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045-01
摘要:“成才”的詞義非常寬泛,農村婦女也能成才,而且我國農村婦女現在面臨著很好的成才歷史機遇和便利條件。因此,農村婦女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適合自己的領域找到能夠展示自己能力的舞臺,立志成才。
關鍵詞:農村婦女;成才;家政服務
“成才”是一個詞義寬闊的詞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是眾所周知的諺語,因此,婦女“成才”的范圍是寬闊無邊的。
一、農村婦女成才的歷史機遇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為了保障城市勞動者的就業權利,不得不嚴格限制農村勞動力包括農村女性到城市就業,這恰恰使得城市女性自我發展的動力和抗擊風雨的能力被弱化。改革開放后,農民跨地區流動和轉移成為常態,才突破了千百年來農民廝守家園的格局,他們擺脫了傳統體制觀念的束縛和禁錮,邁入了現代文明的城市生產與生活中,農民從此才對自己有了真正的支配權,獲得了又一次自我解放。農村女性也在這種變革中成為新“我”。
在改革開放條件下,農村女性的就業與發展確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一是女性就業情況有了很大變化。市場化的發展使得勞動者個人的自由有很大提高,自我發展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大大增強,女性的就業與生活條件得到了顯著的改善。二是就業機制進一步完善,實現了由計劃安置式就業向市場就業的轉變。廣大農村女性終于得以走出封閉、禁錮的舊天地,獲得自主自覺參與現代化建設、創造社會財富并分享發展成果的機會。
我見過很多從農村到城市打工或做買賣的女性,她們一天到晚是那樣的不知疲倦,她們瘦弱的身軀里好像總有使不盡的力量。她們在遠離家鄉、存在巨大文化差異的地方,靠自己的不懈努力爭得了一席之地。盡管,對于促進農村女性的就業,我們的政策和制度還有很多欠缺,但畢竟已經開始還她們以擇業的自由權利。
二、社會發展為農村婦女成才提供了便利條件
飛速發展的社會,使得眾多的農村婦女擺脫了各種禁錮,馳騁在各種行業之間。特別是勞動力市場的建立使婦女就業由單向選擇,變為雙向選擇。婦女擇業的自主性增強,大量農村婦女的就業方式開始向專業化、市場化和社會化方向發展;就業行業由農業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轉移。就業區位由家庭向城鎮、外鄉轉移。從此,受長期以來固化的二元經濟結構影響滯留于農村,以及受小農經濟束縛而囿于家庭的婦女勞動力得到了解放。婦女勞動力資源的開發利用開始走上現代經濟的軌道。大量的農村婦女轉入二、三產業,就業結構層次較高,農村婦女剩余勞動力所剩無幾,局部地區甚至出現了勞動力不足的情況。
三、家政服務是農村婦女成才的一條重要途徑
成才的條件成熟了,成才的機會來到了。很多農村婦女經過幾次碰壁之后又在犯愁,不知道自己適合于怎樣的崗位?一些成才“明星”的成功經歷告訴我們,“市場經濟,自強者勝”,只要有能力、肯干,就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筆者認為:隨著改革的深化和經濟的發展,各種就業機會的增加使得女性選擇職業的自由度也增加了。80年代以前的那種整體上就業格局過分穩定,個體上“一職定終生”的局面已不存在,即我國農村婦女的就業格局已不是死水一潭。
對于農村婦女來說,文化程度有限、年齡偏大、技能不足的實際狀況,其用武之地在哪里?第三產業(如:餐飲、物管、家政、保潔、綠化、公共設施養護等)是農村婦女施展能力的大舞臺,我們尤其要把眼光盯住家政這樣一些不為人重視,而社會又非常需要的行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菲律賓女性的就業狀況,對我們是個很好的啟示。來自菲律賓的傭人職業素質高,在國外以及港澳地區,有很大的市場。眾所周知的菲傭就是來自菲律賓的高級傭工,也就是家政服務專業人員。菲傭有文化、懂英語。素有“世界上最專業的保姆”之美譽。在世界家政行業中“菲傭”是一個世界知名品牌。在我國廣袤的農村,婦女姐妹人數眾多,如果大家能憑著勤勞淳樸、敦厚善良的美德加入到家政服務的行列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從家政服務的需求來看,在城市中,可以說是一個亟待開發的就業大市場。中國社會正在步入家庭小型化,隨之而來的人口老齡化,生活現代化和勞動社會化,都直接促使人們對家政服務產生巨大需求。我國超過60歲人口占總人口的10%, 10歲以下人口占總人口的25%,兩者之和為35%。按城鄉人口3:7的比例計算,城市有老人和兒童1.2億,他們是需要得到社會、家庭或他人照顧的群體,這其中,隱含著對家政服務的巨大需求,同時不少現代家庭已經具備接受社會提供家政服務的能力和條件。勞動部對沈陽、青島、長沙、成都四個城市1600戶居民的需求調查表明:需要社會提供服務的家庭占到40%,以此推算,全國32個特大城市和43個大城市,可提供的就業崗位至少在1500萬個以上。從我國家政服務的現狀來看,供應人數只能達到需求的30%。缺口如此之大的現實需求是一個亟待開發的巨大市場。
然而,舊有的觀念卻阻礙著大批農村婦女的“成才”腳步。的確,家政服務是由傳統“保姆”發展起來的新行業,尚未得到全社會的普遍認同,從事家政服務行業,受“伺候人”、“低人一等”等的影響,被社會上一些人看不起,沒有得到用人家庭應有的尊重,也使一些勞動者不愿從事。因此,就業觀念不改變是農村婦女在此領域“成才”的一大瓶頸。
早在2000年,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就將“保姆”這一行業正式界定為“家政服務員”,并納入了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管理。此外,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還頒布了《家政服務員國家職業標準》,將家政服務員的職業等級定為三級,即初級、中級和高級家政服務員。全國通用的家政職業等級資格證書,需通過培訓進行統一考試后獲得。
我國農村富余勞動力中的女性同胞,如果能夠擯棄舊的思想束縛,從容地邁出籬笆庭院,融入城市家庭,成為解決眾多家庭后顧之憂的得力幫手,不也成了這個領域的“成才”之輩了嗎?況且,我國的很多星級家政服務員都是來自肯吃苦能奉獻的農村婦女。例如:現年48歲、來自山西沁縣定昌鎮丈河上寨坡底村的張菊香,1982年進城從事家政服務,至今已經27年,服務的用戶超過30余家,大家對她的一致評價是“靠的住的幫手”。她作為一名來自農村的女性,既沒有高深的文化,也沒有驚人之言和動地之舉。20多年來她遵循的一條就是:不論在誰家服務,均當成是自己的家,踏實肯干。她的勤懇,使很多試用的用戶投以信任的目光,張菊香贏得信賴的關鍵是“眼里都是活”。由于她出色的服務,07年5月被太原市政府授予了“勞動模范”的稱號。這不僅是她個人的榮譽,更重要的是為農村婦女在家政行業 “成才”起到了示范作用。
* 作者簡介:劉志紅,女,1962年7月出生,太原市婦女兒童培訓中心副主任,高級政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