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彩霞
中圖分類號:I26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139-02
摘要:各種性格悲劇都是在封建專制主義的重壓下形成的,一個金字塔式的大家庭中演繹著截然不同的人生,透露出不同層面的悲劇。
關鍵詞:悲劇;專制;叛逆;環境
對聯是我國民間一種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語言精煉,概括性強,意味深長,在歷史上被許多文人騷客所追捧,因而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名聯。細細讀來,我發現對聯不僅以其文學性、藝術性見長,更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知識,合理運用可以輔助歷史教學。
一、概括歷史人物的功績
1.“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 此聯是成都武侯祠的楹聯,聯中的“兩表”指諸葛亮所寫的前、后出師表,“三顧”指劉備為求賢而三顧茅廬的典故,“一對”指的是《隆中對》。這副對聯雖寥寥十字卻高度概括了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諸葛亮所做出的杰出成就。此外還有一聯:“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定西蜀,伏南蠻,東和北據,中軍帳內,卜金木五行爻卦,水里偏能用火攻。”此聯采用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的故事,雖然不全是信史,卻巧妙嵌入從一到十和五行、五個方向,詳細概括了諸葛亮的軍事生涯。
2.“廢兩千年帝制,首義歸功先行者;積四十載經驗,遺言啟迪后來人。” 這副對聯是汪爾駒題在中山陵的,其中“廢兩千年帝制” 是指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結束清朝統治、建立中華民國的豐功偉績,“積四十載經驗”概括了孫中山先生晚年思想的偉大轉變,開始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實現國共第一次合作,發動國民大革命,并在彌留之際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警世遺言。
3.“扶大廈之將傾,此處地靈生人杰,解圍濟困,安邦柱國,萬民額手壽巨擎;
挽狂瀾于即倒,斯郡天寶蘊物華,治山秀水,興工扶農,千載接踵誦廣安。”“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鄧小平集中全黨的智慧,指引全國實行改革開放,走上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此聯以形象的語言概括了鄧小平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的不朽功績,表達了人民發自內心的感激之情。
二、刻畫清朝統治者的丑態
1.“今日幸頤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長安?億萬兆膏血全枯,只為一人歌慶有;
五十割交趾,六十割臺灣,七十更割遼東地,廿余省版圖漸蹙,預期萬壽祝疆無。”
這是1904年章太炎為慈禧太后70大壽而作的一幅對聯。“頤和”指頤和園,“北海”即今天的北海公園,當時是清朝皇室園林,“幸古長安”指的是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倉惶逃到西安避難。慈禧太后(出生于1835年)五十歲那年,中法戰爭結束,雖然馮子材率軍取得鎮南關大街,但清政府卻和法國簽訂和約,把安南(古稱交趾)的保護權拱手送人;六十歲那年(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清廷戰敗,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把臺灣等地割給了日本;七十歲那年(1905年)日俄在中國東北的戰爭結束,俄國戰敗和日本簽訂《樸茨茅斯條約》,其中一條將俄國租自中國遼東半島的旅順口和大連灣等權益轉讓給日本。對聯運用短短六十二個字,刻畫出了慈禧太后在國家危難之際依然大肆揮霍、縱情享樂的嘴臉。類似的對聯還有很多,著名的還有“三軍敗績,臺灣省已歸日本;割地求和,頤和園又搭天棚”、“垂簾廿馀年,年年割地;尊號十六字,字字欺天”等對聯。
2.“不戰、不和、不守,古之所無;唔死、唔降、唔走,今也罕有”“唔”(音m)是廣東方言,意思同“不”(也有人將“唔”直接寫作“不”)。鴉片戰爭爆發后,力主禁煙的林則徐被革職查辦,清政府派葉名琛任廣東巡撫,后又升任兩廣總督。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時,葉名琛聽到英艦進犯的消息,竟認為是虛聲恫嚇,不做絲毫備戰結果導致英軍直抵廣州城外。英軍炮轟廣州城甚至一度攻入城中,他反而上報朝廷打了勝仗。面對英軍長達一兩個月的圍攻,葉名琛既不與英軍談判,也不積極備戰,當英國全權專使額爾金兩次發出通牒要求讓城時,他還忙著扶鸞降乩,寄希望于神仙庇佑,最終導致1957年廣州失陷。當時有人寫下這幅對聯,對他進行辛辣的諷刺。
三、譏諷軍閥和漢奸
1.“袁世凱千古,中國人民萬歲!”
此聯據說是袁世凱死后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所寫。一般來說,對聯講究字數相同,對仗工整,此聯卻完全沒有達到這樣的基本要求。有人奇怪前去詢問,學者大笑著說:軍閥袁世凱竊取革命勝利果實,當上大總統后又廢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民主精神,把總統權力提高得如皇帝一般。不僅如此,他還一意孤行廢除共和,恢復帝制。袁世凱這樣胡作非為,對得起中國人民嗎?此言一出,大家才明白老學者其實是借用這副對聯對袁世凱進行無情的鞭撻。
2.“昔具蓋世之德,今有罕見之才。”這副對聯是1940年南京偽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就職之際,邀請靈谷寺長老為其書寫的一副對聯。表面看起來,此聯妙語連珠,對汪精衛贊譽極高,如“蓋世之德”壓倒一切,沒有人比得過,“罕見之才”指稀少、難得,但是細加琢磨就會發現,“蓋世”屬于“該死”諧音,“罕見”又和“漢奸”音近,這副對聯通過諧音表達了對大漢奸汪精衛的鄙視和詛咒,觀看者無不捧腹稱絕。
四、描寫詩人、學者和名臣的風范
1.“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此聯是郭沫若先生生前為《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的一幅畫像所書的一副對聯,不僅寫出了《聊齋志異》的內容,刻畫出了蒲松齡先生借鬼妖之事諷喻現實生活中的貪官污吏、不畏強權的風骨。
2.“剛正不阿,留得正氣凌霄漢;
幽而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這是陜西韓城司馬太史祠評論史學家司馬遷品格和成就的一副對聯。上聯通過刻畫司馬遷不畏犯上為戰敗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解,最終觸怒漢武帝而獲罪宮刑的史實,贊揚他的剛正不阿和浩然正氣;下聯則描繪了他在遭受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打擊之后,依然立志發憤、隱忍茍活,最終完成通史巨著《史記》的事實。司馬遷在寫作過程中不因“尊者”、“權者”而諱言,不以成敗論英雄,據事直書,不僅以科學的態度為后人留下了這樣的鴻篇“信史”,還為后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精神財富。
3.“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舉人出身的左宗棠是清朝名臣,鴉片戰爭后積極參加洋務運動,創辦了福州船政局,是洋務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光緒元年(1875年)被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事務,擊潰阿古柏軍隊,收復伊犁地區,鞏固了西北邊防。這是左宗棠少年時自題書齋的一副對聯,充分顯示了左宗棠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五、提供歷史觀點
“子孝臣忠,決戰早成三字獄;君猜相忌,偏安還賴十年功。”
這是杭州岳墳前的一幅對聯,是近代文學家劉大白所題。聯中的“君相”指的是宋高宗和秦檜。秦檜謀害岳飛早成共識,許多對聯反映了這一觀點,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人從宋后少名檜,我到墳前羞姓秦”,還有一幅撰寫于秦檜夫婦跪像的對聯:“唉!仆本喪心,有賢妻何至若是?啐!婦雖長舌,非老賊不到今朝!”聯語模擬秦檜夫婦的口吻對罵,進一步反映出民間對秦檜夫婦的謀害忠良的唾棄和嘲諷。劉大白的對聯卻提出了宋高宗是殺岳飛主兇的觀點,對此前人也有論斷,明朝文徽明的《滿江紅》就曾有“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笑區區、一檜何能,逢其欲”的詩句,揭示了宋高宗害怕收復中原迎回二帝而殺害岳飛,秦檜只不過是他的幫兇。更難能一見的是,此聯還從忠孝方面點出了岳飛被害的文化心態——忠君思想。
六、進行愛國和勵志教育
1.“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此聯據說是十九世紀末一位青年才俊所寫。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后,先后占領了天津和北京,腐敗無能的清政府急忙屈膝求和。在議和會議召開之前,有一個帝國主義國家的代表陰陽怪氣地說:“聽說你們中國有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叫做對聯……,現在我出一上聯,看你們能否對出下聯!”他故意環視四周,然后說:“我這上聯是:‘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請對下聯吧!”八國代表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發出一陣狂笑。面對帝國主義的挑釁,清政府代表團中的一位秘書豁然站起,兩眼圓睜,不卑不亢地說:“外國人能想出上聯,中國人就能對出下聯。下聯是:‘魑魅魍魎死小鬼,鬼鬼犯邊。”此聯不僅文辭嚴謹,而且內容犀利,一下子威震帝國群魔,為中華民族贏得了應有的尊嚴。
2.“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此聯廣為人知,上聯中“破釜沉舟” 指的是項羽在巨鹿之戰中命令兵士砸破鍋灶、鑿沉船只、只帶三天口糧,誓死與秦軍決一死戰,結果大敗秦軍攻入咸陽的故事;下聯中“臥薪嘗膽”指的是越王勾踐忍辱負重、發憤圖強的故事。兩者都說明只要下定決心、不怕吃苦不怕犧牲就能取得成功。
對聯作為我國一種特有的藝術形式,流傳上千年,內容包羅萬象,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僅從歷史方面進行一些淺顯地解讀和運用,作為具有深厚生活基礎的文學藝術,還需我們進一步發掘利用。
參考文獻:
[1]《對聯趣話》,彭友元、朱家玉、張少華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2]《名聯談趣》,梁羽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3]《中國名勝楹聯鑒賞》,呂選忠、丁毅信、朱巧玲、李愛玲著編,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
[4]《中國對聯故事總集·民間卷》,唐麒、江桂苞編著,時代文藝出版社,2004
[5]《中國近代史》,第三次修訂本,中華書局.1883