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進軍 戴烽
中圖分類號:U491.2+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031-01
摘要:從規模結構來看,我國的中等城市是發展最快的層次之一。本文針對我國中等城市的道路現狀,首先明確了影響城市道路發展的因素,其次分析了道路規劃發展過程中應該注意的關鍵問題,接著詳細研究了中等城市道路規劃發展的策略。本文對中等城市道路的建設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中等城市;道路系統;規劃發展
中等城市是小城市的未來,是大城市的后備,在城市體系結構中肩負著承上啟下的使命。因此,中等城市道路的發展應該進行合理的規劃研究,從而為中等城市的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為小城市的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一、影響城市道路發展的因素
影響城市道路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它涉及到自然、經濟和社會等各個領域,概括起來,這些可劃分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大類:
(l)客觀因素:如自然因素(地形、地貌、河流、日照、風向、水文、地質等)、城市土地使用情況、各種人工建筑物和構筑物(如原有道路系統、車站、碼頭、橋梁、公路、鐵路等),
以及當時的經濟技術發展水平等;
(2)主觀因素:當地居民的習俗、風土民情及居民觀念的轉變、國家的各項政策、投資去向,規劃設計和管理者的業務水平以及國家政治上的某種需要等等。
盡管影響城市道路發展的因素眾多,但城市土地的開發利用和城市交通運輸的需求應該是最根本的影響因素[1]。所以,城市道路的規劃去單純地追求某種構圖或時興搬弄某種模式是毫無意義的。那么,中等城市道路在規劃發展時如何來協調這些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是城市道路規劃中很重要的任務。
二、中等城市道路規劃發展關鍵問題
1.道路的可擴展性
道路布局首先服從整體功能要求,要有良好的可擴展性。不能片面追求建筑對景,追求軸線,將干路對著火車站或重要的公共建筑物,形成許多T形交叉口和斷頭路,道路的延續性被一些永久性的建筑物或構筑物所“卡死”。如果道路平面的可擴展性(延續性)受到破壞時,主要道路拓寬可能要花費巨大的工程代價。主要道路不能延伸時,城市新的發展區的道路與原來道路之間將發生矛盾而使整個城市道路發生紊亂,破壞交通組織的系統性。
2.消滅瓶頸及蜂腰
城市向外擴展后,舊城與新區之間往往受鐵路、河道、城墻等分隔,舊城與新城之間的通道往往成為路網中的瓶頸。隨著交通需求增長,通道交通瓶頸問題將越來越突出。因此,需盡早研究通道問題,將瓶頸制約弱化到最小程度。
我國許多城市用地受到自然制約,在兩片用地連接部分,尤其在方格網道路系統中,經常出現“蜂腰”地區,在這個地區道路較少,車輛較集中[2]。因此,針對將來可能出現“蜂腰”地區,應及早控命傭地,理順道路網絡。
3.道路的景觀性
城市交通運輸是城市道路最基本的功能,而一個城市的風貌一般須通過城市道絡、廣場等所構成的畫面來得到反映。因此,我們既不能因強調交通而忽視城市景觀,也不能因強調景觀而忽視城市,但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在同一條道路上把城市交通與城市景觀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來對待。一般而言,“把道路設計成很長的建筑式街道,并在末端形成焦點的方法已經過時了”。強交通的道路應該配以弱景觀,強景觀的道路則以配置弱交通。在現代城市規劃理論體系的演變過程中,這條規律的影響已顯得特別深遠。
三、中等城市道路規劃發展的對策
1.建設適合城市結構的道路
現階段,許多中等城市絕大部分居民還沒有達到購買小汽車的經濟水平,而摩托車的快速、準點、門到門的服務,致使許多城市的交通工具中摩托車的數量激增。此外,在中等城市中自行車方便、靈活的服務使其數量也不會減少很多,仍然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建立自行車系統、人行系統,實行機、非分流;引導城市向公共交通發展;以此為前提建立適合中等城市交通結構的城市道路。
2.城市道路指標的合理修正
中等城市道路系統的規劃布局做好之后,并不等于就滿足了城市交通運輸的要求,還應該滿足一定的數量指標才能保證規劃的質量。結合我國具體情況,中等城市道路中,主干路的間距宜在800米左右,次干路的間距在400米左右,主要交通流方向上的支路間距在200米左右。
目前,我國中等城市道路網指標較低,應該進行一定的修正。另外,在市中心區等交通較繁忙地區,道路網密度可適當提高,支路間距不得大于160米。
3.城市道路機、非的有效分流
在城市道路系統機、非分流方面,我國中等城市普遍采用的是:一般道路采用機、非交通合用一個斷面的混合式,主要道路則采用機、非分流的三幅路形式。三幅路形式的干路系統在我國中等城市道路交通組織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在路段上減少了機動車與非機動車的相互沖突,提高了交通運行速度和交通安全。而且在一些中等城市中,為了解決機、非之間的沖突,普遍地主張把主干路拓寬到50-60米,甚至80米[3]。
其實,城市道路寬度達到一定程度后并不能完全解決好交通問題,尤其在我國國情的條件下,中等城市的道路宜采用留足紅線、分期實施建設、合理交通組織等模式。一般認為當道路的車行道寬度大于6-8個車道數的寬度(機動車車布彩直寬度在21-28米左右)后,由于頻繁的交叉口、行人過街、機動車及非機動車左轉車輛等因素的影響,如果再增加車道數也并不能達到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的理想效果,還不如提高道路密度組織分流。
應該說,從我國城市交通構成來看,機動車和非機動車交通都應具有自己專用的干路系統的分流模式,要比現行的三賬路斷面干路系統的分流模式要好,但前提條件是需要合適的道路網密度作保證。
四、小結
中等城市一般是一個地區內的經濟中心。而道路建設情況是城市基本職能和物質基礎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賴以生存、發展、維持正常運轉的必要條件之一。建設合理的城市道路布局,剖析現代,找出問題根源,并得出中等城市在道路規劃發展方面所應注的問題,這是中等城市道路合理規劃發展的前提條件。
參考文獻:
[1]周江.評緩解我國城市道路交通問題的若干思考[J].城市規劃匯刊.2007.1
[2]李朝陽,王新軍,賈俊剛.關于我國城市道路各功能分類的思考[J].城市規劃匯刊.2006.4
[3]徐循初.三論我國城市道路網規劃中的問題[J].城市規劃匯刊.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