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069-01
摘要:通過對網絡虛擬社區和自組織理論的介紹,對虛擬社區的自組織特性進行了分析,并結合自組織理論對網絡虛擬社區的治理提出了一些對策。
關鍵詞:社區;網絡虛擬社區;自組織理論
一、什么是網絡虛擬社區
“社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騰尼斯認為,社區是指由具有共同習俗、價值觀
的同質人口所組成的、本社區成員關系密切、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但與世隔絕和排外的社會關系的團體。騰尼斯之后的許多社會學家在對社區進行定義時,都將“一定的地域”作為社區存在的必要條件之一。而當我們的社會從工業社會邁入信息技術社會之后,網絡的出現使人們開始重新認識社區的含義。
瑞德爾格(Rheingold)最早提出了虛擬社區的概念。他指出,虛擬社區是指一群依靠計算機網絡彼此溝通的人們,彼此有某種程度的認識,分享某種程度的知識和信息,相當程度上如同對待友人般彼此關懷,所形成的團體。崔嵬在評述這一定義時,認為這個定義并沒有給“虛擬”和“社區”兩個概念以充分的說明,他認為虛擬社區至少具有四個特性:1、虛擬社區通過以計算機為媒介的溝通得以存在,從而排除了現實社區;2、虛擬社區的互動具有群聚性,從而排除了兩兩互動的網絡服務;3、社區成員身份固定,從而排除了由不固定的人群組成的網絡公共聊天室;4、社區成員進入虛擬社區后,必須能感受到其他成員的存在。史密斯認為,一個網絡社區是通過電訊傳播網絡,顯著的發生在經由計算機所連接起來的一組人進行的許多方面的互動[1]。筆者認為,崔嵬的說明比較全面的對網絡虛擬社會的含義進行了解釋,故本文采用他的定義。
二、什么是自組織
沈紅認為,自組織概念相對于被組織而言,是指一個社會系統保持系統自身的整合和連續性的功能狀況[2]。《系統科學大辭典》上給出的自組織定義是:自組織就是系統在演化過程中在沒有外部力量強行驅使的情況下,系統內部各成員協調動作,導致空間的、時間的、功能上的聯合行動,出現有序的活的結構。
三、自組織的相關理論
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源于物理學的自組織理論群開始被引入生物學、化學、社會學等領域,并且引起了廣泛關注。它包括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理論、哈肯的協同學、托姆的突變論、艾根等人的超循環論等。
耗散結構理論是比利時物理學家普利高津教授1969年正式提出的,主要研究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物質與能量交換關系及其對自組織系統的影響等問題。
四、虛擬社區自組織性質分析
(一)虛擬社區系統的開放性
網絡的開放性使虛擬社區的系統運作具備了開放性的特征。筆者認為,虛擬社區的開放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信息的來源多樣化。互聯網聯通世界的各個角落,人們可以方便的通過虛擬社區或許各種類型的信息。其次,參與人員的流動性。雖然說虛擬社區中的成員具有一定的固定性,但是他們可以自由選擇繼續留下或者離開這個虛擬社區,所以從人員的流動上而言,也具備一定的開放性。第三,信息展示的公開性。參與虛擬社區互動的成員在虛擬社區中的留言、帖子等除了少量被限制必須先注冊或者登陸才可瀏覽外,大部分信息可以被任何一個上網的人瀏覽到,所以從信息展示的公開性而言,虛擬社區也具備開放性。正是因為虛擬社區系統的開放性這一先決條件,虛擬社區系統內部才能產生自組織行為。
(二)虛擬社區系統的非線性機制
系統的非線性要求其子系統在數量和質量上的相互獨立,子系統之間相互作用在時間上為非連續性,在結果上為非加合性,在發展空間上為多維性,在發展方向上并非是唯一的[3]。在虛擬社區系統中,各個子系統之間的發展是非線性的。每一個子系統都有他們不同的人員數量、人員構成、探討內容,并且它們不是在同一時間發展起來的,他們在發展上是不同的,不平衡的。可能有的子系統比較熱門,有的子系統比較冷清,但是由于同樣是處在一個大的虛擬社區系統中,所以不同的子系統之間會互相宣傳、互相包容,使整個虛擬社區系統從無序變成有序,保持平衡狀態。這是虛擬社區系統之所以產生自組織的根本原因。
(三)虛擬社區系統的遠離平衡態
當一個系統處于平衡態狀態下,這個系統是比較生硬的,缺乏生機和活力的。虛擬社區系統內部具有許多的子系統,由于每種子系統所關注的問題、人員的數量、組成都可能有明顯的不同,這就使虛擬社區系統遠離平衡態的狀態,這種狀態是充滿活力的。子系統的差異越大,虛擬社區系統遠離平衡態越多。當各個子系統處在不斷的量變過程中,最終量變可能會導致質變,系統會重新穩定下來。這是虛擬社區產生自組織行為的必要條件。
(四)虛擬社區系統運作過程中的漲落現象
在自組織運作過程中,小得漲落如果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便會積聚成為一個大的漲落,從而推動系統的穩定。在虛擬社區系統中,漲落現象的產生可能來自于社會政策的出臺、人們自身興趣的變化、新事件的發生等。比如一個時期大家會關注“兩會”,另一個時期又會關注“天仙妹妹”等內容。隨著漲落的發生,隨時可能產生一個新的虛擬社區,也隨時可能有一個虛擬社區消失。
五、自組織理論對虛擬社區運作過程的啟示
虛擬社區的自組織性特征,給了我們一些有效治理虛擬社區的啟示。
(一)打造更為開放的虛擬社區系統
雖然虛擬社區當中有一些內容并不適宜于所有的人觀看,甚至有一些與事實不符的煽動性言論完全應該被禁止在虛擬社區系統中出現,但我們并不能因此完全禁錮了一些人瀏覽虛擬社區的自由。只是我們應該建立健全一些監管機制,讓虛擬社區真正發揮其正面的對社會的影響作用。
(二)鼓勵虛擬社區系統內部發展多種類型的子系統
不同類型的子系統可以豐富虛擬社區的內容,讓人們在虛擬社區當中獲得各方面的知識和信息。只要是對虛擬社區的參與者有利的不違背法律和道德的主題,都可以形成一個子系統,這樣多種子系統共同存在,給了人們充分的選擇范圍,也促進了虛擬社區系統的繁榮。
(三)合理的利用虛擬社區的漲落現象
在出現漲落現象時,要很好的利用并深度發掘讓人們產生興趣的話題,對于積極的對社會發展有推動性的內容,要予以支持并且吸引大家繼續參與,滿足人們對信息了解的需求,而對于人們不再關注問題和含有違反法律道德的內容要及時予以撤出,讓虛擬社區的平臺更具有實用性和對社會的推動性。
從自組織理論的視角來研究虛擬社區,提供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認識虛擬社區的特性,自組織對虛擬社區的研究具有較大的啟發意義。
參考文獻:
[1]崔嵬,.在虛擬與現實之間———一塌糊涂BBS虛擬社區研究[J].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1.
[2]沈紅.扶貧傳遞與社區自組織[J].社會學研究.1997(5).
[3]楊小華,唐文利.高校信息系統的自組織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