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璇
中圖分類號:H17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111-01
摘要:對表“垃圾”的詞匯在不同方言區和不同時代的讀音和構詞語素進行了比較探討,窺見一些漢語同義詞發展的規律。
關鍵詞:垃圾;勒瑟;拉颯;同義詞
一、中國內地與中國臺灣的“垃圾”與“勒瑟”
以往看臺劇時,發現“垃圾”常被讀為“lè sè”。而且一些網頁上“勒瑟”一詞就當作“垃圾”一詞使用。為什么“垃圾”會被讀成“lè sè”,寫成“勒瑟”呢!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垃圾”讀音為(lā jī),解釋為:“臟土或丟掉的破爛東西。”在《漢語大詞典》中,“垃圾”解釋為:“被丟掉的臟土、廢物。”
在中國臺灣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中文百科大辭典》中“垃”注音為:ㄌㄜˋ(勒lè);“圾” 注音為:ㄙㄜˋ(色sè)。詞條“垃圾”(ㄌㄜˋㄙㄜˋ,lè sè)解釋為:“穢物、塵土及被棄的東西的統稱。”
中國內地和中國臺灣的工具書都沒有吸收進“勒瑟”一詞。可知“垃圾”是海峽兩岸的規范寫法,而大陸的規范讀法為lā jī,中國臺灣的規范讀法為lè sè。“勒瑟”一詞也是近年才出現的,隨著臺劇在大陸的熱播,逐漸為大陸所了解。所以,“勒瑟” 一詞應該是中國臺灣根據當地的讀音新造的一個方言詞。其實,大陸和中國臺灣都在推行以北京話為語音基礎的民族共同語,常用字音大致相同,但是也存在一些差異。如:“曝光”,大陸讀bào ɡuānɡ,中國臺灣讀pù ɡuānɡ; “括弧”,大陸讀kuò hu,中國臺灣讀ɡuā hu;“挾持”,大陸讀xié chí,中國臺灣讀jiā chí;“懸崖”,大陸讀xuan yá,中國臺灣讀xuan ái;“說服”,中國內地讀shuō fú,中國臺灣讀shuì fú,等等。
二、不同方言區表“垃圾”的詞匯
在南方方言區表“垃圾”的詞語也有許多不同的讀音。廣州話中“垃圾”讀音是“laap6 saap8”,客家話讀作“lab5 seb5”,潮汕話讀作“lah4sab4”, 廈門的閩方言讀作?lap?sap(二字本調陰入),福建的閩南話?lam?sam(前字本調陽去,后字上聲),江西的黎川讀作:lop?sop(前字陽入,后字陰入),上海讀作:leq?seq;蘇州讀作le se(入聲),云南澄江西南讀作lo44 so44。南方方言較多保留了“垃圾”的古語,都是以“l,s”為聲母。上海和蘇州方言的讀音較接近“拉颯”的古音。而北方方言中“垃圾”較多以“l,j”為聲母,只是聲調稍有不同。因為很多方言詞都是由方言讀音相同的字直接構成,所以在不同方言區,表“垃圾”意的詞存在許多不同的寫法,如:垃澀(客家方言)、拉撒、濫糝、樂色,樂社、啰嗦(云南澄江方言)等等。
由此可見,不同方言區間存在著大量表“垃圾”意的同義詞,是由于方言讀音不同所造成的,這與中國臺灣地區的“勒瑟”一詞產生的原因是一樣的。
三、中古時期的“垃圾”與“拉颯”
中古時期,還存在一個與“垃圾”相似的詞——“拉颯”。《漢語大詞典》中“拉颯”,解釋為:“穢雜。”中國臺灣《國語辭典》對垃圾的解釋提到 “亦作拉颯。”[4]而且中古時期,“垃圾”與“拉颯”都已經在文獻中出現,是同義詞。
宋人吳自牧《夢粱錄》中有:“更有載垃圾糞土之船,成群搬運而去。”“亦有每日掃街盤垃圾者,每支錢犒之。”
《晉書·五行志中》:“孝武帝太元末,京口謠曰:‘黃雌雞,莫作雄父啼。一旦去毛衣,衣被拉颯棲。尋而王恭起兵誅王國寶,旋為劉牢之所敗,故言‘拉颯棲也。”金,元好問《游龍山》詩:“惡木拉颯棲,直干比指稠。”清,翟灝《通俗編·狀貌》:“拉颯,言穢雜也。”
相關的韻書的注音:
“垃”在《龍龕手鑒》的注音為“郎合切”,“圾”在《集韻》的注音為“鄂合切”,“拉”在《廣韻》的注音為“盧合切”,“颯”在《集韻》的注音為“蘇合切”,可知,“垃圾”和“拉颯”在中古時期的讀音都屬于“入聲合韻”。[5]兩詞都是疊韻詞,但在讀音上“垃”和“拉”相同,但“圾”和“颯”同韻不同聲。應是不同的方言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稱呼。
從構成語素角度來考慮:
“垃圾”:可看成雙語素構成詞。“垃”有表“小土塊”之義,“垃”還可以組成“坷垃”;“圾”:在《玉篇》中:“土塊,謂之圾。”“垃圾”一詞從詞素的合成義上看,是表示“臟土或丟掉的破爛東西”,突出與“土”有關的東西。
“拉颯”:也可看成雙語素構成詞。在《康熙字典》中“拉,風聲也。”語素“拉”則常和其他語素構成其他的詞語,如:“拉雜”(沒有條理,雜亂)。在《康熙字典》中“颯,風聲;衰颯;颯沓眾茂。”“拉”和“颯”作為構成語素與“拉颯”的詞義都有關聯。
所以,同義詞“垃圾”和“拉颯”的形成,是漢語詞匯對構成詞素的不同選擇所造成的。
在古代漢語中還有其他與“垃圾”表意相同的詞語。如:《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二“大海不客塵,小溪多搕。”“搕”相當于“垃圾” (《宋元語言詞典》)古代漢語中是否還有其他表“垃圾”義的詞匯還有待進一步發現。由此得見,“垃圾”、“拉颯”“搕”等讀音相似的同義詞,是不同方言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稱呼,或者是漢語詞匯對構成詞素的不同選擇所造成的。但隨著歷史的發展,“拉颯”、“搕”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垃圾”繼續為人們所使用。
從以上“垃圾”與“勒瑟”、“拉颯”和其他方言詞等同義詞的比較探討中,我們可以窺見一些漢語詞匯發展的規律。由于不同方言間的讀音不同和漢語詞匯的組成詞素的選擇不同,造成了漢語詞匯中眾多同義詞的共存現象。雖然豐富的同義詞的存在,體現了我們民族造詞思維的活躍,但過多同義詞的共存會違反語言經濟原則,所以有些同義詞也慢慢地淡出了歷史舞臺。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Z]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743
[2] 羅竹鳳主編.漢語大詞典[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卷二,1087.卷六,497
[3] 閻振興、高明主編.中文百科大辭典[Z].臺北: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287
[4] 教育部國語辭典編輯委員會編. 國語辭典[Z].臺北:中國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862
[5] (清)張玉書編.康熙字典[Z].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8.242,579,2203
[6] 龍潛庵.宋元語言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