風更盛,張擇端的《清明河上圖》將清明時節京郊人們踏青遠足的生動表現描于畫卷上。《東京夢華錄》載:“清明節---風新墳皆用此日拜掃,都城人出郊,士庶嵢,田野如市”。明清時期,踏青活動更為流行,成為了各階層常見休閑娛樂活動。
2.健身作用
作為一項頗具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踏青,具有健身的作用。清明踏青為平日里循規蹈矩生活慣了的人們提供了一個釋放心情的機會:在春天明媚的陽光里,告別蟄伏的戶居生活來到大自然中,吸著青青綠草的氣息,踩著松軟的土地,行進在姹紫嫣紅,鶯歌燕舞的鄉間小路上,心情是輕快愉悅的。踏青途中,走走停停的肢體運動可以舒展筋骨,增強心肺功能和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狀態,從而消除冬日氣血積郁,達到祛病健身之功效。
3.開發意義
把旅游業與清明踏青活動結合起來,共同開發,將促進此項運動的發展。利用清明節日,會集祭祖掃墓活動及健身旅游于一體:以祭祖掃墓為形式,以健身旅游和文化交流為內容,既催動了踏青這古老運動的發展,又加強了本地區和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如陜西黃陵每年的祭黃帝陵活動:將祭祀儀式、傳統文化和旅游結合起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但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而且推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根據節日的特點,利用本地區傳統文化優勢和民俗風氣,把踏青這體育健身活動與旅游相結合,對傳承傳統文化,促進當地經濟和文化交流具有極大作用。
二、蕩秋千
1.起源及文化意味
蕩秋千是一種古老的繩戲,春秋已有。《古今藝術圖》中“北方山戎,寒食,日用草秋千為戲,以習輕---”,就有秋千之游戲。“秋千”一詞,由來已久,相傳漢武帝時,為祈禱武帝的千秋之壽,宮女們乘繩悠蕩助興,“千秋”是祝壽之詞,于是將兩詞顛倒,就將這種游戲稱作“蕩秋千”。在秋千的發展過程中,由于本身形式的變化,演變出了許多名稱,如蕩秋,磨秋,觀音秋,紡車秋,轉輪秋,二人秋,擔子秋等等。
秋千之戲自古以來為廣大人們喜愛。蕩秋千不需要很大力量和復雜的動作,同時活動時還略帶驚險,通過自身的力量把身體蕩在空中,具有挑戰性,深受人們喜愛。 由“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杜甫《清明兩首》), “路人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聲趁清明。”(陸游《感舊未章蓋思有以自之》),“ 稚子就花拈蛺蝶,人家依樹系秋千。”(王禹侑《寒食》)---,可看出古時清明節蕩秋千風俗的盛行。在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少數民族中,多有秋千之戲,而且方法不盡相同,可見作為游戲活動的秋千,在我國開展的地區是相當廣泛的。據民俗相傳,蕩秋千可以祛除百病,蕩得越高,象征生活過得越美好。
2.健身作用
蕩秋千對生理和心理上的影響是較大的。經常參加此項運動能鍛煉人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發展腿力,臂力和握力,使身體迅速適應各種不同位置的變化從而達到提高人體的協調能力,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
3.開發意義
因蕩秋千具有表演性和競技性,可以根據當今競技體育的宗旨,結合國際體育競技化的趨勢,對蕩秋千項目的競技和表演競賽規則完善,參與各類型運動會,在重大節日盛會舉行秋千活動和比賽(如朝鮮族的“秋千賽”、白族的“秋千會”),利用自己獨特的表演形式和比賽方法來吸引了人們前來觀光和旅游,使蕩秋千活動大大推廣。
蕩秋千生動活潑,富有情趣,蘊藏著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具有娛樂,健身和教育功能,如將其納入學校體育教育,讓學校體育教育增添民族特色,既可豐富學生的體育活動,又可增強學生的身心健康,改變西方競技體育在當今學校體育中一統天下局面,對民族體育的發展,無疑具有戰略意義。
三、放風箏
1.起源及文化意味
風箏,古代又稱為“飛鳶”。因最早的風箏是以木材制成的,因而也叫“木鳶”。《墨子·魯問》載,魯班曾經用竹木為材料制作了一只木喜鵲,可以連續飛行三日。由此可知在兩千多年前已有風箏的影子了。秦漢后,紙的出現促進了風箏的進一步發展。唐宋以后,風箏大為盛行,此時除了作為軍事上的通訊工具外,而且成為人們喜愛的娛樂工具,是清明時節人們最愛玩的游戲。在清明時節,春風由下往上吹,最適于放風箏。
2.健身作用
放風箏對人的健康很有益處。“鳶者長壽”,傳統中醫認為,放風箏者沐浴和煦陽光和春風,具有“疏泄內熱,增強體質之益”。清代文獻指出:“今人乘風方紙鳶,令小兒張口望之,視以泄內熱”。史書《續博物志》也有“放風箏,張口仰視,可以泄內熱”之說,可得知放風箏這活動的健身作用。現在醫療實踐也證實在放風箏時,通過手,眼的配合和四肢的活動,可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強身健體的目的,對神經抑郁、視力減退、失眠健忘、肌肉疲勞等癥具有很好的療效。
3.開發利意義
以節催動風箏運動的發展,以地方協會為組織,興辦各種風箏比賽,風箏展覽和風箏節,對風箏運動的發展具有刺激作用。比如風箏節,不但是交流風箏技藝的節日,也是了解風箏民俗文化的好機會。濰坊市的風箏節就是個成功的例證:每年吸引著大批來自世界的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外風箏專家和愛好者及游人前來觀賞、競技和游覽。濰坊國際風箏節又是與發展外向型經濟相結合的盛會,期間舉辦濰坊市對外經濟技術貿易洽談會,吸引著大批中外客商前來洽談貿易,技術交流和觀光游覽。為濰坊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走了一條“風箏牽線、文體搭臺、經貿唱戲”的新路子,使放風箏這古老的運動得到了前古未有的發展。
四、拔河
1.起源及文化意味
又名牽鉤,拖鉤。相傳興起于春秋戰國時期,其起源和軍事訓練有關。春秋末年,楚國在攻打吳越之前,為了練習水戰,就以這種“牽鉤”來訓練士兵。最初是用竹皮做成的一種竹索,在水戰中用這種器具,使敵船在前進時不能靠近自己的船,在敵船想逃脫時,又可以鉤住敵船,這樣兩船在大江大河上你拉我扯,互相糾纏在一起,將士就可以大顯身手,殺出勝敗。拔河就是由楚軍這種用牽鉤對扯的軍事訓練中演變而來,后來當地人們仿效起來,在陸地上用繩拉扯,拔河就逐漸地發展成為民間游樂活動,并從南方傳到了北方,成為清明節節日娛樂游戲活動的一種,竹索也隨之改為大麻繩。在時耕春種舉辦拔河活動具有祈求豐收的意味,為歷代帝王所重視。《景龍文館集》載:“清明節,唐中宗命侍臣為拔河之戲,以大麻繩兩條系千條小繩數人執之爭挽,以力弱者為輸”。唐玄宗時曾舉行了一次盛大的拔河比賽,參加者千余人雙方擂鼓吶喊,呼聲動地,觀者莫不驚駭。當時的進士薛勝為之寫下了著名的《拔河賦》,反映了當時拔河活動的氣勢磅礴場面。由于拔河特有的熱烈氣氛,激動人心的宏大場面,使其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一種節日娛樂活動。
2.健身作用
拔河運動具有較強的健身性,娛樂性,并能鍛煉身體,陶冶情操,參加此項活動既能增強力量,耐力,靈敏等身體素質,又能培養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和集體主義的優良作風。
3.開發意義
拔河運動對場地,器材要求不高,競賽規則簡單,便于在社區,學校以及單位中推廣。在節日盛會上,舉行不同特色的拔河比賽,能增添節日的氣氛。通過拔河,使人在運動中體會到人與群體及自然的和諧,完善人品,發展身心健康,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助。
五、蹴鞠
1.起源及文化意味
蹴鞠,即古代的一種足球活動。“蹴”是用腳踢的意思,“鞠”就是球。相傳由黃帝發明,用于訓練士兵的一種游戲。戰國時期,蹴鞠已成為相當流行的娛樂活動。在漢代,人們意識到蹴鞠活動可以增強體力,培養勇敢耐勞的精神,將其列入到了軍事訓練當中,軍士一旦無事,便于蹴鞠為樂。唐宋時盛行一時,球也由里面塞毛發的皮革球變成了由動物膀胱作球內膽,外包皮革的充氣球,并出現了球門,采用了分隊比賽的形式。在風和日麗,春暖花開的清明時節,蹴鞠活動是常有之事。韋莊《長安清明》中“內宮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白打即蹴鞠)。劉向《別錄》中就有“寒食蹴鞠”之說,由此可見蹴鞠活動在民間廣泛開展著。充氣球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蹴鞠技術的發展,表演中除足踢外,頭肩,臂,胸,膝等部位均可接鞠,花樣繁多。帶球門的比賽也普遍流行開來。至清代,曾出現難度極大的“冰上蹴鞠”活動。但在清朝中期以后,蹴鞠活動開始低落下去,隨著西方現代足球的漸次傳入,在中國盛行了幾千年的蹴鞠活動終于被取代,不能說是巨大的遺憾。
2.健身作用
經常參加蹴鞠比賽,可增加速度,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同時也能培養參與者機智勇敢,快速果斷的良好作風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
3.開發利用 根據古代蹴鞠活動特征,演變的規律,吸收些現代成分,簡化其競賽程序,統一比賽規則,這樣有利于蹴鞠活動的開展。現在在少數民族運動會上出現了蹴球比賽項目,就是在古代蹴鞠運動基礎上,舍棄了激烈對抗性的打法,形成了頗具高雅和較高技,戰術與較高觀賞性的項目,至今此項運動有了較大規模的賽事,全國各地參加此項活動的人數也日益增多,使這項古老的運動重新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六、結論
清明期間的體育活動具有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健心健身價值,在追溯其起源,品味其文化意味,體會其獨特的健身方式之余,應當挖掘其潛能,充分利用這些寶貴的非物質遺產,結合當地的民俗風情和旅游資源,利用清明節日這媒介,將傳統體育活動與旅游業相結合,把富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開發出來以此吸引人們前來觀摩和參與,讓特色的體育活動成為旅游觀光的內容,打造民族體育品牌來促進經濟的發展,再反過來帶動民族體育的發展,無疑是一條出路。
21世紀是一個體育大融合的時代,任何體育項目都不可能脫離世界體育對其自身的影響和作用,作為民族傳統體育,也只有融入到世界體育大潮中方能發展。在突出民族特色同時,應汲取精髓,剔除糟粕,積極使民族傳統自身內在的特點,現代轉型的因素與國際民族體育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相結合,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產業化發展觀、以教育為基礎的發展觀、以健康為價值取向的文化發展觀和以大眾為對象的全民健身觀。只有這樣民族傳統體育才能有新的發展,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張選惠.民族傳統體育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5
[2]巴兆祥.中國民俗旅[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9
[3]張曉華.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研究—清明節[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
[4]溫婉.清明時節放風箏[J].健身科學.2006.4
[5]崔樂泉.圖說中國古代體育[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公司.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